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養生經

94歲老人的圓滿人生


4月裡的一天,記者在吉林市物華電腦城見一老者學習photoshop圖像處理程序。營業員楊瑞華說,老人今年94歲了,她正義務教他學習圖像掃描和製作。

94歲的老者劉家新是吉林化工學院退休的教授,身體依然硬朗,精力十足。

為人要有德行

老人出生於1920年,正是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動盪年代。四歲上私塾,學《論語》,背《三字經》。後來考進旅順工科大學,學電力專業。1948年吉林市解放,來到當時的吉林工科高級職業學校(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前身,現為北華大學工學院)當教師。那時劉家新年輕,肯專研學問,別人休閒時,他卻在背外語單詞。經過學習和自修,精通四門外語:英語、日語、德語、俄語。他的婚姻很幸福,30多歲,和比他小16歲的胡彥娥相識並結為連理,育有一兒二女。

百歲老人養生經


劉家新講課特別受學生歡迎,身體素質也好,看著特年輕,領導破例讓他繼續在化工學院留任,直到1987年才批准68歲的他退休。經歷了這麼多人世滄桑,劉家新總結出一條:為人要本分,有德行,才能經得住風風雨雨。

長壽需要毅力

劉家新告訴記者,自己的長壽秘籍就是五個堅持:

堅持運動

年輕時,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跑步5公里。當時吉林市江北的冬天經常零下40多度,即使那麼冷,34年從不間斷,堅持到60歲。60歲以後,改快騎自行車。68歲退休後,改為快步走。每天早晨帶著計步器走18000步。74歲起,學打乒乓球,每天兩小時。現在,他還是每天早上5點起床,做在中醫指導下自己編制的早操。左右晃頭1000次,上下晃頭200次。彎腰拳頭放額頭碰地200次。上午繞行公園一週。常年不變,持之以恆。

堅持用腦

參加工作時,劉家新每天早飯前運動後,都要在家閱讀英文報紙,遇到生詞就查英文字典。認真做好筆記。退休後也堅持閱讀習慣,早飯後還閱讀兩小時。晚飯後學習一會,再看新聞聯播。

他愛好廣泛,退休後被推舉為北華大學工學院大學生京劇協會會長,過去能唱京劇,現在專門拉京胡伴奏。儘管這麼大歲數,還是身體力行,活到老學到老,不恥下問。現在來學習圖像處理技術,就是為了給京劇協會錄製光盤,保存影像。

堅持合理飲食

劉家新從不暴飲暴食,自小菸酒均不沾,沒什麼不良嗜好。飲食習慣上沒什麼忌口的,葷素都行,但以素食為主。他喜歡吃肉,而且饞肉。早飯往往是一碗麥片粥,菜是雞蛋西紅柿木耳或圓蔥,再加上面包。西紅柿要把番茄素炒出來。80歲時,牙齒不行了,就換了一口牙。

他喜歡在中醫專家指導下服用一些中草藥製劑的保健品。他對於中醫健康養生觀念很贊同,並身體力行之。

堅持克服不良習慣和嗜好

他從不吸菸,很少飲酒,不賭錢,不熬夜,身邊大量飲酒的人他都要耐心勸諫。他認為,要想壽命長,必須甩掉不良嗜好,不良嗜好會縮短人的壽命。

堅持生活規律化

他的生活歷來都有規律。晨起跑步、讀報,午飯後必須睡一覺。晚飯後學習一會,看新聞聯播。每晚21點準時休息,幾十年如一日,從不打亂。

他認為人是可以長壽的,他的秘訣就是堅持,總結起來核心是要有毅力。明知不良嗜好對人體有害,還要沾染,那就是沒毅力。要想長壽,為人要有德行。他說,世上一切果都有因,無因之果不存在,唯有人生的結果很複雜,不能馬上洞悉原因。既然找不到原因,人就應多行善,做好事,以求獲得人生之完滿結果。

96歲老人的長壽真經

今年96歲的丁辛百老人是研究中國古漢語的。年近百歲,他沒有特殊的養生方法,也沒有受過中醫名家指點,但他的心態和生活規律,卻得到了吉林省中醫專家的稱讚。

丁辛百生於1918年10月,幼年在長春讀私塾,後在瀋陽讀中學,北京大學讀哲學。北大畢業先後在長春市的幾個中學任教,文革後到長春市教育學院講授古漢語,1983年退休。退休後的30年,一直筆耕不輟,著有《名家講解〈韓非子〉》《道德經與氣功》等。

