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被冠以政治家、军事家的头衔。一介书生出身的他,冲锋上阵自然是不行的。并不是所有文人都能像辛弃疾那样上马杀贼,下马写诗。再者,投身军旅的曾国藩已年届不惑,真要上阵,也没那个体力。曾国藩留下军事家的名声,还是因为他在军事战略,以及清末军队改良中的贡献。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长沙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这里介绍一封曾国藩的军事命令函,从中能窥见些许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知晓一些湘军水师故事。倒不失为一份珍贵的史料。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 致陈炳元信札一通二开

立轴 水墨纸本

藏印:丁辅之所藏名人手札(钤于装裱上)

释文:炎生贤弟足下,廿八日巳刻接廿六日,来函具悉一切。水师驻扎吴城,纵无陆兵,似尚可以扼守,缘吴城四面皆水,陆贼过渡而来,我舢板可以截击,贼少则不敢来,多则难渡于孤洲之上。故水师驻吴城颇安稳也。虎营等明日可抵省,今日住落花,距省四十里。未便令其折回,俟到省整理半月,仍当进驻南康,水陆依护,渚矶、吴城皆非扎陆营之所也。此半月内,务望足下与各营认真防守。坐船之策者,不宜扎在一处,诸惟心照,邓、金、刘、丁、何营官均此,何营官在吴城最熟,民情爱之,或另换一营晋省亦可,三月廿九日申刻,曾国藩顿首。

说明:上款人炎生即陈炳元,字炎生,湖南长沙人。清咸丰中入曾国藩部,参与太平军平定,累官至知府。

出版:1.《中国书法鉴赏·清及民国卷》P121,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

2.《清代翰林墨迹赏评》P113,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年出版

3.《康德楼珍藏法书考释》P51,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年出版

22×12 cm.×2 约0.2平尺(每幅)

在曾国藩组建湘军前,其时清朝的军备早已崩坏,八旗子弟早就不堪大用,绿营等也是藏污纳垢之地,毫无战斗力可言。当天平天国的农民军从广西大山里汹涌向东而来时,短短两年间,便已让东南糜烂,清廷焦头烂额。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后世描绘“天平天国”的绘画作品


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试图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未免没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意思。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曾国藩的湘军才得以成立。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晚清军队训练。晚清军队从淮军到北洋,都脱胎于湘军


湘军初创时,与太平军交手败多胜少,也才有了后来曾国藩在奏折上所说的“屡败屡战”。在战火中逐渐成长后,方才互有胜败,及至后来逐渐取胜并剿灭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之败,败于外,更败于内。内部残酷的权利斗争,各种短视的战略行为,以及不合时宜,类似于“邪教”的组织形式,都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能说太平军的战斗力不行。太平军两度攻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在石达开远走后还能多次重创清军,都说明其战斗力的强大。

清军与太平军的战斗,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这一地区水网密布,除了陆上部队外,水师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虽然湘军对太平军决定性的战役皆由陆军完成,但没有水师的帮助,无论如何是不能克敌制胜的。

一封信函见证曾国藩重视湘军水军的历史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很重视水师的建设,这封命令函,便是写给当时湘军将领陈炳元,谈及水师及布防问题。

这封信函中的吴城,是指今日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吴城其地理位置扼江西水路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吴国大将太史慈就曾在这里驻过兵,唐宋以后,每个朝代都在吴城设置所谓的“关卡”,有时派一员千总,有时一员把总。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今日吴城吉安会馆


清康熙三年,设置正规水师管理,拨千总一员镇守。咸丰五年(1855年),设置江南水师。曾国藩奉旨驻吴城练兵。同治八年(1869年),拨参将一员驻守吴城,扩大水师营,直接归长江水师提督管辖。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吴城镇水上交通便利


从这些历史资料判断,曾国藩在这封信函上所署具的时间“三月廿九日”,很有可能就是咸丰五年(1855年)的三月二十九日。

咸丰五年,正是湘军初创不久,而此时曾国藩刚遭大败,属于湘军最危难的时刻。这一年的年初,二月十二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烧毁湘军战船百余艘。曾国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美国学者Worcester在《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中描绘的快蟹(快渡)船式,此为当时湘军水师主力战船之一。

此时曾国藩派人驻守吴城,一为练兵,同时也是从战略角度考虑,需要控制这一交通要道。

湘军水师这时还不足与太平军对抗,此前湘军外江水师的两次大败,已使整个水师面临空前的危机:水师陷入内湖者,皆三板、长龙轻利之船,不便宿食,不能扎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而且:外既与九江大营隔绝,内又与江省远离,银两子药俱无所出,不得已就取于南康”(《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五);更况:无得力将领统之,各勇闻老营被烧,衣物全失。

