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故宫的人怎么把故宫修歪了?

衰默


古人建城,首先要建立一个“中心台”作为城市的几何中心,从西周到辽金宋,城市的中心始终在不断变化,人们经常说的“中轴线”自然也是在中原大地上不断漂移,直到元代,蒙古铁骑扫荡四方,忽必烈建立的元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才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洪武初年,大将徐达陈兵元大都城下,数万明军在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元顺帝落荒而逃,出于诛灭元朝气数的想法,徐达秉承朱元璋的旨意,悄悄地做了几件大事:

1、把大都的居民一个不留地驱赶到河南开封;

2、迅速从全国各地移民以充实北平人口;

3、彻底毁掉元宫。(明朝萧洵著《故宫遗录》)

之后,元大都城垣虽被废弃,但并没有被完全拆除,扔保留了一小部分,主要起到拱卫城池的作用。北平此后成为燕王朱棣驻地,城市的基本格局也几乎没有变化。明初皇权斗争日趋激烈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击溃朱允炆后登基为帝,是为明太宗(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朱棣重视经营北方,并且北平是自己的“龙兴之地”,最终决定于1416年开工修建紫禁城,1421年正式迁都京师。

那么,当年朱棣下令在元大都城市格局下修建的故宫,真的如题目所说的那样修歪了吗?

我们先来科普一下,题目中的“修歪”是什么意思。

故宫与很多皇家城池一样,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要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也要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并且作为皇家园林要成为整个城市的中轴线。

众所周知,如今北京的中轴线是指南起永定门,往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全长大约7.8公里,以紫禁城为中心,连接南北城的主线,即便今天,这条中轴线依旧起着脊梁的作用,仍旧口口相传。

而所说的“歪”指的是故宫中心的中轴线与地球的子午线不重合,地球的子午线有无数条,但每一条都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这个线是抽象的。换句容易理解的话说,题目指的“修歪”,意思就是故宫不是“正南正北”朝向。

果真是那样的话,北京曾经作为元、明、清三代的帝都,在紫禁城里面南背北称帝的33位皇帝的宝座都“坐歪”了,我们今天的北京城也就不是正南正北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继续往下看。

发现故宫“修歪”过程

夔中羽在退休之前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他在2004年仍旧负责测绘工作时就发现了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事,当时他是为了设计航拍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时,在仔细观察了《北京卫星影像图》、《北京航空影像图》之后,才发现问题的。

发现问题之后,他仔细确认了使用的地图的正确性,但仍害怕手中的地图是不是绘制错了,于是又买了很多本北京市地图,当中还包括北京交通游览图,最后确定,中轴线确实逆时针方向偏离了一点,也就是说北京城的房屋建筑布局,凡是按照中轴线建造的,都稍微偏向东南方向,不是正南正北。

这个问题的发现,犹如一声惊雷炸响了夔中羽紧张而又敏感的神经,他为防万一,不再局限于手中的地图,毕竟事关重大,他决定亲自去实地测量,用实际行动证明古人的智慧是高超的,用实际行动证明古人的计算精确度是不存问题的。

夔中羽和专家一起,根据世界时区划分、当地时间差以及当日时差等多重关键因素确定了太阳经过永定门的正午时间。

随后,夔中羽就和专家们开始实地进行立竿见影实验,他们在永定门甬路中央立一根2米长的杆子,然后再甬路中心线向北的地面上画一道长6米的直线,当时间到达正午,太阳刚好经过永定门中天之时,杆子留下的影子形成的阴影线与之前所画的线之间的夹角,就是中轴线与子午线的夹角,也就间接说明了故宫修“歪”了。

并且,夔中羽和专家们经过精确测量与计算,最终发现中轴线偏离了子午线达两度十几分,按这种偏离的角度计算,那么从永定门开始的中轴线到了钟楼,就已经偏离子午线达到300米了,这样的偏差,不可谓不离谱。

但话又说回来,古人的测量技术真的那么不堪入目吗?要知道唐朝的学者曾在河南非常准确地测量到子午线,并且从河南考古复原的北宋皇城模型就可以看到皇城中那条笔直的中轴线。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有很多关于天文历法方面的重大成就,比如春秋时期就有哈雷彗星的记录(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战国时期出现天文著作《甘石星经》、汉武帝时期制订完整历法书《太初历》、东汉张衡解释了月食,并且发明地动仪、唐朝僧一行大师制作《大衍历》,并且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长度、元朝郭守敬创制简仪和高表等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还主持编定《授时历》。

