俗語“閉門羹”的來歷

俗語“閉門羹”的來歷

我們通常把串門時主人沒有在家被拒絕進門或者是受到了冷遇稱為吃了“閉門羹”,所以說“閉門羹”就是拒客的意思。那麼“閉門”何以與“羹”聯繫起來呢?原來這裡還有一個典故呢。

這個典故出自於唐代馮贄所著《雲仙雜記》所引《常新錄》的一段話:“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說的是宣城一個叫史鳳的名妓的故事。

史鳳長得非常漂亮,擅長歌舞,琴棋書畫無不精通,名動一時,不但方圓百里的貴胄子弟、風流才子,都以一睹史鳳芳容為快,就是那些浪蕩公子、好色之徒也不惜千里迢迢趨之若鶩,他們重金求見,車子經常在妓院外面排的很遠很遠。

但是,史鳳卻不是一個俗人,她仰慕那些才高豪俠的男士,對那些猥瑣之徒不屑一顧。她對前來求見的人,按每個人的品貌才學劃分等級。對那些品端才高的人,她下樓接待;如果對方是紈絝子弟,或者不學無術,一律拒之門外。時間一長,那些屢屢被拒絕的宵小之徒就對她懷恨在心了,他們四處造謠,敗壞史鳳的名聲。對於這些人,史風想出了個一個辦法,以後這些人來見她,她就給他們一碗羹湯,讓他們吃後就離開。後來,這些人一看見桌子上擺了羹湯,就明白了史鳳的心意,就知趣地告退了。

據說,史鳳的“閉門羹”是用豆腐和鴨腸子做成的,這些原料在當時都很廉價,表達了主人對客人的輕視。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後來“閉門羹”也就成了拒絕客人的代名詞了。

不過史鳳沒想到的是,由於她做的“閉門羹”味道鮮美,竟然引得一些人吃了以後成了回頭客。如今,在安徽沿江一帶“閉門羹”還是一道傳統名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