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何,先秦遊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體現者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爭戰的歷史。數千年之中,從北方、東北方,源源不斷的有牧民為了更好的生存而南下。這些人以劫掠為基本手段,在最殘酷的優勝劣汰之中,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戰爭巨獸。

有些牧族,發展到了極致而吞併中原政權,如鮮卑、蒙古、女真、滿清;有些被迫西遷,成為中亞各個國家的噩夢,如匈奴、突厥;而大多的遊牧民族則如曇花一現,在突然之中崛起,又迅速地被歷史淹沒。

屠何,先秦遊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體現者

這些遊牧民族都有一個共性,他們並沒有自己很清晰的族源,大都是在吞併與融合其他遊牧部族,強大到有力氣侵犯中原政權之後,才有了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種族印記的資格。而後由此往上溯推,塑造出自己的祖先與傳說。

而在成吉思汗出現之前,這些牧族也都有著相似的消亡路徑:弱小的在一戰而潰後,被其他遊牧民族吞併;強大的入主中原後被漢族同化。

這種融合在先秦時期尤其頻繁,如各個冠以“戎”的牧族,以及鬼方、東胡、肅慎、貉、貊等部族群體。

物質條件的匱乏與惡劣的生存環境,逼迫著中原以北與東北的遊牧民族將戰爭與劫掠當成最重要的生存手段,在這種手段的侵蝕之下,甚至連生活在燕山以北的一些半耕半牧族群,也加入了劫掠者的行列。

屠何,先秦遊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體現者

活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屠何”,正是這種生存狀態的一個典型。

屠何,又稱“不屠何”。春秋前期,興起於大小淩河流域。其活動區域在東起醫巫閭山,南臨渤海,北靠松嶺大青山一帶。

與其他的遊牧民族一樣,屠何同樣好戰。其國君經常聯合周邊的貉族、山戎等族群,南下攻掠。飽受其苦的燕國被迫向齊國求援,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出兵北伐,一舉擊垮屠何,並俘虜了其國王。屠何自此而衰敗潰散。

殘餘的部分屠何人南下,成為燕國的子民,漸漸地融入華夏漢族之中。部分北上到烏桓山和鮮卑山一帶,與同樣被齊國擊垮的東胡餘族一起,演變成後來的烏桓與鮮卑。

還有一些與“俞人”一起,相互融合而成“徒河”。

俞人,在古文獻中又被稱為“顒夷”。他們居住在小淩河中下游,即現在的天松嶺門下地區。這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族群,因此對周邊沒有太多的攻擊力而顯得相對溫和。在屠何強大時期,俞人作為依附而存在。

屠何,先秦遊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體現者

徒河人基本是生活在今錦州臺集屯鎮一帶。

據《漢書,地理志》孤蘇縣條“唐就水至徒河入海”的記載,小淩河便是“唐就水”,以此推定,距小荒地城東南約1公里的“邰集屯漢城為遼西郡徒河縣”,此處即為徒河人生活的主要區域。

出土於錦州凌海市松山鎮水手營子村的“連珠紋連柄青銅戈”,代表著此時生活在此的徒河(屠何)人,已經具備了以王權為象徵的國家雛形。

屠何,先秦遊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體現者

連柄青銅戈

還有一部分屠何人往西遷移,溶入匈奴。有學者認為,這些溶入匈奴的屠何人,成為匈奴起源的五部之一,並在匈奴五部“屠何(屠各)、渾粥、丁零、林胡、樓煩”之中,佔據著主導地位。

北方遊牧民族的這種融合,直到成吉思汗出現後,才漸漸停止。因為成吉思汗的光輝,所有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牧族,都以擁有“黃金家族”的血液為榮,從此也擁有了一個“蒙古人”的統稱。

而在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東北的牧族無論出身,同樣全都被冠以“滿族人”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