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1993年,餘華原創小說《活著》問世。今年1月份公佈的2018年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活著》位列暢銷書年度總榜榜首。跨越35年的漫長歲月,《活著》的經典程度不言自明。電影人投去橄欖枝將其影視化,實屬水到渠成。

儘管早在1994年,《活著》便曾被張藝謀改編成同名電影並帶去戛納展映,一度被認為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但這麼多年以來,餘華卻十分吝惜改編權的釋出。


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活著》)

前不久的某次採訪中,餘華解釋了自身立場。一方面,自己的作品本就不適宜改編;另一方面,“影視有時候會起到壞作用”,可能會讓作者本人失掉更多讀者。

他拿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舉例。2015年,小說剛發售那會兒狂賣了400萬冊;電影上映後小說銷量急速下降,電影的差口碑反而影響到小說的行情。

餘華洞悉到了如今電影改編的一個側面。因為並非人人都是張藝謀、陳凱歌、侯孝賢等,能夠對文本做出頗為創意或文化性的改編,如今的影視產業看似在熱熱鬧鬧的批量生產、流水線式改編,但真正能領悟改編奧義的電影人並不多。

作家口中的改編:

電影是遠房親戚?凡改編必是一次損害?


不僅餘華對於小說改編為電影持保留意見,作品《妻妾成群》曾被改編為《大紅燈樓高高掛》的作家蘇童,對改編同樣保持距離。他曾做過一個比喻,將電影視為自己的遠房親戚。“‘遠房親戚’常走動是正常,但不常走動,則更為正常。”在蘇童看來,做一個不被電影“綁架”的小說作者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與影視圈聯繫頗為密切的女作家嚴歌苓,也曾有過最反感將其長篇小說篡改為電視劇的言論。阿來也坦言小說改編後的影視劇沒有一部是他所滿意的。因此,雖然常年與作家合作的馮小剛曾言“電影是文學釀出的果實,每場戲都是一個果實。”但對於“果實”的品相,作家大多數難以買賬,改編一次便是對文本讀解的一次傷害。


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閃靈》)


庫布里克執導的《閃靈》堪稱影史經典,但在原作者史蒂芬·金口中,庫布里克的改編完全沒有體現家人之間的情感因素,謝·杜瓦爾飾演的溫迪是個尖叫機器,是對女性的侮辱。一言以蔽之,“我討厭庫布里克導演的作品!”史蒂芬·金曾說。

確實,小說和電影分屬兩種不同媒介,可不管是大眾還是電影業內均樂於將兩者之間畫上關聯符號。其中一個原因想必是在所有文學體裁中,小說是最娛樂、最通俗與最具有敘事性的一種。

“講故事”是小說與電影內在相關聯的、共通在做的一件事。電影行業自然明瞭人類對於好故事的需求有多渴望,特別是那些在文化公共領域引起巨大反響的小說及其作者。用電影改編他們的作品是大眾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此,雖然不滿意改編後的成品,但如阿來所言改編的浪潮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的。

怎麼辦?參與進來或許是種選擇


通常而言,作家對改編會設有多道門檻。比如文學作品最難影視化之一的村上春樹,他對自己的作品有著嚴格的把控。他常拒絕改編者的邀約,被改編而成的長片電影一隻手都數的過來。其中最著名的改編當屬《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願意將改編權交付出去,一方面是基於陳英雄之前的作品符合他口味,另一方面他提了兩個要求,看劇本和知曉預算。

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挪威的森林》)

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燃燒》)

可即便如此,陳英雄版的《挪威的森林》依舊慘敗。去年在戛納得獎的韓國電影《燃燒》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當故事背景轉至韓國,李滄東把握住原小說中的精準意象後,加以延展和內化,反而有了不同的味道。如李滄東這般有自己創意和完整觀念講述的改編者並不多,所以想要以電影的方式欣賞一部純粹的村上春樹電影,恐怕得他本人做編劇才可,但這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反觀華語電影世界,大概是太多作家吃了作品被改編後韻味盡失的啞巴虧,不少作家甚至成為職業編劇,把控創作的方向。

其實作家參與電影創作,由來已久。在好萊塢獲取小說改編權後,好萊塢的編劇團隊會專門聘請原小說作者參與其中,專門創作對白內容,成為編劇流程的一個環節。就中國電影而言,每個歷史時期,均有不少文學家參與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比如張愛玲、曹禺、端木蕻良、田漢、夏衍、洪深等等。


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張愛玲編劇作品《太太萬歲》)


而且作家轉編劇並非一件特困難的事。美國著名影評人寶琳·凱爾說,“從喬伊斯開始,幾乎所有的作家都受過電影的影響……”電影的敘事結構以及電影的視覺性影響著許多小說家的創作,不少小說便因其視覺性符號亮眼而被改編為電影。

所以,有從《本命年》踏上職業編劇之路的劉恆、做過《回家過年》編劇的餘華、文藝電影《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的編劇則是蘇童。劉震雲的職業編劇身份自不必多言,嚴歌苓堪稱最受華語影視圈青睞的作家和編劇。1981年《心絃》是她編劇生涯的開始,目前根據她小說改編或其原創劇本的影視劇待播中的已有13部。

相較之這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他們在如何與電影對話中有自己的選擇權。而對於更多籍籍無名的作家以及範圍更廣的網文創作者而言,他們對於影視環節的參與更少,話語權鮮有。

改編是影視業的命根?


“改編是影視業的命根”,這句話出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影評人西格爾之口。這句話說來頗為聳人聽聞,也會讓不少做原創的編劇跳腳。但這對於好萊塢來說是一個事實。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好萊塢最佳影片來自改編作品。大概率下,每年最受矚目的電影均來自於改編。

好萊塢上個世紀的“行規”套用在現在的國內影視業,似乎還在奏效。“談影視,必談IP”這是近十年國內影視行業的一個顯性特徵。相較於IP盛行的電視劇市場,電影的改編看起來更謹慎與保守些。


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邪不壓正》)


網絡文學與電視劇的親近甚於電影。而電影界與文學勾連更深的是從八十年代走來的第五代、第六代乃至香港新浪潮、臺灣新電影的一群老將。去年張藝謀的《影》、姜文的《邪不壓正》曾是倍受矚目的大事件,未來徐克的《神鵰俠侶》、李少紅的《媽閣是座城》以及許鞍華的《第一爐香》等等勢必是焦點。

華語導演中從文學獲益最多的當屬張藝謀。九十年代之前張藝謀的作品多來自中國當代文學。他的作品與這些原著、作家一起共同描繪了中國電影的樣貌。2013年,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出場且大受歡迎,嚴肅文學的改編讓位於青春流行網絡小說。

進而,改編的來源變得更加多元。《七月與安生》、《不成問題的問題》、《塔洛》、《大象席地而坐》等作品的成功使得改編煥發新的生機。可精品畢竟是少數。


電影改編到底好不好?作家有話說


(《大象席地而坐》)


小說、網絡文學、遊戲、漫畫等等不同載體的作品及其作家躍入電影圈。可過多的眼花繚亂、品相參差不齊的作品出現後,反而讓筆者想起餘華所說的,整個產業閉環中,改編者的素質是最重要的一環。而這一環目前是最薄弱的,這需要行業自身不斷精進補足,也缺少不了作者本身的有益參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