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二选一,微信背后无法言说的焦虑,痛并快乐着

互联网传闻,专心探讨有关互联网的那些事,有意请点关注,男神在此谢谢支持!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讨论微信支付二选一的事情,本来本号并没有打算写下这篇内容,但是直到出现了一件事情之后,顿时牙痒的感觉出现在我的心头久久散不去,事情待会再说。

先来回顾一下此次的支付方式二选一。传闻某一天,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西南区门店宣布,因为和支付宝某些原因不支持支付了,转而支持微信支付并且还有折扣。这个消息一出,顿时火爆了万千科技自媒体,就像鱼儿看见了事物一窝蜂地扎堆报道相关的细节,分析来分析去可能有碍于号主的见识,没有看到很多有价值的背后诱因讨论,更多集中在现象的分析上。

支付二选一,微信背后无法言说的焦虑,痛并快乐着

两者在蓄势待发等待战争

结合日常的行为,本号说说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微信支付同支付宝一道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圈子不可绕过的话题产品。支付宝,凭借多年的深耕手下聚集了超过4亿的实名用户,这些人多数以年轻人和熟悉互联网的中年人为主,代表了中产和新生代的势力。而微信就更是人手一个了,传言说所有用户超过10亿,当然有部分是重号这个谁都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实名用户理论上说只可能比支付宝更多。

就是这么两个明星级产品,在支付这条路上选择了兵戎相见。此次的微信主动封杀支付宝,带给了圈里人的热炒氛围,而讨论起来也是各占道理。

有的支付宝粉说,微信就知道跟风,在移动支付还没有深入人心的时候,是支付宝烧钱开拓市场,市场稳定了微信出来趁火打劫。这种说法没有错,只是有些站不住脚,明事理如马云并没有说过支付市场只能支付宝干,所以微信出来商业伦理或实际考虑其实都没有错。

支付二选一,微信背后无法言说的焦虑,痛并快乐着

我觉得微信唯一做得不够甚至说做错的是,没有给用户财务方面做一个完善的保险服务,这一点支付宝做得非常好。有全赔的保险支撑,所以支付宝正如大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中等额度资金存放的首选。至于银行,还是让他们去服务大客户吧!咱们小客户老实点去支付宝比较靠谱。

这里插入开头说的事情,前几天发生的新鲜出炉的事情。号主目前在一家企业负责线上相关的业务,有一天因为各种原因,微信支付出了问题,需要咨询客服一下。这下可愁死整个团队了,找了半天时间,愣是找不到客服在哪里?出现的都只是机器人,甚至还有的是留言评论等等方式。好歹我也是混迹互联网多年的老江湖了,没想到第一次在团队的小弟小妹面前出了这么大一个洋相。

支付二选一,微信背后无法言说的焦虑,痛并快乐着

客服是一个产品最基本的需求

这件事情虽小,但是反应的却是一个企业面对用户的时候的态度。也许是因为微信用户太多,怕为此多很多运营成本,也许是觉得微信出问题的次数很少,基本都可以自主解决,总之微信的客服问题也是用户诟病的一大痛点。也许就是此时,微信和用户渐渐走到了对立面。一单微信有事,往往会选择落井下石。

其实反观微信这边,之所以出现二选一的情况,可能也是处于对自身的考虑。微信作为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在用户身边的存在感只可能越来越弱,最后隐藏在用户的身边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是很多粘度高的产品的通病,当打开微信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产品本身就失去了应有的刺激感。

而微信支付的焦虑感真是源于此,用户太习惯了微信而忽视了微信,支付宝因为专注金融,又适时退出各种优惠活动,导致在用户的口碑中都是比较正面的形象。而当初微信从支付宝手中抢过来的份额又被渐渐抢了回去,并且还都是一些相对的大客户。微信支付的用户流失是有据可查的,从而让微信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了。

支付二选一,微信背后无法言说的焦虑,痛并快乐着

360和QQ的大战

二选一的事情在很多年前的3Q大战曾经用过,可惜当年360的弱势造成了自身的一败涂地,但是打破了国内互联网的流量垄断也算虽败犹荣了。但是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了,支付金融等都是非常敏感的词,这一次选择的突破口也许不想以前那么容易被人淡忘了,最后成败如何需要等权威数据统计出来了,目前来说各有各的说辞。

微信的焦虑第二个是微信的形象有点惨淡,口碑更是差。总所周知,微商是依附于微信这个工具而成风的,当年的微商如火如荼,所有人都在抢产品抢代理,完全不亚于一场商业革命。但是最后洪水退去,留下一片孤独裸泳者。不能说现在没有微商,只是没有那么疯狂了,转而去炒作区块链了。这个用户号主再开一篇文章讨论一下区块链是什么东西。

疯狂的微商把微信的底裤撕得粉碎洒在天空,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了微信为了推广支付下了多大的血本,不惜牺牲掉用户体验也要推广。而腾讯公司本来也是没有电商基因的,不管是微商还是现在的拼多多,都是在牺牲用户体验去换取市场份额,这其实也是作为通讯工具的产品最大的忌讳,不要和用户做对。电商永远是微信心里的一根刺,强行拔出来是会见红的。

支付二选一,微信背后无法言说的焦虑,痛并快乐着

微商在家就可以做“生意”

微信第三个焦虑也是很多家长愤恨的原因,母公司旗下有专门的游戏公司,而游戏本身对于青少年成长有很大的引导性,这就为微信增添了另一项原罪。多用户产品有利于开展游戏业务,但是这个业务难免会伤及无辜,用户多推出游戏增加粘度,粘度大了再推出其他产品都很快。但是导致腾讯整个公司的商业形象都大打折扣,这也是顾此失彼的典型表现吧!

希望未来微信能真正为用户考虑,让所有用户受益。你的希望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