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證據嗎?

烏蘭浩特春小餐廳


科學愛好者報到。

稱霸上億年,卻死得不明不白。恐龍滅絕的原因困擾了科學界很長時間,直到現代科學讓最有說服力的一系列證據出現。這頭一個證據,就是遍佈世界各地的富銥地層。


金屬銥在隕石中非常常見,含量能達到百萬分之0.5。但在地殼中,銥是一種稀有的金屬。它在地殼中的含量僅為百萬分之0.001,稀有而珍貴(黃金儲量是銥的40倍)。銥的密度極高,且具有親鐵性,所以地球形成之初,它們就都沉降進入地核了。


而在世界各地的地層深處,都發現了薄薄一層富含銥的地層,經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計算,這一地層形成的時間正是六千五百萬年之前,全球都一樣。而且這一含銥地層很容易與其它地層區分開來,因為它是灰黑色的,充滿了碳粒和灰燼。這是一場遠古世界大火的遺蹟。

人類找到的第二個證據,“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它形成的時間也是六千五百萬年前。這顆直徑十多公里的隕星完全有能力通過爆炸將銥元素酒遍全球,爆炸產生的高溫和地幔噴射物也足夠引發一場全球性的火災。所以,有理由認為富銥地層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直接相關,它們就是六千五百萬年前那場全球性巨大災難的鐵證。


(復原圖↑)

第三個證據,就是恐龍們的化石。很多白堊紀晩期的恐龍化石(部分地區),它們被發現時,不同種類群聚在一起,姿態都十分怪異:頭頸後彎、嘴巴張開、四肢呈掙扎狀。而且它們的骨骸完整,並沒有被食腐動物破壞的跡象。科學家認為,這些動物不是正常死亡,它們很可能死於同一時間,而且死得非常痛苦。致死的原因也許是衝擊波,也許是幾百米高的巨浪,也許是吞噬一切的大火。這些都與小行星撞擊的後果相符。



綜合上述證據,可以得出以下圖景:希克.蘇魯伯隕石於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那時各大板塊尚未分裂),衝擊波、海嘯、地震、大火殺死了大部分恐龍。撞擊造成的煙塵充斥大氣層,阻擋陽光,使植物枯死,倖存的恐龍們最終死於飢餓與嚴寒。這就是恐龍滅絕最可信的原因。

至於現在盛傳的一些其它說法,我認為譁眾取寵成分多,不足為信。什麼“恐龍放屁說”、“外星人說”、“史前人類說”……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就哺乳動物說和氣候變化說之類的還靠譜一點兒。

我是科學愛好者章北海,歡迎點擊頭像,瀏覽更多文章和問答。


復活的章北海


恐龍是很幸運的動物,它們因地球上的大滅絕事件而興起,獨步天下,猖行1.6億年;恐龍又是很悲催的動物,它們因另一次大滅絕事件而罹難,全軍覆沒,種群滅亡。

一,關於恐龍滅絕,有不少說法,但最有說服力的,或者說更被接受的,是古生物學家沃爾特.阿爾瓦羅茲等人的研究。他認為,大量恐龍的突然消失,和5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這顆小行星撞擊的中心,位於非洲中部尤卡坦半島的頂端。這次撞擊,除了產生劇烈震動之外,還掀起了大量灰塵,導致陸地溫度的急劇下降。這帶來了其他不利後果,從而使得當時生物區系中的大部分生物滅絕了,包括恐龍。