老先生這些年寫了大約500萬字的書稿,現在每天還寫作6個小時。他的文稿摞起來很厚,有《古漢語入門》《古文新編》《明夷隨訪錄》《實詞》《歷代詩歌故事》等等。為了方便寫作,他的床上放著一張小書桌。新完成的《學生成語詞典》,是為學習古漢語困難的孩子們寫的通俗易懂的成語典故詞典,另外還有一個用意,就是糾正成語典故使用中的傳誤。他舉個例子,如左右逢源,在古代本來是很嚴肅的詞彙,是多角度都可以找到源頭的意思,現在一些教科書上都用來形容一個人辦事很圓滑,有些油滑的意味,他說,這樣解釋曲解了詞的原意。

老人自幼喜讀詩文,家中藏書很多,大部分為古代著作,如全套二十四史,還有不少發黃的線裝書。他的精力很足,思路清晰,說話常常引經據典。退休30年來,更多的時間用於讀書寫作。

記錄天氣 始終如一

他不抽菸、不喝酒、不打麻將,除了讀書寫作外,他還有一個特殊的習慣——記錄天氣情況。自1974年起一直到現在,幾十年如一日,詳細記錄了他長期居住地長春的天氣情況。記了40年的氣象日誌中,工工整整地記錄著每天的天氣變化,並適時回顧總結,如:1981年和1982年的冬季,氣溫不超過-22℃,對於長春來說是個暖冬,歷史上少見。再如:1990年冬,無雪。這也反映了那時中國的經濟建設正在掀起高潮,人們的社會活動影響到氣候,還無心考慮環境問題,所以出現了暖冬的天氣。今年的記載中出現了:長春地區前所未有的霧霾天氣。

心無旁騖 氣血調和

年近百歲,他的作息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一般是早5點起床,5點半到7點半寫作,7點30分吃早餐,一般是小米粥和一點麵食。早飯後活動一下,看看書,11點30分吃午飯,中午出去走一走,大約走500米左右。下午就坐那裡寫作,大約4個小時。晚飯5點,他吃飯與大家一樣,不要特殊的伙食。晚間新聞和天氣預報必看。晚上8點30分到9點睡覺。

老人在文革中受過沖擊,捱過批鬥、住過牛棚、下放到鄉村……可是提到這些,老人輕輕地一笑,並沒有什麼激動情緒。翻開老人的日記,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懷;當你忍無可忍時,再忍一下,即可過關;讓三分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他能夠長壽的真經,應該是沒有不良嗜好,不暴飲暴食,飲食、作息養成習慣,更重要的,是他腦子裡每天所思所想都是學問,無雜念,更無貪慾和企圖。現在,除了血壓有點高之外,沒有什麼毛病,他還是按規律如時鐘一樣地生活。

對他來說,每天入情入境地走近古人,與古人對話,讓他心無旁騖。按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博士研究生導師樸春麗的說法,老先生養成的心態和習慣可以達到氣血調和。中醫講究的是以平為期,以和為貴。

樸春麗說,《中庸》的哲學命題就是“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萬物各得其所,萬物便“陰陽和合”、“陰平陽秘”,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老先生雖然未經名家指點,但他所遵循的生活軌跡符合中醫倡導的“致中和”這一理念,所以能夠長命百歲。“致中和”是一種最高境界。

百歲老人榮基光:少食多餐愛洗澡


出生於1914年元月22日的榮基光,育有三男三女,現在已是五世同堂。雖然經歷了一百個春秋的風吹雨打,目睹了一百年的滄海桑田,老人卻沒有被漫長的歲月把腰壓彎,他的背還是很挺直,顯得極其硬朗,看上去要比同齡人年輕;雖然耳朵有點背,但一雙看過百年世事的眼睛如今仍可用“有神”來形容。

長年生活在鄉居村野的榮基光老人,性格開朗,整天樂呵呵的。當有人問他有什麼長壽秘訣?老人總是笑笑說,哪有什麼秘訣啊!也就是一切順其自然,知足常樂。榮基光老人從不挑食,葷素皆可,但是每頓只吃七分飽,一天卻要吃五、六頓飯。以前,生活條件差,葷菜少,老人基本上以吃素菜和罈子菜為主。老人一直愛吃又吃得比較多的,當屬黃豆。因為黃豆是自家地裡種出來的,且一年四季都可以拿來做菜,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不用花錢,又有營養,又好吃,還可以變出很多的吃法,簡直就是天賜的寶貝。

