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場永恆的儀式

虛極子按:圓圓的餐桌上擺著圓圓的巨盤,圓滑的瓷碗裡盛滿圓滑的謊言——生活是一場永恆的儀式,無需廟堂,只用假面。

盤子要大,食物要少,精緻擺盤才是對食材的尊重。大盤擺小吃,好吃不多給。——這不但是米其林廚師打動食客之心的高級技巧,也是奧斯曼貴族宴席上常見的架勢。口說無憑,有圖為證:在宮廷畫師勒夫尼的細密畫裡,我們看到貴族們圍坐著的圓桌上,盛放食物的往往是體量碩大的青瓷菊瓣紋大盤。

生活是一場永恆的儀式

▲ [奧斯曼土耳其]勒夫尼《阿赫麥德三世為四個兒子舉行割禮慶典》,1720年,細密畫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託普卡帕宮圖書館藏

託普卡帕宮所藏青瓷多屬大型器皿,色彩或青如橄欖,或綠裡泛黃。燒造大型器物並不容易:燒大器須用大窯,窯越大,窯溫就越難把握。若要燒出青中泛藍的釉色,必須精確地控制窯中空氣的流通。

生活是一場永恆的儀式

▲ 龍泉窯青釉貼花雲龍紋折沿大盤,13、14世紀之交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託普卡帕宮藏

中國人追求的是青瓷的釉色,對中東市場來說,瓷器的大小則比釉色更重要。當地的飲食習慣、待客風俗和中國不同:上古中國人是列坐分餐,中古中國人是聚坐分餐,不論上古還是中古,中國人的餐桌上往往要擺放許多小杯小盞、小盤小碗,我們通過今日日本的飲食習慣,依稀可以想見當年中國人進餐時的情形。

生活是一場永恆的儀式

▲ 唐(618-907)佚名《宮樂圖》,絹本設色,23.9 x 77.2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趙佶《十八學士文會圖》裡,文人們用各種精巧的小型器皿正享受著一場歡愉的下午茶。到了南宋,士大夫的宴席上還會擺設“插山”和“食屏”。插山是玲瓏剔透的木雕,雕成蓬萊仙山的樣子,把菜碟一層一層地放上去,使本來平鋪的菜餚一下子有了三維立體感。食屏是用來隔菜碟的小屏風,高半尺長一尺,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主人用食屏把七葷八素果品甜點彼此隔開,既方便客人分類取用,又向那些正在齋戒的客人表達了尊敬。

生活是一場永恆的儀式

▲ 北宋(960-1127)趙佶《十八學士文會圖》(局部),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與品位精緻、界線分明的古典中國人不同,在土耳其、波斯或敘利亞這些中東國家,向來是多人共進一道菜餚,所以需要用大碗大盤盛裝食物,並依據瓷器的尺寸配上金屬蓋,為菜餚保溫避塵。中東人聚坐共餐的飲食習慣在元代傳入中華,從此中國人開始了在大盤雞、毛血旺和麻辣香鍋裡一起翻菜找肉、撥草尋蛇、交流口水和幽門螺旋桿菌的快樂日子。

生活是一場永恆的儀式

▲ [奧斯曼土耳其]勒夫尼《阿赫麥德三世為四個兒子舉行割禮慶典》(局部),1720年,細密畫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託普卡帕宮圖書館藏

聚坐共餐,究竟是為了表示親暱、傳達平等精神呢,還是為了防止有人下毒呢?無從知曉。我們看到的只是:圓圓的餐桌上擺著圓圓的巨盤,圓滑的瓷碗裡盛滿圓滑的謊言——生活是一場永恆的儀式,無需廟堂,只用假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