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泯恩仇,揭阳普宁汤坑乡亲、大长陇乡亲结束不通婚历史

一朝泯恩仇,揭阳普宁汤坑乡亲、大长陇乡亲结束不通婚历史

12月4日上午,随着普宁市军埠镇大长陇乡亲的100多名代表来到下架山镇汤坑和汤坑乡亲紧握双手,并送上“睦邻友善”的牌匾,标志着在海内外共有20多万人的汤坑乡亲和大长陇乡亲结束了历史陈规,缔结了睦邻友善关系。

这是普宁市开展党建直联工作,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取得的又一成果。

历史陈规有碍交流

据了解,汤坑乡亲主要聚居于普宁市大南山系东段北麓,下架山镇汤坑、碗仔、高明、百吉岭、双丰、新光、老堆柄、白沙溪等8个行政村,均以马姓氏族为主,人口达36000多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这几个村充分发挥党建直联的引领作用和乡贤咨询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人文、村居和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一朝泯恩仇,揭阳普宁汤坑乡亲、大长陇乡亲结束不通婚历史


大长陇乡亲的聚居区为军埠镇大长陇村,由寨内、长龙、深西、灰上、灰下、灰草、下双坟七个自然村组成,是著名的人口大村,也是最大的陈姓乡村聚落之一,2017年度总人口达37086人。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号角的鼓舞下,大长陇村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充分利用侨乡特色、商业传统以及人口大村等优势,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文明新气象。

这两个毗邻而居、人口众多的乡村聚落,在历史上却有一个无从考证起源的陈规——汤坑马氏乡亲与大长陇陈氏乡亲不得通婚。“这个说法代代相传,我们已经说不清楚从何时开始。”汤坑村党总支书记马振通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汤坑马氏乡亲与大长陇陈氏乡亲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历史陈规的影响日渐淡化,双方在经济交流中甚至结为好友。然而,世代相传的祖训依旧是村民心中的“一根刺”。“祖辈这一家训起源虽然无所考证,但仍对村乡们产生一定影响。”大长陇村萃涣堂理事会会长陈亚角说,近年来,已经有不少男女青年人在交往中产生感情、组建家庭,但是父母仍然不愿声张。

一朝泯恩仇,缔结友好邻乡

新时代,新作为。近年来,普宁市深入开展党建直联工作,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双方乡亲开始着手破除陈规,决定把以往恩怨一笔勾销,并且商定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

“在党建直联工作不断深化开展过程中,双方逐渐达成共识,乡贤从中牵针引线,理事会、乡贤咨询委员会和村‘两委’共同推动。”大长陇村党总支书记陈金溪告诉记者,这一想法也得到乡亲们的积极响应。双方商定举办仪式,并签订了缔结友善关系的相关协议书,内容包括促进双方教育、经济、环境、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婚娶)等的发展。


一朝泯恩仇,揭阳普宁汤坑乡亲、大长陇乡亲结束不通婚历史


“缔结友善乡村,是全体乡亲多年来的夙愿。这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件实事好事。”马振通表示,今后,双方将从两村的经济、文化、环境、教育、民风、民俗和婚娶等方面,加强沟通交流,更好地服务双方的新农村建设。

“12月30日,大长陇乡亲将迎来汤坑乡亲的代表,到时也会致送‘睦邻友善’的牌匾,特别有意义的双方的牌匾均取材于同一棵树!”陈亚角说,一朝相逢泯恩仇,希望双方自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共同为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统筹丨戎明迈

校对丨华成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