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氫彈之父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

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我國氫彈之父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我國氫彈之父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少年于敏有一個執著的信念:在那個內亂外侮的國土上,儘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馳騁沙場,但他相信,總會有諸葛亮、岳飛式的蓋世英雄出現,能夠蕩寇平虜,重振河山。

于敏怎麼也想不到,半個世紀後,自己會成為這樣的“蓋世英雄”。

于敏愛詩,但甚少寫詩。在73歲那年,他卻以一首《抒懷》為題的七言律詩總結了自己沉默而又轟烈的一生:

憶昔崢嶸歲月稠,

朋輩同心方案求,

親歷新舊兩時代,

願將一生獻宏謀;

身為一葉無輕重,

眾志成城鎮賊酋,

喜看中華振興日,

百家爭鳴競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