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中國古詩詞是以其精煉的語言、優美的韻律、深遠的意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不但大人喜歡,小朋友也喜歡。而小朋友對古詩詞的認讀除了來自學校的老師,更多的是來自家中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如果大人都讀錯了,教孩子的時候,必然會不知不覺的把錯誤的讀音教給孩子,讓孩子第一印象就是錯誤的,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就很難糾正!

今天小編就整理了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都是容易讀錯的,希望大家看過之後有個映像,教孩子的時候讀出正確的發音。

1.《敕勒歌》——南北朝 · 佚名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念xiàn)牛羊。

譯文: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2.《回鄉偶書》——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念cuī)。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3.《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念jū)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念xiàn)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4.《過故人莊》——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念xiá)。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推開窗戶面對穀場菜園,手舉酒杯閒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裡觀賞菊花。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5.《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念jū)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念jì),都護在燕然。

譯文: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6.《逢入京使》——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念mán)。

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7.《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念shēng)煙柳滿皇都。

譯文: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8.《送靈澈上人》——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念hè)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譯文:蒼翠的叢林掩映著竹林寺,遠遠地傳來黃昏的鐘鳴聲。身背斗笠在夕陽的映照下,正獨自沿著青山走向遠方。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9.《渡桑乾》——唐·劉皂

客舍並(念bīng)州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

卻望並(念bīng)州是故鄉。

譯文:我旅居幷州已經十年風霜,歸心似箭日夜思念著咸陽。不知為何再次渡過桑乾水,回頭望去反覺幷州是故鄉!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10.《望湖樓晚景》——宋·蘇軾

橫風吹雨入樓斜(念xiá),

壯觀應須好句誇。

雨過潮平江海碧,

電光時掣紫金蛇(念shá)。

譯文: 橫風吹斜了雨打入樓中,壯觀的景色需要好的詞句來誇讚。雨過之後潮水上漲錢塘江浩闊如碧海,不時有閃電劃過天空就像時隱時現的紫金蛇。

十首家喻戶曉的古詩,因為讀音,你可能教錯了孩子!

歡迎把本文轉發出去,讓更多的朋友瞭解這些詩句的讀音。關於古詩詞的讀法,還有哪些容易錯的地方,請在評論區留言告訴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