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美剧横扫全球,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作者 | 叁叁

近年来,美剧因较高的制作水准成为了行业标杆,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网剧市场都掀起了一股模仿美剧的“季播”的热潮。不管是上半年获得网剧播放量冠军的《热血长安》,还是被称为良心正剧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都不可避免地“2”了。但是,中国的“季播”播出方式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不仅剧情上看不出什么大的转折,有的电视剧第一季刚刚播完两三个月,就开始播第二季了。甚至有的网剧,第一季刚播完,第二季就上线了。不仅播出的间隔时间随意,而且真正能叫好又叫座的“季播”也少之又少。

深度丨美剧横扫全球,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由于观众的收视习惯不同,季播剧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有些水土不服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季播剧在中国发展如此怪异的真正原因,毕竟收视习惯完全是可以培养的嘛!今天娱影君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季播剧”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为大家明确一下“季播剧”是什么。“季播剧”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是美国电视台在激烈竞争下,根据每年观众季节性的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开发的电视剧播出形式。有人总结了季播剧的三个基本特点:

以年为单位,通常从该年9月至次年4月为一个播出季;

每周固定时间播出一集;

边拍边播,根据受众调查情况随时做出续播、修改或停播的决定。

安排在9月到第二年4月的收视习惯是源于美国人的“夏季休假”传统。对于在校学生来说,6月初到8月底是漫长的暑假,学生会选择打工或旅行;成年人在夏季会减少工作量,将自己的带薪年假放在夏天。所以,这段时间是美国旅游业和电影业的旺季,每天看电视的人数会减少。此外,周播一集、边拍边播是为了节省成本,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拍摄计划。

中国的季播剧为什么不行?

一、剧集简单二次分割,剧情大量注水

中国的大部分季播剧,常常都是一次拍完,然后再简单粗暴地分割分为几季播出。明明30集可以讲完的故事,非得拍成60集。结果是电视剧越拍越长,电视剧的售价也越来越高,而剧情却越来越水!

今年4月,备受期待的“准爆款”《大唐荣耀2》在北京、安徽两家卫视周播剧场播出。虽然第二季是继续第一季的故事,服化道都没有任何变化。但是,第二季明显没有第一季叫座:开播连续两天两家电视台的收视率都只有0.2+,相比于《大唐荣耀》第一季北京卫视平均0.59、安徽卫视平均0.49的收视率,《大唐荣耀2》的收视率可以说是发生了滑铁卢式地下降。

究其原因,收视率下降这个锅必须得“季播”来背了!

深度丨美剧横扫全球,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中国大部分的季播剧,除了“季播”的称呼之外,跟我们熟悉的美剧基本上没什么相同点。在美国,电视剧的播出周期很长,一部电视剧往往要播出三到五个月的时间,因为周播形式,集数却“少得可怜”:相对大制作的美剧,一季也就十多集;而一般的美剧,一季也就二十多集。剧集的减少对应的是每一集质量的提高,确保每一集都是精华。

反观中国的季播剧,常常被观众称为“伪季播剧”,指的是明明一次性拍完,可以用一季就播完的电视剧,偏要以季播形式放到第二季播出,而且两季间隔时间特别短!电视剧《大唐荣耀》、《诛仙青云志》,网剧《余罪》、《热血长安》、《狐狸的夏天》都是这类伪季播剧。

去年7月31日以周播形式在湖南卫视开播的《青云志》,从最初的一周两集改为一周六集,但还是没挡住收视的一路走低,整整58集播了三个多月。一个月后,该剧在腾讯视频播出了第二季的18集。今年3月初,该剧的第二季又被被剪成24集的电视剧版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以周播的形式播出,收视率同样低到难以描述。这样算来,这部剧在电视上整整播了82集,而这都是一次拍完的!

《大唐荣耀》则更夸张,今年1月29日这部剧以日播剧形式开播,3月1日播出第60集收官。一个月后,《大唐荣耀2》以周播剧形式开播,再播32集,也就是说,两季加起来总共有92集!

深度丨美剧横扫全球,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大炮、二炮、三炮三人投靠土匪山寨头目,不料,山寨被警署抄了老窝。

深度丨美剧横扫全球,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与剧集长度对应的并不是剧集质量的提高,而是剧情的大量注水。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曾给出了过一组数据:2016年,中国平均每部电视剧的集数是43.5集,而在2004年,这个数字还是24集。这意味着,我们的电视剧正在越拍越长。为了让剧集变长,一部电视剧会在“主线人物”设置之外,安插过多的“辅线人物”,同时与故事进程无关的情节也随着增多。剪辑变得松散,台词的废话也越来越多。

