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近日,已经上映就票房大卖的《毒液:致命守护者》让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汤姆·哈迪。在观影的过程中小编就觉得意外的眼熟,请原谅我的脸盲症。就在汤老师应被寄生“毒液”所控制难以自制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的是《斯图尔特:人生倒带》,这部曾经把我哭的稀里哗啦的英国小众电影,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尽量不去想起汤姆。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然而这一次“毒液”再一次把他带到了我的眼前,观影完毕我不禁长出一口气,斯图尔特悲伤的面孔已经被“毒液”覆盖。对于“毒液”背后的演员汤姆·哈迪绝对是外形与实力兼具的演技派,单就主演作品豆瓣均分在8分左右就可窥见他的实力。看见现在欢乐基情的与毒液相亲相爱的汤老师,我还是忍不住翻出了斯图尔特,觉得还是要挨虐就大家一起。在这个汤姆叫做斯图尔特的世界里,那位“脸太长和名字太长也都不是他的错”的卷福也还没有和他的华生组上CP。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剧中斯图尔特是个集无业游民、酒鬼、瘾君子、抢劫犯、肌无力患者、躁狂型人格等销魂身份于一身的极品人物。而卷福饰演的亚历山大则是一名出身书香世家在流浪汉收容机构做兼职的业余作者。这要是个美国片,很有可能会拍得夸张逗趣抓人眼球, 斯图尔特也许是个人人艳羡的恶棍,并以某种很“美国腔”的颓废崇拜来贯穿始末,但《斯图尔特:倒带人生》完全不是这种电影,他没有任何的传奇色彩,相反他在一步步的倒带回放自己的人生中慢慢把自己的悲剧人生铺展开来,催人泪下。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当然它也没有那种即文艺又沉闷叙事方法让我们难以理解,而是想纪录片一般从不集中发力的,而是慢慢积累起来,当最后落幕你突然就感觉眼眶一酸脸上湿凉。苦难的电影大多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多幸运我们没有斯图尔特的悲惨遭遇。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值得一提的是,汤老师和卷福在剧中简直默契十足。汤老师自然的怪异的口音听起来甚至有点英国一些私立学校出来的那种味道,也让人物的情况更加丰满。斯图尔特是这样一个人,他讲话含糊不清,夹带怪异英音,走路姿势一直保持着“僵尸状”,并且大约爆出了约成百上千个“fucking”,但是从他出现的第一秒钟到最后一秒钟,我始终没有讨厌他。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在影片初始的动员大会上虽然主持人介绍他是“街友之友”,但是同大多数人一样,亚历山大其实对街友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表面上装出很认真做笔记的样子实际上却在涂邪。本来信手乱涂的亚历山大画了斯图尔特絮絮叨叨的“盒子”,意味着两条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生路线交汇的开始。斯图尔特第一次敲响亚历山大家门时,后者没有立刻将他作为客人迎进门,甚至还在泡茶的时候担心这个流浪汉会把自己的客厅洗劫一番。从这里看来书香门第的作家对待人的真诚还真不如那个流浪汉。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稳当当坐在客厅里为抗议活动积极准备的斯图尔特真的是来谈事情的。其实,斯图尔特除了对中产阶级有偏见,从不曾将自身的悲剧归咎于任何人,但即使是对待亚历山大这个“吃饱了撑的”中产阶级,斯图尔特还真诚的把他当作了朋友。对于亚历山大要写关于他的传记也没有拒绝,亚历山大采用斯图尔特的建议倒着写他的故事,至此开始两人的关系开始由斯图尔特主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交往愈加频繁,从斯图尔特身上,亚历山大有逐渐感受到斯图尔特的真诚,他会帮亚历山大认真的做饭,尽管是黑暗料理,甚至在亚历山大忘带钱包时借钱给他付车费。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就这样斯图尔特把他的人生一步步倒带回去,亚历山大则在其中找寻是什么把斯图尔特作为正常人的可能性彻底谋杀掉的。就当观众以为斯图尔特是个行为举止怪异但良善风趣热心的家伙时,斯图尔特用砸得稀烂的家、鲜血淋漓的自己中断了这种温馨的假象。随着观众的视角跟随亚历山大渐渐深入,亚历山大和观众渐渐的对斯图尔特的悲伤感同身受,难以自拔。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对于他自己,他始终是羞愧的,他的故事残酷异常,但他却一直没有刻意得去表达伤痛。这个从9岁开始就被自己的哥哥、哥哥的同学、“儿童之家”的老师轮番性虐待的小男孩艰难的成长,他似乎有着比任何人更充分的理由去夸张地渲染人生遭遇,但电影里的斯图尔特没有,他做事迷迷糊糊的,讲话前言不搭后语,做饭乱七八糟但他又总是极其认真,他有时候更像一个儿童,心里的愧疚大于愤怒。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斯图尔特说,也有一些和他拥有相同经历的人,但有些人能够看得开,迎接令人惊喜的新生活,他也想知道,自己怎么就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说这番话时,Stuart 正给自己打着一个别别扭扭的领带,他还是慢慢在讲话:“我只是希望,哪怕只有一次,能逃离这种疯狂。” 能看的出来,此时的亚历山大快要哭了,屏幕前的观众这个时候也是不禁眼眶湿润,但斯图尔特却完全没有因为话题的沉重而严肃起来。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然后斯图尔特死了,死在了火车滚滚的车轮之下。我不想细究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因为这破灭的不仅仅是斯图尔特的生命之光,也是所有其他人的理想肥皂泡。本以为已经把他拉回来了,然而现实就是这样血淋淋的摆在眼前了。

那一年他还不是毒液的“汤老湿”,而“卷福”还没有遇见他的华生

尾声,Alexander溜进一家书店,偷偷把一本自己写的斯图尔特的传记摆进橱窗,就挤在左右两边各一排的超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中间,旁白是亚历山大的自言自语:“我想斯图尔特会喜欢”,这时马脸王子的表情让我差点再次掉泪。

我想,倒带人生的意义,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故事的同时,也在毫不客气地戳破我们的乌托邦主义。尽管这个沉重的话题是用无比轻快温暖的语气讲述出来的,但当电影落下帷幕,光影之下透露的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浓浓的无可奈何。谁又能够真正地拯救谁呐?题外话是:汤老湿真的实至名归!演技真的很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