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康生雖然人已廢,但他的書法藝術還是得到認可並流傳,那麼,年青時到底是如何打下基礎的呢,我們來到他的故里探尋成長的軌跡。康生,原名張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趙溶、張溶、張耘,乳名張旺,筆名魯赤水,山東諸城大臺莊人,其家庭是一個富裕的地主,其家族為名門望族,祖父張鴻儀曾為貢生。康生的故里大臺莊,現已經改成黃島區膠南市經濟開發區大臺村了,他的故居也成了村委會駐地。康生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在這裡度過的。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其實,康生居住在這裡的時候,是一個頑劣少年,他13歲那年,因與群黨在村裡毆鬥,因而遭父親禁閉,後來在友人協助下到青島學習。隨後就離開了大臺村。其實,真正康生走上書法藝術之路的,並不是在這個位於青島西海岸,嶧山西側,地處丘陵,以前的交通不發達的時候,是比較偏僻的農村,而是在他成長最重要的另一個地方,即諸城縣城裡閣街南端西側,坐落在興華路和府前街交界的西北方向,是一座傳統的四合院,建築設計極為精美,諸城博物館曾在此多年。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此前, 康生故里搞過一些他的字畫、徵集,後來因特種原因不存了,如今,只剩下在上了年紀老人記憶中,由於距離現在年代並不久遠,當地稍微上了年紀的人,依然對當年康生的故居記憶猶新,人稱老縣城西關,就是諸城西城門外。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據當地老人們介紹,那時開闢的康生故居大門東向,整個院落東西長30.7米,南北寬16.3米,總面積500.4平方米,北、南、東三面房屋,西面臨牆。北房為堂屋共5間,南房3間,東房5間,磚、石、土、木結構,北房前門外西側,有一株大石榴樹,後移至博物館新址,如今不枝繁葉茂,人們一說,這棵樹是康生家院子裡的呢。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康生舊居原為城裡馬姓專賣醬油雜貨的小店鋪,後因故停業,在康生十多歲的時候,因家庭遭到變故,他在大臺村的富庶之家被土匪搶劫一空,大哥也在搶劫中喪命,他父親覺得有錢在農村裡還是很危險,畢竟遭歹徒搶劫叫天天不應,還是城裡安全些,畢竟警察都在城裡,於是,便購了這所房子。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拆掉故居附近建築

於是,在康生真正成長的十多年的時光裡,他去青島禮賢學校學習,算是上了“洋學堂”,還結識了當時住在青島的清朝遺老——宣統皇帝的老師陸潤庠,及兩個山東狀元王壽彭、曹鴻勳和一個姓劉的探花,專心致志跟著這些名師大腕學了幾年,從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藝術底子。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後來他主要在諸城生活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他從事的藝術、書法、國學、國畫、金石篆刻,收藏鑑賞等方面的造詣,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也就是在諸城完全的基礎。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慢慢地康生形成樣樣精通,多才多藝,博學多識,通經史,工詩文,擅書畫,習書法,書法很好,真草隸篆,能左右開弓,尤擅章草,還會拉胡琴,對戲劇也研究。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那麼,他在諸城的故里,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他的故里諸城地形南高北低,在境內有一條河,稱為濰河,是山東境內第一大河流,在中國的大河向東流,唯獨這條是例外,河水卻不流向黃海,而是向北經濰河注入渤海,所以古人“扶淇自古北流水”之語。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拆掉故居附近建築

康生青年的成名,是從諸城走出去,經過友人介紹進入上海之後,因為有紮實的文化藝術功底,對他當年搞地下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那時革命陷入低潮,特別是上海白色恐怖特別嚴重,不少革命前輩都拋頭顱,灑熱血,秘密躲藏,唯獨這康生,憑藉書法造詣深,被當時民國寧波幫老大、江浙財團頭號大亨、連蔣介石都敬他五分的富豪虞洽卿青睞,竟然以上海中華商會會長虞洽卿私人秘書的身份,幹得如魚得水,這在黨內人物中是十分罕見的。

康生出生與成長地不在一處,當地老人憶,他書法造詣在這打下基礎

今天,在諸城康生的故居的當地上了年紀的人一談起往事,還是津津樂道他的一些經歷這段故事,稱他的書法藝術都是在這舊居里打下基礎的,人們聽了,權當是茶餘飯後的一些談資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