不挑食,少食多餐,這應該算不是秘訣的秘訣。晉代張華在《博物志》明確闡述過所吃多少與壽命的關係,他指出“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眾多,心愈塞,年愈損焉。”其實,從養生的角度來說,老人少食多餐的確好處多。榮基光老人不知道什麼《博物志》,也沒有刻意培養自己的飲食習慣,更不懂得什麼養生之道,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著,長壽著。

不過,榮基光老人確實有一個頗為特別的習慣,由於長期吸旱菸,他不願把煙味帶到床上,所以,無論春夏秋冬,他每天晚上都要早早洗個澡才能安然入睡。對於老人來說,這顯然是件很愜意的事情,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舒舒服服的,躺到床上入睡是那麼的順暢、踏實。

俗話說:“家有一老,賽過一寶。”老人的健康和快樂讓子孫們感到非常欣慰,老人的長壽更是令大家驚歎和羨慕。榮基光老人是個勤勞閒不住的人,有事沒事總愛到田地裡轉轉,除草、理地、點瓜、種豆,乾點力所能及之活。在飲食起居一直都比較有規律,心態也比較好,從來沒有什麼憂愁的事情,所以整天都樂呵呵的。老人說:“現在的日子這麼好,哪能不樂啊!”

百歲老翁的養生套餐

在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的步西村中,有位百歲老人名叫陳福堂。陳老雖然年過百歲,卻是身板硬朗,神情爽然。談及養生之道,老人總結為七道“養生套餐”。

第一道:愛好。陳老一生中有許多愛好。年輕時做過木匠、瓦匠和笆匠。進入老年後,又喜歡上了栽花種草和飼養寵物。陳老家的菜園中,每年都種幾畦花花草草,大門外,更是花朵鮮豔,芳香四溢。陳老喜歡養貓、養狗,坐在炕上,貓能解悶;下地幹活,狗是夥伴。有了花草和寵物的陪伴,陳老雖然單身多年,卻並未感到有一絲一毫的孤獨。愛好是生活中的發酵劑,它把陳老的每一天都釀造得有滋有味。

第二道:閱讀。陳老在軍隊養成的習慣:讀書看報。家中除了數百本藏書外,陳老還自費訂閱了《中國老年報》等10多種報紙和雜誌。每天,他都會抽出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來讀書看報。讀書,使老人學到了知識;看報,使老人開闊了視野。老人邊讀邊記,還經常寫些心得體會和生活感悟。一杯香茗,一副老花鏡,一張報紙,成為陳老晚年最愜意的生活道具。

第三道:運動。陳老務農多年,是個閒不住的人。年輕時,家中有承包地,他天天在地裡忙活。上了年歲後,地不再種,但每天忙點事的習慣還是保持了下來。村頭的廣場是陳老常去的地方,在那裡,陳老可以壓壓腿、散散步、走幾圈,還可以和村中的老人們一起扭扭秧歌、搖搖大繩。在家裡,老人也不閒著,拎水澆菜園、清掃院子、餵雞餵狗、侍弄花草和蔬菜……天天有事做,日日有活幹。老人說,人怕閒,樹怕空。人到老年,缺了運動可不行,筋骨是越動越活泛,不動就“上鏽”啦!

第四道:休息。陳老認為,只有會休息的人,才能長壽。他平時很注重睡眠。老人白天無論何時“犯困”,就立即停下手裡的活計,上炕躺下或坐在沙發上,打個盹。陳老覺得打嗑睡這種習慣很好,因為打完瞌睡後,確實收到了養精蓄銳的效果。陳老每天的作息時間很規律,早起早睡,每天睡覺的時間超過8個小時。他認為,缺覺對人的健康影響最大,“覺足則精神足,精神足則身體壯”。

第五道:親情。陳老雖孤身一人,但有四個侄子。閒暇時,他經常到侄子們家中坐坐;逢年過節時,侄子們都來陳老家中聚會,和老人一起過節。跟晚輩們在一起,陳老有說不完的話、嘮不完的嗑,人也顯得年輕了許多。陳老認為,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是老年人僅次於健康的最大財富。融入家庭中,老年人才能忘記煩惱,增添歡樂,延年益壽。“獨居小樓成一統”的人,只能是加速衰老。

第六道:鄉情。陳老在村中有著很好的“人緣”,他平時好善樂施,很多村民都把他視為親人。陳老經常和村民們一道休閒、娛樂、嘮家常、忙家務,大家在一起其樂融融,氣氛十分融洽。左鄰右舍但凡吃些好東西,都會喊上陳老,或給他端些來。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陳老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他從鄉親們那裡獲得了快樂、體貼和豁達,這使他的晚年生活充滿了陽光。