二,“恐龍”這個名字,是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在1842年起的,是希臘語裡“恐怖的蜥蜴”的意思。這一類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2.28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它們的崛起,也是源於生物集群大滅絕。 三,約距今2.5億年前後的二疊紀晚期,地球上在一兩千萬年時間裡,連續發生了兩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英國古生物學家尼克.萊恩說:那是一個絕望的衰敗時代——兩次滅絕都分別對應了持續不斷的火山活動,地球歷史上最廣泛的岩漿噴發淹沒了廣大的區域,將幾乎整個大陸埋在了深深的玄武岩之下。岩漿流的遺骸被侵蝕之後形成了階狀的“暗色巖”。第一次發生在2.6億年前,形成了中國的峨眉山暗色巖; 800 萬年之後是第二次更加兇猛的噴射,並且持續了約500萬年,形成了西伯利亞暗色巖。他有“同位素標記”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強烈的灼熱岩漿和碳發生反應,把巨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噴射到了大氣中,空氣含氧量從30%降到了15%;水溫上升,使氧氣溶解度大跌;二氧化碳達到高峰,三項疊加,致使一類有毒細菌迅速繁殖,它們又釋放出大量有毒的硫化氫氣體,加劇了空氣的惡化。地球上一片死氣沉沉。

四,學者們認為,當時地球上的動物: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大約95%滅絕了。活下來的,不論是陸地和海中的,都是那些最擅長呼吸的生物——能夠應付低氧、高二氧化碳、各種有毒氣體混合物的生物。尼克.萊恩說,是那些能夠上氣不接下氣但依然活動的生物,那些住在洞裡、坑裡、汙泥裡、沼澤裡、沉積物裡的生物,那些在沒有別的生命願意待的地方苟延殘喘的生物——成千上萬黏糊糊的東西。大滅絕之後,最早恢復過來的陸地生物是水龍獸,這是一種挖洞的生物,擁有桶狀的胸,帶肌肉的橫隔膜,體表有骨板,氣體通道加寬,還有呼吸鼻甲。它們喘息著從腐臭味的洞穴裡爬出來,像松鼠樣殖民了空曠的大陸 。
五,在這樣的條件下,恐龍“順勢而為”地大爆發了。最初的恐龍,大多個小、肉食。隨著大量動物滅絕,空氣極端惡化,植物迅速躥長,絕大部分恐龍變成了素食動物——以植物為食。並且,個頭兒迅速變大——有些身長可達數十米,體重能到四五十噸。多數恐龍,要用後腿把軀體支撐起來,以擺脫呼吸和行走之間的矛盾,它們進化成了分割的肺,像是安裝了“單向氣囊和呼吸泵”。美國古生物學家彼得.沃德寫了一本書,名叫《走出稀薄空氣》,他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恐龍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 六,恐龍屬於蜥形綱恐龍總目。它們崛起後,或許是對生存環境太適應——有氧能力超高,生活太優渥,所以很多恐龍都“心寬體胖”,個頭肥大。學者們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大都不需要在覓食、躲避過程中劇烈運動和消耗熱量。可是也因為如此,雖然恐龍中蜥臀目的一小支在幾千萬年後進化成為了鳥類——它們仍然保留了“單向流肺”,但同時也成為了“熱血動物”——其他大多數恐龍,則一直是冷血動物。與鳥類進化的同時,原屬於盤龍類發展而來的“合弓綱”中的犬齒類,進化成為了“哺乳動物”,也是熱血動物了。別小看冷血和熱血的區別,生物學家克拉森和諾萊特指出,熱血動物更需要大量的氮,它能夠製造足夠的蛋白質和DNA,也就更利於進化。
七,當白堊紀末期那次小行星造成的大滅絕到來的時候,氣候再次劇烈變化,植物大量死亡,恐龍也滅絕了。著名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說,在那次災難中,“雖然爬行綱中的恐龍滅絕了,但是其他爬行動物,比如海龜、鱷、蜥蠍和蛇則生存了下來。有些無足輕重,或許是夜行的哺乳動物也生存了下來,並且在古新世和始新世發生了壯觀的進化輻射,產生出現存哺乳動物的所有目和許多科。少數生存下來的白堊紀鳥類在第三紀的最初2000萬年時間裡也發生了類似的爆炸性進化輻射”。

說一句對恐龍不很恭敬的話——它們的前生後世,恰如孟子所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過幾乎所有生物學家都認為,恰恰是恐龍的滅絕,才為後來的哺乳類、靈長類,包括人類的發展,騰出了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