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特混蛋妈特窝囊 “卷福”演了一个超级倒霉孩子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迷你剧《梅尔罗斯》对于粉丝而言实在是太大的福利。他所饰演的主人公在生活中越是悲惨,他的各种应激性反应也就越是强烈,粉丝自然也就越能在变幻不居的夸张表情与动作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在整部剧中,梅尔罗斯始终在摆脱对于各种“瘾”的依赖,好像浪荡子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橱窗之间穿梭,面对精致的布景、荒诞的人物、不可逆转的时间,始终大张着惊诧而疲惫的眼睛,想要叫喊却又毫无声息。

爸特混蛋妈特窝囊 “卷福”演了一个超级倒霉孩子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无限制地拍下去,直到梅尔罗斯死亡为止。这也是许多传记电影的尴尬之处:因为不能在有限段落中赋予人生以意义,于是只好以自然生命的历程为始终。人类做不到的,就交给上帝吧。《梅尔罗斯》显然不想重蹈覆辙。相比小说原作,除了更改大量细节将原本更阴郁的色调调暖以外,剧集最大的变化在于将梅尔罗斯认领父亲遗体的情节放到最开端。这就将小说的传记次序打破了,把梅尔罗斯摆脱残暴父亲施加于他的影响这一过程确立为全剧核心要素。相对而言,他的自然生命就被推到了背景中去。于是,观众关心的就不再是梅尔罗斯是否戒除毒瘾、远离酒精,是否娶妻生子、成就事业,而是通过如上种种,他是否已经克服了内在的精神创伤。

这一过程尤其体现在梅尔罗斯几次欲言又止,终于在全剧最后、在想象中直面父亲讲出来的那句话:Nobody should do that to anybody else(没有人应该那样对待其他人).这是全剧最关键的一句话,很久以来已经深藏在梅尔罗斯心里,仿佛自己拥有了生命,只等待梅尔罗斯获取更大勇气,就在某个时刻冲破精神的枷锁。因此,这部剧集其实是由两方面的线索构成:一边是所谓橱窗中的展示,一边是成年的梅尔罗斯在记忆闪回之中为童年的自己积蓄力量。前者提供愉悦,后者带来希望。

显而易见,梅尔罗斯不仅是在追问老梅尔罗斯为什么没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父亲,他的困惑与愤怒更在于追问: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共处。梅尔罗斯想要反抗的是其父亲与母亲所代表的一类人、一种价值、一个时代。由此而言,这部剧既是写实的、表现的,也是象征的。梅尔罗斯就是(时代)苦闷的一种象征。

爸特混蛋妈特窝囊 “卷福”演了一个超级倒霉孩子

应该如何理解这种苦闷?这部剧集并不想要观众轻易收获一个答案,而是已经给出许多说法却又一一划过。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相当的自觉,他们会在讲述过程中引入弗洛伊德、卡夫卡、普鲁斯特,提醒观众不要轻易将剧中人物或这一部剧归入任何一种阐释可能。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获得救赎?在长久的延宕以后,这部剧终于还是给出了一种方案:回归家庭、重建自我。

剧中反复出现一个较有意味的标记:壁虎。童年时的梅尔罗斯曾经认为,当父亲向他施暴时,如果自己的精神能够进入壁虎的身体,他就能逃离这一灾难。然而壁虎疗法从未生效,在全剧最后,他真正得以逃离父亲暴行的方式仍然是反抗,是站出来宣布:“你是错的!”图穷匕见,这部剧最终还是给出了一个答案: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问题,却只有搭配存在主义才成为救治的良方。从词源上讲,“存在”(exist)本来就有“站出来”的含义,海德格尔也曾经提醒我们留意于此。

爸特混蛋妈特窝囊 “卷福”演了一个超级倒霉孩子

全剧最后,梅尔罗斯要在两位有象征意义的女性之间做出抉择:一个是比他还更歇斯底里的病友,另一个是纯真善良的俱乐部侍应生。他成功抗拒了来自前者的诱惑,避免进一步陷入生命的深渊,让人以为他即将走向后者,而这意味着人生也许可以从头再来。然而,当梅尔罗斯拨通电话,我们发现他走上了第三条路:回归家庭,回到前妻与孩子身边。人生走到这里,早已没有重新开始的可能,我们或者堕落、或者担当。

爸特混蛋妈特窝囊 “卷福”演了一个超级倒霉孩子

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因为相比于梅尔罗斯终于克服精神创伤的过程,我显然更为以他为中心的橱窗里的风景所吸引。何况这部剧是那么的养眼:颜色多好看、构图多细致、人物表情多丰富,然而,仅此而已。好像梅尔罗斯用尽一生的气力终于戳破尘封在心头的蛛网,我却在冷笑着、明知破碎的网也还要重新覆盖在他心头、于是更期待看到他一次又一次试图呈现真心却又无功而返的困窘。我没有感到十分自责,因为这其实本来就是观众与剧集主创之间的合谋。我们共同犯下对梅尔罗斯的罪行,并且从中分享着隐秘的快感。

文| 北大獾

本文刊载于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报》B5版

爸特混蛋妈特窝囊 “卷福”演了一个超级倒霉孩子

往期精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