故此,陈炳元此时在吴城的驻守便显得格外重要,于湘军,尤其水师而言,可谓直关生死。

曾国藩在此时,对于水师驻扎在吴城,有他自己的判断,认为其“颇安稳也”。因为吴城“四面皆水”,敌军过渡袭击,可用舢板截击,对手兵力少不敢来,多则不便渡水。

美国学者Worcester在《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中描绘的几种舢板船式: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湖北舢板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长沙舢板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沅陵划子


在这封信函里,曾国藩还对陈炳元颇多期待,要他认真防守。并对船只的放置,进行了安排,同时也选派了官员对城里的居民进行安抚。可见曾国藩治军也是事无巨细。

这封信函里,与此前所见的所有文人信札还有些不同之处,即曾国藩在信中写到了“刻”这个时间单位。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信函局部


开篇便写是“廿八日巳刻”,在最后的时间上也注明了是“三月廿九日申刻”,将时间精确到这个程度,也足见曾国藩在此时行事,有浓浓的军旅风格。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


湘军水师后改制为长江水师

湘军的水师完全是曾国藩为了战争需要而设立,数量一直不大,但装备较好,其装备大多由广东自香港购运来的洋炮,数量上千,火力极猛。兵员质量在当时也较高。湘军水师对于操舟、作战、施用炮械等军事技能,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且在湘鄂大后方常备有船厂,进行修理、新制、补充及接济等。在此后的战斗中,湘军水师不断积累,壮大,成为了曾国藩手中一只具有决定性的军事力量。

当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同治七年(1868年),于曾国藩的力导下,将其改制为长江水师。长江水师,主要担负长江中下游的捕盗、缉私、守卡、御侮等职责,维护沿江一带的稳定。经费主要由沿江五处厘卡供给,岁饷70余万两白银。最鼎盛时,拥有旧式木质战船七百七十四只,兵一万二千余名,设长江水师提督一员统领全军。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1901年在常德的水师炮船


甲午战争之后,大量的赔款,使清廷国库空虚,而随着曾国荃等老一辈的湘军集体的领袖去世,长江水师一无钱粮,二等不到改制,逐渐衰落。当时社会的混乱又导致长江江面上的抢劫盗窃的案件频发,长江水师的防务也突然艰巨起来,无暇顾及改革。到后期,水师官兵和盗匪互相勾结,直接侵吞朝廷派发的钱粮。辛亥革命爆发后,长江水师也不再见于历史记载中。

收信人陈炳元的悲情人生

曾国藩这封信函的命令对象:陈炳元,也是一个悲情人物。他是湖南长沙人,算是曾国藩同乡,典型的湘军子弟。具体生平已经不可考,最后累官至知府。但并非实打实的上任,而是“候选道”,空有一个品阶而已。

他属于湘军里的中层军官,在咸丰十年(1860年)帅军驰援杭州。

此时,太平军两路大军由六合渡江,直扑浙江,杭州将军瑞昌等一面加强杭州周边防御,一面飞羽告急,四面求援。时江苏、浙江各路官军各存已见,不肯救援。浙江巡抚罗遵殿急调总兵李定太率所部二千人回救吉安,为太平军所败。

太平军于二月初八安吉陷,十三日长兴陷,杭州戒严。十七日武康陷,(将军瑞昌)檄孝康驻防兵回省扼要驻扎。十八、十九日,副都统来存守武林门,将军瑞昌守钱塘门。

杭州城外已无险可守,城内兵力面对李秀成所部十万之众陷于危急之中。但此时,咸丰帝仍接到两江总督等报告称:查杭城倚山面江,形势险峻,约计在防兵勇尚可守御。实际上:省中除满营外,杭抚四营兵二千余名,宁绍台道仲孙懋兴勇一百二十名,运司缪福胜勇四百名,协防局团勇三百名耳。

杭州城陷于包围后。清廷一面斥责巡抚罗遵殿无能,未能在杭州外围组织有效的防御,一面督令江南大营抽调兵力,支援浙江。

太平军采用其常用战术,一面加紧攻城,一面于杭城西南的清波门外设立十座大营,昼夜击鼓,暗掘地道,埋伏火炮:二十七日将城轰塌三十余丈,该逆即从此处蜂拥入城。惟见满营官兵接仗杀贼,其余兵勇纷纷溃散。

城破之时,巡抚罗遵殿携妻女一同自尽,陈炳元也陨身此役。

这封信札后来由丁辅之所收藏,将其装裱成一幅卷轴。其上还可见丁辅之的收藏印。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钤盖于装裱之上的丁辅之印“丁辅之所藏名人手札”。丁辅之(1879年~1949年),近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系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海内。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暇,探讨金石书画。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丁辅之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书法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书法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小楷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小楷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封书法信函,道出他治理湘军水师的一段秘闻

曾国藩小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