当然,古人还有很多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与贡献,这里没有一一列出,可以说古人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中轴线偏离子午线应该不是测量计算方面的错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故宫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原因,主流的有三种说法

1、地球南北极移动说。

地球上各处的经、纬线以及方位角都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从元朝大都建立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七百多年,地球在绕着太阳螺旋向前绕着银河系运动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小幅度变化,这在天文学上称为极移、章动、岁差,根据天文学资料,极移会影响到地面经纬度的细微变化。

2、指向元上都说。

夔中羽和专家们考虑到古代很多建筑都会和远方的地方建筑有一定关系,所以不再寻找自然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原因,转而向人文方面着手,也就是说,会不会当初确定中轴线时就是人为故意的。

之后,他找到了几张北京至内蒙的地形图,当他把地图展开以后,他惊奇地发现,北京的中轴线往北延伸,竟然直指古开平,而那里正是忽必烈的龙兴之地。

元朝的时候是两都制,一个是元大都(如今的北京),另一个是元上都(今内蒙锡林郭勒正蓝旗上都镇),当初元朝城池总设计师刘秉忠会不会按照当时统治者的思想,为了体现两都统一,故意采用大都与上都的连线作为中轴线?

3、取东南朝阳面。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古人在修建建筑物时都会与风水有关,正南正北的建筑不符合阴阳理论,古代讲究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阳极生阴、水满则溢,凡是中式建筑都会稍微偏向东南,不会正南正北,因为正南正北的建筑不仅普通人家坐不住,即便帝王将相的皇家园林,也是坐不住的,很不吉利。

另外,看到有人说是现代人的测量时所用的北京时间不是故宫当地的时间,这种说法应该算不上主流观点,古人的智慧毋庸置疑,但现代的专家GPS定位用的那么熟练,应该不会无知到不清楚北京时间,相信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肯定早就考虑进去了,不会那么不堪吧。

总之,虽然当初修故宫的人把故宫修歪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没有影响到如今北京的快速发展,元、明、清,这些朝代只持续一两百年就灭亡,也不会是因为皇帝在故宫里“坐歪”了的原因,中轴线上那些经历了几百年风霜雨雪的历史文化古迹还会随着时钟的转动,奔流向前。


小小嬴政


故宫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华,世界建筑文化规模,怎么会修歪呢?其实故宫建筑并没有歪,歪的是故宫乃至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它不是100%的竖直,略有2°偏离。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皇家建筑,都是呈中轴对称,不仅北京故宫是中轴对称,汉、唐、宋等朝代的皇宫也是中轴对称的布局,这不仅因为中轴对称有一种视觉美,还体现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的儒家思想,成为古代建筑设计乃至城市布局的“潜规则”。

中轴线是南北方向,与子午线相吻合。北京故宫就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这条中轴线从永定门起,经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不仅贯穿了故宫,还贯穿了整个城北京城,把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故宫建筑群中最重要的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向两旁展开。

长时期以来,人们都想当然认为这条中轴线是绝对竖直的,无人怀疑。

但在2004年时,一名叫夔中羽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退休研究员在仔细观察高清巨幅《北京卫星影像图》和《北京航空影像图》后,发现北京城的中轴线有些许偏离,再看故宫也被这条中轴线“带歪”了,再精准一些,就连皇帝坐的龙椅也是歪的。

这一发现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强烈兴趣,经过技术测定发现,故宫的中轴线向西侧歪了一点点,跟子午线之间有一个约2°的夹角。

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古代科技水平有限,测不出子午线的精准角度,出现了些许偏差?还是说修建故宫时,负责设计的工程师故意做了手脚?两样都不是。

关于故宫中轴线偏差的问题,目前有两种主流说法。

1,元世祖忽必烈的手笔

故宫虽然在明成祖朱棣才开始营造,但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却在元朝便开始了,而元朝的都城除了元大都(今北京)以外,还有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元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建造的,主持修建者是汉人刘秉忠,完全符合子午线正南正北走向,但元朝迁往大都后,皇宫仍由主持建造,中轴线却偏离子午线2度。