第七道:心情。陳老認為,心情好壞直接影響人的健康。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使陳老養成了平靜的心態、豁達的胸懷、開朗的人生觀。沒有什麼事可以讓老人大喜大悲,也沒有什麼人讓老人耿耿於懷,更沒有什麼遭遇讓老人慨嘆命運多舛。老人心情平和,知足常樂,人活得像陽光下的芍藥一樣,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老人說:不管好日子、壞日子,生活總要繼續;愁也一天,樂也一天,不如快快樂樂地過一天。(錢國宏)

101歲丁英中:童心未泯的快樂老單身

在重慶市潼南縣上和鎮,無論男女老少,沒有不知道丁英中的。原因很簡單,今年101歲的丁英中是鎮裡唯一健在的百歲老人,而且老人終身未娶,是住在敬老院裡資格最老的“光棍”。用當地人的話說:丁英中老人就像一面鏡子,只要看到他,老人們都會變得樂觀起來,不會哀嘆自個已經老了;同時,他又像敬老院的一塊“活招牌”,看到他就知道敬老院的生活不錯,日子過得很幸福。

丁英中出生於1913年10月14日,家中共有6個兄弟,他排行老大,其餘五個都已去世了。老人自小就特別勤快,煮飯餵豬,犁田打耙,栽秧割谷,樣樣農活都會。但由於家境貧困,老人從未上過學,是個地地道道的文盲,甚至連10以內的加減法都搞不懂,一天到晚只知道埋頭幹活,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他有些傻乎乎的,也沒有女人願意嫁給他,使得他成了遠近聞名的“老光棍”。

在2006年之前,丁英中還能自食其力,經常下地幹活,一個人的日子過得很開心。然而,到94歲的時候,由於體力逐年下降,老人再也不能下地幹活了,鎮政府便將他接到了鎮裡的敬老院。在敬老院日常生活有專人打理照顧。比如,敬老人有專人給老人們洗衣服,但丁英中的衣服從來不讓別人洗,即便是冬天,他也要堅持自己洗。他總說洗衣服是自己的事情,何況洗衣服還可以鍛鍊身體。確實,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老人從不要任何人幫忙。而且,每天早晨和傍晚,老人都要拄著柺杖,在院壩裡或者到街上溜達一陣,活動自己的身子骨。

或許是打小起早貪黑勞作慣了,丁英中老人從不睡懶覺,每天早早就從床上爬起來,拄著柺棍溜達。而且,老人胃口特別的好,很能吃,在敬老院被大家譽為“吃飯冠軍”。雖然飯量大,但老人從不挑食,院裡煮啥他就吃啥。用老人自己的話說,五穀雜糧是天底下最好的東西,只要每頓能吃飽飯,這日子就有過頭。

丁英中平常少言寡語,不愛說話,也不喜歡看電視,自然也不會跟任何人爭吵計較什麼。但他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就是喜歡跟小孩子打堆,逗小孩玩。只要一見到孩子,他就特別高興,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是在大街上還是在院壩裡,他都會主動把孩子叫到身邊,讓孩子叫他“祖祖”。只要喊了“祖祖”,他就會給錢,一塊兩塊不等。敬老院發給他的零花錢,他都通這種方式發給了小孩子。在人們的印象中,只有在跟孩子們逗玩時,少言寡語的丁英中才會開懷大笑,像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子。

如今,丁英中依然樂此不疲地玩著逗小孩的遊戲,一副童心未泯的樣子。老人眼不花,耳不聾,面色紅潤,額頭髮亮,出行拄柺棍除了手有點抖之外,並不讓人覺得老態龍鍾。而且,老人很少生病,即便生了頭疼腦熱的小病,只要吃兩包“感冒清”之類的西藥,在床上躺上一天就會好。他就像一棵百年老樹,按照自己的方式頑強地活著,並將繼續活下去。

102歲虞華可:我有自創的健身拳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銅罐驛鎮,但凡每天早起的人都會發現,只要天上沒有颳風下雨,在鎮政府廣場上,總能準時看到虞華可老人練拳的身影。雖然老人的身手不能給人以疾風暴雨般的快感,但緩慢中不失沉穩,猶如一棵百年老樹蘊藏著底氣。

102歲的虞華可老人,至今耳聰目明,頭腦靈活,是社區里名副其實的“明星”,可謂是婦孺皆知。在這裡,只要問到老壽星,人人都知道是虞華可。在社區人眼裡,虞華可老人就像一道獨特的風景,總是讓人感慨生命的頑強,感慨生命不可預知的魅力。

