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何,先秦游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体现者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历史。数千年之中,从北方、东北方,源源不断的有牧民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南下。这些人以劫掠为基本手段,在最残酷的优胜劣汰之中,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战争巨兽。

有些牧族,发展到了极致而吞并中原政权,如鲜卑、蒙古、女真、满清;有些被迫西迁,成为中亚各个国家的噩梦,如匈奴、突厥;而大多的游牧民族则如昙花一现,在突然之中崛起,又迅速地被历史淹没。

屠何,先秦游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体现者

这些游牧民族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并没有自己很清晰的族源,大都是在吞并与融合其他游牧部族,强大到有力气侵犯中原政权之后,才有了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种族印记的资格。而后由此往上溯推,塑造出自己的祖先与传说。

而在成吉思汗出现之前,这些牧族也都有着相似的消亡路径:弱小的在一战而溃后,被其他游牧民族吞并;强大的入主中原后被汉族同化。

这种融合在先秦时期尤其频繁,如各个冠以“戎”的牧族,以及鬼方、东胡、肃慎、貉、貊等部族群体。

物质条件的匮乏与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着中原以北与东北的游牧民族将战争与劫掠当成最重要的生存手段,在这种手段的侵蚀之下,甚至连生活在燕山以北的一些半耕半牧族群,也加入了劫掠者的行列。

屠何,先秦游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体现者

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屠何”,正是这种生存状态的一个典型。

屠何,又称“不屠何”。春秋前期,兴起于大小凌河流域。其活动区域在东起医巫闾山,南临渤海,北靠松岭大青山一带。

与其他的游牧民族一样,屠何同样好战。其国君经常联合周边的貉族、山戎等族群,南下攻掠。饱受其苦的燕国被迫向齐国求援,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出兵北伐,一举击垮屠何,并俘虏了其国王。屠何自此而衰败溃散。

残余的部分屠何人南下,成为燕国的子民,渐渐地融入华夏汉族之中。部分北上到乌桓山和鲜卑山一带,与同样被齐国击垮的东胡余族一起,演变成后来的乌桓与鲜卑。

还有一些与“俞人”一起,相互融合而成“徒河”。

俞人,在古文献中又被称为“颙夷”。他们居住在小凌河中下游,即现在的天松岭门下地区。这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族群,因此对周边没有太多的攻击力而显得相对温和。在屠何强大时期,俞人作为依附而存在。

屠何,先秦游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体现者

徒河人基本是生活在今锦州台集屯镇一带。

据《汉书,地理志》孤苏县条“唐就水至徒河入海”的记载,小凌河便是“唐就水”,以此推定,距小荒地城东南约1公里的“邰集屯汉城为辽西郡徒河县”,此处即为徒河人生活的主要区域。

出土于锦州凌海市松山镇水手营子村的“连珠纹连柄青铜戈”,代表着此时生活在此的徒河(屠何)人,已经具备了以王权为象征的国家雏形。

屠何,先秦游牧民族大溶合的集中体现者

连柄青铜戈

还有一部分屠何人往西迁移,溶入匈奴。有学者认为,这些溶入匈奴的屠何人,成为匈奴起源的五部之一,并在匈奴五部“屠何(屠各)、浑粥、丁零、林胡、楼烦”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北方游牧民族的这种融合,直到成吉思汗出现后,才渐渐停止。因为成吉思汗的光辉,所有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牧族,都以拥有“黄金家族”的血液为荣,从此也拥有了一个“蒙古人”的统称。

而在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东北的牧族无论出身,同样全都被冠以“满族人”的称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