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林科學院裡藏著一座清代王爺墳,地宮入口至今沒有封閉

瑞敏郡王奕誌是瑞親王家族的第二代王,也是瑞懷親王綿忻的獨子。瑞親王家族只傳了兩代,至瑞郡王奕誌無子,又改由載漪過繼為其子。此後仍然波折不斷。本文筆者討論一下奕誌後世的情況。

北京農林科學院裡藏著一座清代王爺墳,地宮入口至今沒有封閉

綿忻薨於道光八年(1828)七月,年僅24歲。而此時獨子奕約才滿週歲,道光帝命定親王奕紹檢察邸第官吏,內務府大臣敬徵治家政。同年十月,奕約襲瑞郡王,予以半俸,並改名奕誌。然而,奕誌同其父親綿忻一樣,只活了24歲。道光三十年(1850)五月,奕志薨逝,並無子嗣。直到咸豐十年(1860),咸豐帝把五弟惇親王奕誴之子載漪過繼給奕誌為後,襲貝勒。再後來,慈禧太后加封載漪為郡王,將瑞誤寫成端,載漪就成了端郡王。瑞郡王府也就成了端郡王府。

北京農林科學院裡藏著一座清代王爺墳,地宮入口至今沒有封閉

北京農林科學院裡藏著一座清代王爺墳,地宮入口至今沒有封閉

然而好景不長,在義和團興起時,載漪慫恿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排外,後終於釀成禍患。載漪被列在了八國聯軍遞給慈禧懲治的禍首名單上。而在早前的1899年,慈禧決定廢黜光緒皇帝,改立載漪次子溥儁為帝。同年15歲的溥儁被冊立為大阿哥(皇儲),但因遭到朝廷大臣及外國公使反對而作罷。再經此義和團運動,載漪、溥儁父子被流放新疆。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慈禧又令醇賢親王奕譞第六子載洵過繼給奕誌,並襲貝勒爵。溥儁及載洵後人,筆者不再另行交代。

北京農林科學院裡藏著一座清代王爺墳,地宮入口至今沒有封閉

瑞敏郡王奕誌墓同樣位於西五環附近,南距其父瑞懷親王綿忻墓僅3.5公里。瑞郡王奕誌園寢的確切位置是西五環閔西橋東南角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院內。在研究所門北側還有北京迷笛音樂學校一所。作為一座郡王陵墓,其規格自然不會太大。不過,瑞敏郡王奕誌園寢保存也比較完整,至今仍然能夠清晰看出其整體輪廓。

北京農林科學院裡藏著一座清代王爺墳,地宮入口至今沒有封閉

瑞敏郡王園寢坐西朝東,從東至西有月牙河、神橋、碑亭。碑亭後有三間宮門,宮門內有享殿三間,享殿後是月臺寶頂。在羅牆西南還有福晉墓、孤女墓等。今天再看瑞郡王園寢,除月牙河和神橋不存外,其他建築均可見到遺蹟。奕誌墓高大的龜趺碑完整的矗立著,上邊落款“咸豐元年立”,碑亭拆毀於1971年。在碑亭後幾十米外是三間宮門。今宮門與碑亭外置被建造了一棟宿舍樓,是迷笛音樂寄宿學校的用地。

北京農林科學院裡藏著一座清代王爺墳,地宮入口至今沒有封閉

北京農林科學院裡藏著一座清代王爺墳,地宮入口至今沒有封閉

此外,三間宮門也被改造成了活動室,宮門左右的羅牆被建成了房屋。宮門的穿堂屋大門緊鎖,只能透過玻璃窗看到裡面的享殿,僅有三間結構,也被改造成活動室,但今似乎已廢棄不用。除了宮門、享殿外,值得一提的是瑞敏郡王園寢的外羅牆還保存完好,尤其是南側和西側部分,有的地方還可以見到紅漆。據前人的介紹,先前該園寢還保留有月臺和地宮,只是寶頂早已不在。由於此次筆者並未進入宮門,裡面的情況不甚知之。猜測地宮應該已被回填或毀壞。瑞敏郡王奕誌墓被盜於1937年,園寢內成材的樹木也在日偽統治時期被砍伐殆盡,今僅存白皮松數十棵。(寫於2016.4 本文是筆者《三訪清代王爺墳》系列的第九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