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的禮儀規範《儀禮》

中華民族素有 “禮儀之邦”的美譽,懂禮、習禮、守禮、重禮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都是在強調禮對個人修為的作用。中國曆代王朝都很重視禮制,每個朝代的建立,都要物色一些精於禮學的專家,來制定一整套禮儀,用此來鞏固和維護尊尊卑卑的等級制度及社會秩序。那麼古人的禮儀規範是什麼樣的呢?有跡可循的就是《儀禮》這部書。

先民的礼仪规范《仪礼》

《儀禮》原名《禮》,是記載古代禮制的著作,它記載古代貴族(包括國君、諸侯、卿、大夫、士)從成人、結婚到喪葬的各種禮節,以及其交往、燕饗、朝聘、鄉射、大射等各種政治和社會活動中的禮儀規範。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儀禮》是孔子所做,宋代學者朱熹說:“《儀禮》不是古人預作一書如此,初間只是以義起,漸漸相襲行得好,只管巧,至於情文極細密周致處,聖人見此意思好,故錄以成書。”可見《儀禮》不是孔子憑空編造的,而是他採輯周魯各國即將失傳的禮儀而加以整理記錄成書的。

先民的礼仪规范《仪礼》

孔子本人就是位禮學大家,《史記》上說孔子從小就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他還特別留意各代各國的禮,曾“適周問禮”。他編輯的《禮》,是傳授弟子們的一項重要課程,這門課程不但是講授,尤其重視實習。他在周遊列國時,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下”。可見他顛沛流離都不忘《禮》。

先民的礼仪规范《仪礼》

《儀禮》中記載的禮儀,有些形式是從氏族制時期傳襲下來的禮俗。所以通讀此書,不僅能瞭解周魯各國貴族生活的一些側面,還可以從中窺探遠古的影子。比如冠禮,就是由遠古氏族制時期的成丁禮變化而來的。如果訓練被認為合格,成年後,便可參與成丁禮,成為正式成員,得到成員應有的氏族權利。鄉飲酒禮,這種禮節主旨在於尊長和養老,在基層行政組織中就是分別貴族長幼等次的禮節了。可見《儀禮》書中不僅反映了周代貴族冠婚喪祭、飲射朝聘的生活,而且它還保留了一些遠古禮俗的外殼。

先民的礼仪规范《仪礼》

版本推薦

子曰師說

儘管《儀禮》十七篇所記儀節制度,遠遠不能滿足後世統治階級的需要,然而各朝禮典的制定,大都以《儀禮》為重要依據而踵事增華。例如,從《大唐開元禮》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編撰者對於禮例的精熟程度,不是精通《儀禮》的人,是難以措手的。

劉邦是不拘禮的皇帝,但建立漢朝後就命叔孫通制朝儀,叔孫通擬定的那套朝儀,並沒有作為定製。漢宣帝時,以戴德、戴聖、慶普三家所傳習的《禮經》立於學官,當時屬今文經。鄭玄用劉向編排之本作注,並記明今古文之異同,此本傳了下來。自從鄭玄為《儀禮》作注以後,《儀禮》的儀規就更為一般士人所傳習了。到了晉代始稱《儀禮》,唐賈公彥撰《儀禮疏》,南宋時與鄭注合刊為《儀禮註疏》被收入儒家最權威的大典《十三經注疏》。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譯註的《儀禮》是入門最好的版本。(劉金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