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所谓“一带一路”步履艰难是一派胡言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2日发表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集团执行董事戴维·多德韦尔的文章称,不管美国是否喜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存在下去。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2018年11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曾警告各国领导人:“一些国家正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各国政府提供基础设施贷款……然而,这些贷款的条款往往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不透明的。”

他随后进行了更加露骨的推销:“不要接受可能危害国家主权的外国债务。保护你们的利益。保持你们的独立性……要知道,美国将提供更好的选择。”对于一个曾经直接以及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间接造成了南美债务危机、1998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以及后来2008年发生在西方经济体中的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这句话显得有点荒唐。

暂且抛开这一点不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步履艰难的想法纯属是一派胡言。该倡议仍然位于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它有充分的理由不会消失。首先,该倡议并不是漫无计划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大杂烩,而是一个有关中国在摆脱了一个世纪的贫困、动乱和内向性格并重新参与全球经济之际如何看待自己的世界地位的百年愿景。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被认为是“优质援助”,还被认为是促进双边贸易的关键先导。

在任何一个年份,被算作“一带一路”项目的工程数量都会变化波动,但这项计划背后的理念却不大可能动摇:如果说前殖民大国在世界各地的援助政策都是围绕粮食援助展开的话,那么中国的理念则是基于帮助各国建设自己的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倡议存在下去还有另一个充分的理由:对于更好的基础设施的需求巨大,而且基本上没有得到满足。

亚洲开发银行指出,从现在起到2030年,仅亚太地区就需要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26万亿美元——不仅包括道路、桥梁、港口和发电厂,还包括洁净的供水系统和强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

抛开美国出于政治动机的指摘不谈,有关“一带一路”的媒体报道更多反映的是在一些国家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的艰巨挑战。

我在钦佩中国帮助各国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希望中国始终愿意更加仔细地听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开发银行的建议,以便了解在发展中经济体组织具有巨额预算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挑战,尤其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即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障碍并非资金短缺,而是确定和构建具有连贯性和商业可行性的项目。

在美国,某些人以一种有失身份的急切心态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行将破产”。这是短视的表现,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戴维·多拉尔、瑞安·哈斯和杰弗里·巴德最近在文章中指出的:“华盛顿煽动起了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看法,但却还没有明确提出针对需要基础设施的国家的替代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