令人惊讶的是,如果把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北延伸,这条中轴线恰好指向元上都。

于是有专家学者推测,忽必烈在修建元大都时,有意让大都的中轴线指向元上都,使得两个都城建立一种神秘的联系,表示蒙古的根仍在大草原。

2004年11月,夔中羽老先生亲自造访元上都遗址,利用GPS卫星定位仪进行实地测量,基本证实了这个猜想,尽管北京中轴线和元上都遗址中轴线略有几公里误差。

2,建筑风水学的规则

古人讲究风水,皇帝也不例外。建筑风水学认为,完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朝向的建筑是“火坑龙”,住在这种地方不吉利,三代以后容易断子绝孙,还说这种朝向的建筑只有全都是和尚的寺庙——他们不近女色,不要孩子,当然不在乎。

皇帝呢,最怕的就是断子绝孙,肯定要回避“火坑龙”,回避方法就是让中轴线偏移。

其实除了北京故宫,清朝的沈阳故宫也是如此,不仅中轴线是偏移的,就连整个宫城的城墙都是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其中原因就更令人费解了。

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亲爱的朋友们,你认为哪种说法更合理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首先【越关】要说一下,故宫坐落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很多人说故宫在修建的时候修歪了,实际上是说北京的中轴线和子午线偏离了。但真正的情况是故宫的中轴线和子午线没有任何偏差,故宫在修建时也并没有修歪。



故宫“修歪”的经过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所在,从选址到建成无一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关于它修歪了这件事要从上世纪的一次施工说起。

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施工中,人们从地安门地下挖掘出了一只石鼠,从正阳门地下挖掘出了一匹石马。正阳门俗称前门,地安门俗称后门,它们都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而在古代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很明显北京中轴线就是古人认为的子午线。



到了2004年,一名叫做夔【kuí】中羽的退休老人说北京的中轴线和子午线有些许偏离。夔中羽老人退休前曾经是我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在测绘方面有着工作40多年的工作经验,因此这件事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夔中羽老人当时也比对了多张北京卫星地图和飞机航拍的地图,又在永定门、地安门和钟楼三个地点进行了“立竿见影”的实验。立竿见影即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贴一条长长的黑色胶带,然后在三个地点立下一根2米高的竹竿,等到12点时测量竹竿影子和黑胶带之间的夹角为2度十几分。根据这一结果,北京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到了钟楼已经偏差了300米。



古人技术真的有所偏差吗?

我国古人实际上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精确的测量技术。无论是唐朝的宫殿遗址,或者是宋朝的宫殿遗址,它们的中轴线都与子午线完美的重合,没有任何偏差。

按照这种情况,当时很多人认为北京中轴线和子午线偏差2度是有人故意为之。而北京的中轴线是在800多年前的元朝确定的,所以有人说是主持修建元大都的汉臣刘秉忠不满忽必烈,所以故意弄歪。

但很快人们发现,北京的中轴线竟然遥指元上都,也就是说北京的中轴线在延长之后,竟然和270公里之外的元上都遗址中轴线相重合,所以人们认为这是忽必烈故意为之。

当时人们猜测由于忽必烈采用了“两都巡幸制”,冬天时到达元大都办公,夏天时又回到元上都办公。所以为了体现两都和谐统一,便故意将北京的中轴线和元上都的中轴线重合,因此和子午线偏离。后来中轴线已经确定,所以便无法改正了。



实际上并非是故宫“修歪”,而是现代人测量方法有误

实际上故宫中轴线并没有偏离子午线,夔中羽老人之所以测量偏差,实际上是时间弄混了。

在这里【越关】先普及一个小知识,我们现在同用的【北京时间】实际上并不是【北京当地时间】。而是东经120度的时间。而真正的【北京当地时间】是东经116.39度的时间,虽然两者相差仅有3.61度,但时间差除了14分28秒。

搞明白了时间问题,就很容易说清偏差的问题了。当时夔中羽老人以“立竿见影”的方式测量时,选用的是【北京时间】,因此夔中羽老人得到的子午线,实际上是东经120度的子午线。

而元朝刘秉忠测量时,因为没有【北京时间】的概念,所以他选用了【北京当地时间】。所以刘秉忠得到的才是位于东经116.39度的北京子午线。因此元朝刘秉忠确定的中轴线并不存在偏差问题,而故宫当然也就没有“修歪”。