虞華可老人的知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年紀,還因為他特別愛鍛鍊,當年退休後,他就自創了一套健身拳術。每天早上5點半,老人身上如同安了發條似的,會準時前往鎮政府廣場練拳,像是定時參加約會,從不遲到;練完劍回家吃飯後,老人還會翻翻報紙,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下午,他會再下樓練拳,伸展筋骨皮。

老人不僅喜歡鍛練,待人也很和氣、很熱心,始終與人為善,周邊不管哪家鄰居家辦紅白喜事,他都會前去問候,可謂是一副古道熱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伴病故後,去年4月老人再婚,成為九龍坡區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有史以來接待的年齡最大的新郎,也成為當地一樁美談。

108歲寧勝娥:頓頓喝米酒天天做家務

提到長壽之鄉,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廣西巴馬。其實貴州省從江縣雍裡鄉大洞村還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長壽村,這裡曾經出了貴州省年齡最長的百歲老人廖老榜,115歲,如今這裡90歲以上的老人有5人,其中寧勝娥108歲。

一個多世紀的滄桑風雨,使寧勝娥老人臉上皺紋密佈,千山萬壑。但老人並沒給人羸弱之感,也不顯得老態龍鍾。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而對108歲的寧勝娥來說,當初跨過七十歲的門檻,似乎只是跨過了青春期。如今,老人身體仍十分硬朗,耳聰眼明,而且從未生過病,實在是令人驚奇。

應該說,寧勝娥老人的長壽跟家族的遺傳基因有些關係,據她的家人介紹,老人的姐姐是109歲去世的。寧勝娥老人很樂觀,總說自己肯定能比姐姐活得更長。雖然老人年輕時吃過苦、受過累,被貧窮苦難的生活折磨過,但這並沒有摧垮老人的身體,反而磨鍊了老人堅韌而平和的性格、強健的體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養成了一生愛勞動的習慣,每天不動手做點事就覺得缺少了什麼。

寧勝娥老人手腳麻利,不僅生活能自理,還能幫家裡打掃衛生、曬辣椒等等。前年,老人因為打掃房屋外圍,還摔了一跤,結果卻一點事都沒有。用老人的話說:“我每天都要動一動,幫媳婦、孫媳婦做點家務,我可不想做一個吃閒飯的人。”除了做家務,老人還負責在家裡看還沒上學的小重孫。別看一個老太和一個幼兒年齡相差了100多歲,但這一老一小玩得很開心,屋子裡總是笑聲不斷,這種時候,老人就如同一個無憂無慮的“老小孩”。

令人驚訝的是,寧勝娥老人對酒有一種特別的偏好。老人每天都離不開酒,每餐都要喝上二兩自家烤的米酒,雷打不動。人們都說酒不是好東西,過去家裡人也勸老人不要喝酒,擔心酒會傷身。但老人卻說酒喝多了才傷身,適量喝對身體有好處,“再說了,我喝的是米酒,酒勁不大又暖身。每頓喝上二兩米酒,我身體才舒服。”除了喝酒,老人平時最喜歡吃雞蛋和油茶。其實,老人並不挑食,五穀雜食啥都吃,只是由於沒有牙齒,需要弄得軟和一些才行。

目前,寧勝娥老人所在的大家庭裡,共有6口人,四世同堂,其樂融融。一大家子人對老人都很孝順,竭盡所能讓老人生活更舒適一些。老人生有一男兩女,老伴早已去世,兒子今年剛去世,兩個女兒雖都外嫁他鄉,但總是經常回來探望老人,媳婦和孫媳婦更是經常烤有米酒存放著,並且每天都準備油茶給她喝。村裡人都說,老人能夠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和睦,晚輩孝順。

而老人卻說,除了晚輩孝順,政府的關心也讓她很快樂,覺得日子有過頭。“現在黨和政府多好啊!每個月不僅讓我領到100多塊高齡補貼,而且每年老人節和元旦春節還來慰問我,還送來慰問品、慰問金,這是前世修來的福氣啊!”老人逢人就說,這樣的好日子她捨不得丟下,要一直過下去。

117歲老人付素清:能吃能睡愛勞動


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到一百歲似乎已經算不上什麼稀奇事。四川省太平鎮上有一位付素清老人,就是遠近聞名的百歲老人,到今年7月就滿117歲了,去年吉尼斯世界紀錄組織還為老人頒發了“恭賀付素清老人116歲大壽,世界上最長壽的人”的匾牌。

付素清1897年出生在四川簡陽某大山深處,已經跨越了三個世紀,見證了中國百餘年來的風雲變幻,生活也在她的臉上留下了溝壑縱橫般的深深印痕。老人共生育了6個子女,現在只有二女兒徐淑華和三女兒徐桂花健在,老人現五世同堂,名下族人共有54人,重孫的孩子都已經20歲了。當了“高祖祖”的付素清,依然能做些捆柴、除草和種菜的簡單農活。

