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了建盞才更完美!

我們都知道,宋代鬥茶成就了建盞,而離開了鬥茶的一隻只名貴建盞,紛紛在酒肆中、筵席上、湯盆邊粉身碎骨,隨後被棄之溝渠,煙消雲散。到明朝朱權著《茶譜》時,是這樣闡釋建盞的:“茶甌,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紋兔毫為奇。今淦窯所出者與建盞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饒瓷為上,注茶則清白可愛。”

茶,有了建盞才更完美!


自明清以來的青花瓷茶具盛行於世,紫砂茶壺也獨領風騷,至今猶盛。而建盞則真的就消失在漫漫的歷史塵埃之中。每每想到這裡,無不心痛。還好還好,建盞從復燒到今天,湧現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匠人,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建盞、喜歡建盞。

茶,有了建盞才更完美!


建盞在內斂中透著風雅,看它那無與倫比的神奇斑紋,美到讓人相見恨晚,美到讓人窒息!有的盞友私信我問,是不是隻有宋代老盞友收藏價值?其實不然,出土的宋代老盞,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而當代的建盞作品,不僅具有較好的實用價值,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特別是名家作品,被建盞愛好者所喜愛和收藏!

茶,有了建盞才更完美!


建盞誕生地,背靠青山,綠樹成蔭,翠竹掩映。空氣中都飄蕩著淡淡清香。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祖先憑著聰明才智,利用火的力量,鐵的結晶,釉的流動,在黑色的釉面上燒出各種美妙奇特的色彩,收到流光溢彩的裝飾效果,一直為後人珍愛。黑釉的單純與窯變的紛繁形成對比,其背後蘊藏的是一種和諧自然、樸素玄妙的審美情趣,是雅與俗、巧與拙雙重藝術性的成功表現。建盞這種簡素古樸之美與生俱來就和禪意的境界有著一種天生的默契。

茶,有了建盞才更完美!


經常有不太瞭解建盞的朋友發來私信:“建盞古代是用來鬥茶的,跟現在泡茶根本不一樣,所以後來才沒落失傳了。現在不適合用建盞。”

其實建盞,可以說成也點茶,敗也點茶。至於現在泡茶法用不用建盞,咱們可以這麼來說,沒錯,黑釉不適合觀察湯色,可是如今,我們對於飲茶時的環境、心情,甚至茶器的選擇有著諸多的要求。單拿茶器來說,我們不僅僅要考慮到其文化內涵,還要選擇其的實用價值、收藏價值等等。所以,建盞如今正迅速的被大眾熟知,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建盞當時淡出,是由市場規律所決定的。而如今,建盞重新迴歸大眾視野,也是市場規律所決定的。況且建盞軟化水、激發茶香是不爭的事實,關鍵看您是如何選擇的了。


茶,有了建盞才更完美!



輕捧建盞,腦中掠過宋人對建盞的溢美之詞:“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紫泥細品泛春華”等等。品茶,少了建盞總覺得缺少點什麼,換言之,茶有了建盞才更完美。而我們,有茶、有盞日子才更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