最后说一下北京中轴线遥指元上都中轴线的问题。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之上,这里的经度正好是东经116.19度,与北京的东经116.39度仅仅差距了0.2度。所以两个都城的中轴线重合,只能说明古人都是准确的按照子午线确定了中轴线,并不能说明有其他的问题。


我是越关


我国有四大发明,作为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怎么修出来的故宫竟然是歪的呢?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令按照南京皇宫为模型,修建北京皇宫。从1406年决定修建到1420年建成,历时14年时间,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才造就了如今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随着现代遥测技术的进步,如果注意观察,就能发现故宫的中轴线偏离了北京中轴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在修建故宫时,已经具备了准确判断正南正北方向的能力。因此,故宫轴线偏离北京中轴线是有意为之。这一发现也引来诸多历史和考古学家的兴趣,大家众说纷纭,但是均没有可靠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直到 夔(kui,4声)中羽 故宫偏斜解释的出现,这些争论才告一段落。

夔中羽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诸多职务,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理地图专业。2004年,他在参与设计北京中轴线建筑航拍纪录片时发现,故宫中轴线与北京中轴线存在偏斜情况,于是找到北京城市规划负责人咨询。具其介绍,其实早就知道该情况,由于偏离不大,也就一直没有公开。

作为研究员的夔中羽老师一直无法释怀,直到跟某朋友聊天时偶然提起古代建筑的方向有时与远方的地物有关,这让他的思维豁然开朗。故宫虽然是由明朝建设,但是它是在原来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因此,这种偏斜会不会是元朝初建时就已经形成了呢?

元朝起源于蒙古,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成吉思汗在南征北战中将自己的皇宫建在哈刺和林(在今蒙古国境内),后称为元上都。直到忽必烈以原金朝中都(现北京)为首都,建造元大都。夔中羽老师通过对地图研究,来到的古开平元上都遗址(现称 “兆奈曼苏默”)实地测量。在元上都东郊,夔中羽用GPS卫星定位仪,使自己站到由北京向北引过来的延伸线上。向西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元上都用石头砌的东城墙。这说明:故宫南北中轴线向北的延伸线,经过270多公里以后,正对元上都古城墙。

虽然就此印证了元大都(现故宫)与元上都对应,有可能是造成故宫中轴线偏斜的原因,后人仍然存在很大的疑惑。

1、故宫建于明朝,在元大都基础上建设,在修建时完全可以对这个偏斜进行纠正,为什么当时没有纠正?

2、以元朝当时的建设能力,距离270公里实现两地轴线的对中,有非常大的困难,他们是如何实现的?

3、中国都讲究坐北面南,南为尊、北为下,如果中轴线是偏斜的,那一直以来皇宫的座椅不是都摆偏了吗?


历史就是这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让大家费尽心思去琢磨它,又琢磨不透。思量再三以后,你仍然不能准确的确定它背后的真实原因。只能等到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解释,才去推翻前一个理论,但仍然不能肯定的说这就是事实。研究历史的乐趣正在于此。


七星热点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唐代骆宾王的一首诗,让人们对故宫充满了幻想。故宫修建于燕王朱棣时期,当时是在夺取建文帝朱允炆天下之后。对于之前的老都城南京也有了芥蒂之心,于是想重新搬都城。

最后用了十几年时间才把材料找齐,又寻找天下能工巧匠,耗费十几年时间,这座庞然大物才算是落成。在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天帝住在紫薇星的位置,也位于天庭的正中间。天上和人间对应,因此也就把北京称作是紫禁城。

到底是谁发现故宫是斜的?

在中国古代一直强调主位是坐北朝南,故宫作为皇帝的行宫,一定要做天下之北,朝天下之南。到底是怎么发现它是倾斜的呢?是不是由于当时的测量有误差?毕竟建造的时候还是清朝时期,技术不到位还是有可能的。

发现故宫倾斜的正是一位老先生夔中羽,事情还要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整个北京城到处都在翻修。工人曾经在故宫的中轴线两端,挖出过石质的老鼠和马匹。


而根据我们天干地支纪年法,子为鼠午为马,也就是说北京城的中轴线,其实正是沿着子午线来的。其实不要小看中国的天文技术,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准确的测量了子午线的位置。

所以明朝建造故宫的时候,是不可能因为技术不够成熟,而造成的测量的误差。那么到底差了多大呢?