近117歲的付素清一輩子都居住在鄉村,對土地十分依戀,不喜歡繁華的大城市。老人的三女兒一家人都住在城裡,想接老人過去享福,老人卻不願意去,她嫌城裡的空氣不好,車來車往,整天鬧嚷嚷的,不得清靜,哪裡有鄉居生活來得安逸和舒適啊!更何況,老人從小就吃苦受窮,習慣了勤快的勞作,只要一天離開土地,就會渾身不得勁,惦記得慌,就這樣,老人一直跟著二女兒居住在鄉間的竹林小屋裡。

勤勞樂觀性隨和

竹林深掩的農家小院,大約有200平方米,每天都被付素清老人打掃得乾乾淨淨。儘管老人的眼睛現在有些模糊,耳朵也有些背了,但是,老人的手腳挺利落,依然每天堅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日常飲食起居也不需要女兒操心,冷了知道自己添衣,熱了知道搖扇納涼。

說起老人的長壽,村裡人都覺得,這肯定和老人多年來“閒不住”的勤快分不開。平常,老人除了將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外,還把屋前屋後的雜草和落葉都一一清理乾淨,還養了些雞、種了些菜。在長期的勞動中,“閒不住”的付素清既鍛鍊了身體,同時也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其勤勞樂觀的生活態度,深深地影響著周圍的鄰居。

付素清老人的性格特別隨和,和村裡的人都相處得很好,她沒事的時候還喜歡串門、聊天。因為耳朵背,老人常常聽不清楚別人對她說的話,但這對她沒有絲毫影響,她會自顧自地說自己的話,一邊說還一邊笑,常常自己先樂上了。總之,老人不但手腳閒不住,連嘴也閒不住,最喜歡和村裡人擺龍門陣,而且說起話來中氣實足。

能吃能睡身體健

由於當地生態好空氣好,加上老人心情平和,整天樂呵呵的,幾乎從不發脾氣,也從不與人鬥嘴、吵架,能吃能睡,每天要睡上十二個小時左右。用老人自己的話說,“吃飯要吃飽,睡覺也要睡飽,這樣的日子才有過頭。”這麼多年來,李素清老人沒有患過大病,活到117歲還能生活自理,除耳背眼花外,身體並無大礙,連感冒發燒這樣的小毛病也很少有,實在令人稱奇。

其實,在飲食習慣上,付素清老人沒有太多的講究。以前,因為生活貧困,實在是沒法講究,基本上是地裡刨出什麼食物就吃什麼,如紅苕、玉米、蠶豆、黃豆、野菜等等;如今,日子變富裕了,老人仍不大講究,除了吃各類雜糧粥和豆製品外,最為特別的應該是喜歡吃肉,每頓都離不開肉,而且最愛吃的是燉雞。雞都是老人自己養的,散養在竹林裡,吃的是竹林草叢裡的蟲蟲,喝的清清亮亮的溪水。

目前,付素清老人身體狀況良好,手腳利落,生活能自理,且精神矍鑠。村裡人給她總結出“閒不住”、“吃肉兇”和“愛睡覺”的特點。能吃、能睡、好動、心態好,也許這就是付素清老人的“長壽之道”。

重慶超百歲老人的養生智慧(1)

相關研究表明,雖然長壽和遺傳有一定關係,但遺傳基因的影響只佔約15%,而85%都和後天環境、家庭、生活習慣等因素息息相關,其中自我修養佔60%。可以說,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運動,節制飲食,沒有不良嗜好,家庭和睦等因素更有利於長壽。

重慶境內的一群百歲老人,探尋一番他們的長壽之道。

114歲鄭會芬:愛吃肉愛喝酒愛喝水

鄭會芬老人,出生於1900年5月,眼看就要滿114歲了。她不僅是家族裡最長壽的人,也是目前重慶市最長壽的人,2011年還被中國老年學會譽為“中國十大壽星”。

雖然面部呈現出歲月的滄桑,但鄭會芬老人頭腦清楚,談吐正常,能自己在庭院裡慢慢行走散步,自己吃飯穿衣、起床和睡覺。人們都驚歎於老人的長壽,想從她身上探聽點長壽秘訣,不時有陌生人慕名而來。

