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掏空”的春節消費不可取

日前,《維度》調查顯示,近7成受訪者表示春節時會給長輩紅包,其中26.81%的受訪者給長輩的紅包已成為春節最大的一筆支出,而80後中這一比例甚至達到32.28%。85後則承擔了最重的壓歲錢負擔,調查顯示99.31%的85後都表示春節期間要發壓歲錢。在《維度》的調查中,僅有2.18%的人表示春節回家無發壓歲錢的支出,近半數受訪對象表示發壓歲錢的金額將超2000元。(1月29日央視網)

每逢春節,購置年貨、給長輩的禮金、孩子的壓歲錢等支出是我們春節消費的一大特點。這個期間的消費支出,要大於平時,高於平時,是我們在預料和情理之中。無容置疑,誰也不可能關起門來過日子,沒有任何的人情往來,在傳統的節假日走親訪友,免不了要帶點禮品或禮金。因此,春節紅包、壓歲錢支出和婚禮禮金送出,被人們稱為新的“三座大山”。

俗話說得好,吃飯穿衣量家當。從報道中看到,多數受訪者大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之感,讓春節的預算消費,超過了自己一個月的到手收入,有的是超出了自己半年的到手收入,更有甚者主要靠借錢,花唄借唄、網貸和朋友支援。

我認為,這樣的透支消費,是自己在販賣過年期間的“焦慮症”,有意把歡樂過年的喜慶味搞砸。其實,這種行為就是一種“面子心理”在作怪,為的是在親朋好友中給足面子,充當起“精神乞丐”來。正如有位受訪者所言,今年的壓歲錢不提到500元的砝碼上,在侄女面前就沒有面子。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提倡文明過節、節儉過節是我們一直遵循的原則。要一以貫之地落實好,在春節消費上,我們就要堅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把消費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內,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做法不可取。要對過度的春節消費“急剎車”,給渲染的“錢味”降降溫,讓其真正迴歸純樸的年味軌道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