注水后的剧,整体的售价也相应被抬高了,这也是包括“伪季播剧”盛行的原因之一。就连《人民的名义》的编剧周梅森也承认,剧作原本计划拍摄40来集,但为了商业收益考虑最后拍成了55集。收视跌至谷底的《青云志》单集发行价格高达500万,也就意味着这部剧光是电视首轮版权收益就超过3亿。

二、形式上分季,

制作上仍是“拍一部是一部”的思维

中国的季播剧做不到像国外一样实现边拍边播的播出模式,制作团队难以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剧情,真正从一开始就按季播策划的作品很少,在剧情上也没有为下一季的剧情发展留后路。

而美剧,季播是一种惯例,编剧和制作人在筹备一部电视剧时,就做好了要制作多季的准备。一般电视剧正式开拍前,都先制作先导剧集,由电视台决定是否预订,获得通过才会拍摄后面的剧集。同时边拍边播的模式,使得制作方能够根据收视率和观众的反映来对电视剧剧情加以调整,如增强有时效性的热门话题、砍掉不受欢迎的角色。甚至将收视率低迷的剧集直接腰斩,将损失降到最低。

以美剧《傲骨贤妻》为例,虽然这是一部律政剧,剧情以法律案件和庭审为主,但其案件却始终与社会热点相切合,从比特率到无人驾驶汽车等等。在其衍生剧《傲骨之战》拍摄时,正值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一事件无疑给了编剧巨大的灵感,《傲骨之战》第一季的剧情就是以特朗普当选为背景展开的。而曾经在中国大热的美剧《越狱》,就因为在美国本土收视不佳,在播出4季后匆匆完结。

深度丨美剧横扫全球,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但在中国,由于电视剧和网剧季播化仍然还处在起步阶段,真正从一开始就策划按季播出的作品少之又少。往往只有当一部电视剧成为爆款以后,编剧、制作方和投资商才会开始有意识筹拍第二季。2015年大火网剧的《无心法师》,本应该抓住热度乘胜追击,但可惜的是,这部剧直到今年8月才推出第二季,对其关注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深度丨美剧横扫全球,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目前,中国一部电视剧从筹备到审核结束至少需1年时间,所以制作方很难在电视剧筹拍时便决定要拍摄第二季,因此在剧本和拍摄手法上并不适合季播。这也意味着,编剧和导演只有等到电视全部播出后,才能了解到观众的喜好,无法及时作出调整。如果某一季已经拍摄完,但观众的兴趣点已经发生变化,某些情节无法再引起观众的共鸣,整个作品的评价就可能会大大降低,甚至会被认为是狗尾续貂。

传统整部播出的形式,使得编剧在创作剧情时仍然按照完整的叙事方式,将一部电视剧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种常用的套路来设计剧情,不为可能的剧情发展留后路。同时,为了在一部电视里就完整的展现人物形象,中国电视剧很难实现人物性格的反转和多面化表现。

三、原班人马难保证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明星处在核心地位,一旦电视剧走红,明星片酬也水涨船高,这导致季播剧中主演更换成为家常便饭,剧集的延续性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季播剧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季与季之间的前后连接,其中包括人物的延续、故事的延续和线索的延续。但上一点也说到,由于国内电视剧制作周期往往较长,这就导致主创团队很难原班人马拍摄下一季。上面提到的《无心法师2》,主演金晨和张若昀就没有在第二季回归,可以说是直接拆散了两对CP。观众对剧集的喜爱有可能就是因为一个演员,甚至一对CP,陌生面孔毫无疑问会流失很大一部分的观众基础。

美剧的创作更多是以编辑为中心,主演的议价能力并不强,也难以形成演员自身强大的号召力。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电视剧的创作是以明星为中心的,如果有大明星的加盟,一部电视剧往往能收到更多地关注和投资。一旦演员片酬大幅上涨,或者档期难以协调一致,就会对季播的拍摄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被问到《武林外传》有没有打算拍摄第二部时,宁财神就直言,现在主演们都太贵了!很难再把他们凑在一部戏里了。

深度丨美剧横扫全球,中国的“季播剧”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不过国内还是有部分制作团队意识到了原班人马的重要性,像《欢乐颂》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季播剧的方式进行策划的,制作团队与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王凯、靳东等主要演员签订的都是连续三季的合同。这也保证了数位主演在《伪装者》、《琅琊榜》大火后,仍然以相对合理的片酬出演接下来两季。当然,《欢乐颂2》被观众诟病的广告植入过多等问题,则是制作团队在面对剧集走红后,如何继续保证作品质量上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了。

随着未来电视剧、网剧行业体制的完善和成熟,在借鉴美剧的基础之上,相信中国电视剧、网剧将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播出模式。用户通过遥控器和鼠标用行动表明自己的选择,对于制片方而言,改变原本固有的思维模式,保证剧集的质量并积极创新才是未来发展的正确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