其實,老人沒什麼秘訣,對吃喝毫不講究,也沒有特殊愛好。在飲食方面她總是順其自然,有啥吃啥,粗茶淡飯;現在老了特別喜歡吃家人為她熬的粥,每餐都要喝一小碗。如果說真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老人愛吃回鍋肉、愛喝白酒,愛喝白水。

也許是自小靠種地為生的原因,老人一生都喜歡勞動。現在每天早上7點起床,自己認認真真梳洗一番,中午要小睡一會兒,晚飯後9點左右就自己去睡覺了,每天還掃掃地,不時在庭院散步走走,有事沒事就拿起掃帚在屋裡慢慢掃。據家人講,老人睡覺的屋一直是她自己打掃,每逢晴天,她還要把院壩周圍長的雜草拔掉。雖然老人的動作慢騰騰的,像電影裡的慢鏡頭,卻給人一種從容之感。

老人看上去很慈詳,一生心態平和,待人忠厚,知足常樂,與人與事沒有紛爭,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淡定和坦然。家人說,她做任何事情都不慌不忙,一生做人做事都不是很操心,是家裡的一個“和事佬”;而且老人壓根就不會吵架,從來沒有跟家人或鄰居大吵大罵過。如今,老人一家和和睦睦,正慢悠悠地等著她的114歲生日。

111歲周永禎:最離不開的是蔬菜

1903年8月出生的周永禎老人,今年就快滿111歲了。據介紹,老人是家族裡最長壽的人,她的哥哥也活到了90多歲,不過她的子女全部都已經過世。

周永禎老人看上去遠比111歲要年輕,除了聽力不好,她眼不花、手不抖,眉毛至今青黑,還可以自己穿針引線縫鞋墊,自己洗衣服,生活上能自理,從不麻煩小輩。可能是過去長年累月幹農活,鑄就了老人的一副好身板。現在幹不動農活了,但老人仍然喜歡勞動,能做的事情儘量自己做,家長裡短的瑣事少操心。

老人喜歡做手工,愛在太陽下做針線活,她腳上穿的鞋都是自己做的。老人不僅給自己縫製鞋子和鞋墊,還縫製一些送給親戚、鄰居。據家人講,偶爾還有人特意找上門來,出高價購買老人的手工鞋和鞋墊,想沾沾長壽之氣,但老人從不收錢,手頭有現成的就順手送給人家,沒有就慢慢做。

除了針線活,老人每天都會走出家門去散步。只要天不下雨,她都會雷打不動地推門而出。家裡人擔心她年邁,勸她不要出去,或者少出去,但老人假裝聽不見,依然我行我素,說走就走。老人散步的時間一般是在早飯過後,也不需要家人陪伴,只有一隻小黑狗,老人和狗相伴而行,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據家人介紹,老人基本不挑食,無論是稀飯還是苞谷粑,吃啥都可以,但在肉食方面只吃豬肉,雞鴨魚還有內臟從來都不吃,而老人最離不開的一樣東西就是蔬菜,每天能吃上一斤蔬菜。眼下,雖然快滿111歲了,但周永禎老人平時很少生病,小感冒都少,即便是感冒了,吃點藥也就好了,身體好得叫人羨慕。

111歲月光華:每天清晨燒水做飯洗衣

在月光華老人身上,能明顯看到歲月的痕跡。老人身體狀態相對穩定,但近兩年已出現較嚴重的聽力和視力問題。出生於1903年的月光華老人,雖身高不足1.4米,但在過去的100多年裡可是精氣神十足,步入老年後,也是忙個不停,每天清晨五六點鐘,當人們還在酣夢中,她已起來燒水做飯洗衣,忙著操持家務,比兒孫們還勤快。

據瞭解,老人一生經歷坎坷,初婚因未生育被嫌棄後,於1933年再婚到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此後生了7個子女。1958年又遭遇喪偶,後一直未再婚。1959年因房屋火災,老人搬遷與當時未婚的3個兒子一起生活。老人一生勤儉持家,艱苦樸素,雖然家境清貧,卻並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勞作,無怨無悔地守護著自己的兒孫,過著屬於自己的簡單生活。

應該說,人生的坎坷與生活的清貧,沒有給月光華老人造成什麼負面影響,她一生性情溫和,待人寬厚,知足常樂,常年生活起居都極有規律。如今,雖年邁體弱,但老人非常愛乾淨,每隔兩天都要換一次衣服,每頓飯都要喝湯,日子過得恬靜而又有滋有味。用老人自己的話說:“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已經很滿足了。”

重慶超百歲老人的養生智慧(2)

