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說透了人情世故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說透了人情世故

/思源

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中家族觀念是非常強烈的,雖然很多人平時感受不到這種氛圍,不過一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想必大家都會感同身受了,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會在這時候走親訪友,堂親表親加起來還真不少。

但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一種感覺,堂親總要比表親更親切些,這也就是過去人常說的“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大家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真的是說透了人情世故。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說透了人情世故

突然冒出來這麼一句話可能大家都摸不著頭腦,其實這是以前老百姓常說的一句俗語,說的是親屬之間的親疏關係。單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說,表親的距離如果在千里之外那基本上就跟陌生人差不多了,親戚之間也沒啥感覺了,而堂親之間就不一樣了,即便是過了五百年也是一樣的。

這話顯然說的有點誇張了,不可否認有些表親之間確實比堂親還要親密,不過這畢竟是比較小眾的情況,在大部分人的親疏觀念中還是堂親比較親切。這裡要稍微補充一點,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分不出什麼是堂親什麼是表親,其實簡單來說堂親就是指父親這邊的親戚,而表親則往往指代母親那邊的親戚。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說透了人情世故

同樣都是父母的親戚,為啥表親就比不上堂親呢?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的心裡都隱約有了答案,說起來不過三點,首先就是大環境導致的必然結果。

因為中國從幾千年前就是父系氏族社會,家裡的小孩基本都跟著父親姓,而且過去的女性在婆家的地位普遍不高,所以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心中潛移默化地認為父親這邊的親戚比較親。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說透了人情世故

再有就要說到我們的姓氏文化了,人們常說同一個姓氏的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可見即便對方是陌生人,只要姓氏一樣都會感覺到一絲親切,這就是所謂的姓氏歸屬感。

前面也說了,家裡的小孩大多跟著父親姓,所以堂親基本跟自己一個姓,而表親就不一定了,所以從這方面來說人們常會感覺到堂親更親切。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說透了人情世故

還有一點就比較現實了,大家都知道,古代也好現代也罷,無論女性在婆家的地位高低都逃不過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她必須在婆家住、在婆家生活。

所以人們常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嫁過去之後回孃家的次數就很少了。如此一來,自己和母親那邊的親戚自然接觸得比較少。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說透了人情世故

而父親這邊就不一樣了,城市裡獨門獨戶可能不明顯,在農村基本上堂親都在一個村、住得非常近,所以相互之間接觸的機會也就多了。且不說是不是親戚,即便跟個陌生人每天接觸,時間長了也是有感情的,更何況本來大家就是親戚。

造成堂親與表親差異的原因大概就是這些,當然了,有些人可能恰恰相反、跟自己的表親比較親,這也是正常現象。總之不管是堂親還是表親,他們都是我們的親戚、都需要我們維繫情感,不知道大家是否也這麼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