105歲周敬傑:頓頓吃素就是好

科學的說法是,飲食要均衡,要葷素巧搭配。傳統的說法是,吃素更有利於身體健康。在105歲老人周敬傑婆婆身上,似乎傳統的說法更顯靈驗一些。

據稱,周敬傑老人一生都吃素食,從不沾油葷。也許是老人小時候生活貧苦,沒有油葷可沾,不知油葷的美妙,就像很多人沒有條件吃山珍海味,不知其中美妙滋味一樣,也就有意無意將其屏蔽在自己的飲食之外。長此以往,便養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就算現在不再愁吃愁喝,也依灰按照慣性繼續遠離油葷。但到底真正的原因是什麼,老人不說,別人也不能妄猜。總之,老人長期吃素也有滋有味,樂在其中。

除了吃素,老人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習慣,不論春夏秋冬,都喜歡用熱水泡腳,就算夏天太陽如火烤,老人也不例外。沒人清楚這有什麼道理,老人自個也說不清楚,只說自己就是喜歡熱水泡腳,泡了之後渾身舒服。

周敬傑老人性情溫和,樂善好施。雖已超百歲,但老人的身體卻很硬朗,耳聰目明,平時也很少感冒,至今思維清晰,每天還堅持看報。據家裡人講,80歲時,老人還能經營麵食店;90歲時,常幫著帶小曾孫;95歲時,還能獨立上下樓,幹些家務活,精神頭兒令周邊鄰里無比羨慕。

如今,老太太吃得香,睡得好,生活有規律,一副好日子大有奔頭的樣子。

104歲萬銀和:生命就在於運動

“一天不動彈幾下,我渾身上下都會感覺不舒服,好像這日子過得缺了點什麼。”104歲老人萬銀和,提到運動,就滿臉喜色,樣子看上去像個快樂的小孩子。

萬銀和老人的家在一棟老式居民樓的5樓,由於修建年代久遠,樓裡沒有電梯,上下樓只能靠步行。對很多人來講,上下五層樓沒有電梯,常常會不由自主發幾句牢騷。但在這裡住了30多年的萬銀和老人,不僅沒有埋怨牢騷,反而覺得沒電梯是件很幸運的事情,每天徒步上下樓,權當鍛鍊身體。

曾經,家人擔心他年紀大行動不方便,就打算買套電梯房,但老人戀舊不想搬,寧願在這裡天天爬樓梯,家人最終只好作罷。用家裡人的話說,老人像是把爬樓梯當成了快樂的老年遊戲,而且還上癮了。他每天早晚都要沿著樓梯爬一遍,長期樂此不疲,且勁頭十足,無論上樓還是下樓都一鼓作氣,雖然不像年輕人那樣健步如飛,但也沒有想象中的氣喘吁吁。

萬銀和老人屬於那種在家裡呆不住的人,似乎總是被外面的世界吸引。老人年輕時就很愛運動,老了也閒不住,總是喜歡到外面散步。他每天都要到社區裡散步,還喜歡逛街,從沙鐵村到三峽廣場,年輕人步行約10分鐘,104歲的萬銀和老人大約花半個小時,但也算是個奇蹟了。

104歲劉昌明:一顆童心伴我行

通常,在人們的想象中,104歲高齡的老人差不多就是一根枯槁木頭,耳聾眼花,神情木然呈老年痴呆狀。然而104歲老人劉昌明,卻遠離我們的想象,整個人像是返老還童一般,每天都要耍一陣玩具。

據介紹,自老伴過世後,劉昌明老人就和82歲的女兒劉靜一起生活。父女倆都是高齡老人,加上孫子遠在美國工作,平時兩人的生活起居全靠外孫女打理。說實話,在同一個屋簷下看到這般高齡的父女倆,愉快地過著美好的老年生活,著實叫人驚訝,也叫人十分的讚羨。


劉昌明老人雖然視力不好,但很是關心國家大事,每天堅持聽新聞聯播,有時還向女兒和外孫女發表一下自己的感想和評論。用外孫女的話說,別看老人的年紀超大,但他覺得自己跟這個世界和社會分分秒秒不可脫離,必須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些什麼,所以,他把聽新聞聯播當成了自己每天的必修課。老人還特別重視後輩的教育,四世同堂中有7人是博士,可謂是人才濟濟。

如果說老人真有什麼長壽之道,也許可以歸結為心態好、生活有規律。老人脾氣溫和,從來不和人爭吵。平時不抽菸、不喝酒,口味比較清淡。而且,每天都會按時睡覺、起床、吃飯,長年堅持泡腳。最為特別之處,是老人始終保持著一顆童心,直到現在,他每天都要玩一會兒塑料玩具,並且玩得津津有味,神情很專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