夔中羽老先生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找了几幅大型的北京城地图。测量了北京故宫的永定门、钟楼、地安门附近等地,寻找到了实际上的中轴线。但是与子午线对比之后,发现他和中轴线竟然差了两度多。

有人不禁要问了,夔中羽老先什么身份,他的测量到底准不准确?他没退休之前曾经是中国测绘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当年在两弹一星工程建设当中,他还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外门汗,而是实打实的行家。


其实第一个发现这件事情的并不是他,很早之前就已经发现了。只是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没有深入考究。但是夔中羽老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感觉里面有大文章可做,于是就深入研究了起来。

北京故宫偏斜的一二可能性!

夔中羽查阅故宫建造历史发现,虽说故宫是完善建造于明朝,但是它的基地却是元朝的元大都。当时建造元上都的是刘秉忠和郭守敬师徒两人,用了18年时间,才把元上都(古开平,忽必烈老家)建造完成。

两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建造大师,在测量上基本上不会出现误差。更何况在考古宋朝都城复原上,曾经发现宋朝都城中轴线完全符合子午线。元大都(北京)建造的时候,水平不可能比宋朝差,连最起码的现都画不直。

夔中羽却在偶然之间来了一个灵感,如果把故宫的中轴线往两端延长,会发现中轴线恰直指元朝古都元上都(古开平)。这里曾经是忽必烈的发祥地,也就是他的祖地。


而进一步测量发现,北京永定门到古开平两者相距270多公里,古开平又偏离了位于北京的子午线十几公里。经过计算发现,北京的子午线和北京与古开平的连线,中间偏差了三度不到的距离。

这也从侧面说明,元朝刘秉忠当初选址建造元大都的时候,把元大都与元上都的连线作为了基准线。不过后来用GPS测量发现,中间还是有一部分误差的。毕竟如此远距离的的测算,元代的技术还是达不到的。

而后来的故宫之所以会偏,其实是在元大都的基地上建造,难怪会偏移了。那么不仅有疑问了,元朝为什么这么费劲,不好好的坐北朝南?

其实这关系到元朝的两都巡幸制,开始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因为两地温差比较大,冬天元上都比较冷,元世祖就到元大都办公。夏天元大都比较热,元世祖就跑到元上都办公。

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说不知道夔中羽老先生用什么地图测量的?竟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他们用现代GPS再次测量之后发现,两条测绘现实际情况是:
北京中轴线即毛主席纪念堂——奥林匹克公园一线,与毛主席纪念堂——元上都一线,两者的偏差并不是当年测的三度不到,有关于真实情况还有待考察。


史之策


这还得提到元朝建立元大都时,按照当时忽必烈的想法,主要是为了体现上都、大都的统一,所以采用两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

现如今的北京中轴线就是当年建立元大都的时候确定下来的,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就是这个中轴线的确定者,中轴线主要是以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这些点连成的线。


为何会说故宫修歪了?

主要是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地区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挖出了石鼠、石马,有人说这和故宫修歪了有什么关联,中国古代有天干地支,子就是鼠,午就是马,也就是说这两点连接的就是子午线,而恰好中轴线就是沿着子午线走向。

发现者是夔中羽,是一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学者,因为在2004年的时候,夔中羽为了设计航空拍摄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准确飞行路线,他就利用卫星图像和航拍图像作对比,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在对比的过程中,头部总是往左倾斜。


就这一点点的偏差,他再进行仔细的研究,发现中轴线确实偏离了子午线,但是偏离的并不多,很多人也很难察觉。

那么这个故宫又“歪”了多少?

夔中羽为了确定这个故宫究竟“歪”了多少?于是拿出北京地图,用当时元大都建立时的中轴线的点再次连接作对比,分别进行测量,发现北京中轴线与子午线的夹角是2度偏上,为了再次验证,夔中羽老先生还用“立竿见影”的实验,等到北京播报时间为正午12点时,奇迹的发现子午线的影子和中轴线确实有个2度十几分的夹角。


所以很多人也就说故宫“修歪”了,事实上故宫并没有修歪,夔中羽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开始查阅资料,看看故宫(北京城)的建筑历史,都知道北京城东、西墙的建设都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这两座墙也并非正南正门,更不是与北京中轴线平行,这也就导致故宫也并非是与中轴线平行。

明朝的时候北京城向南移,但是中轴线方向并没有动,清朝更不用多说,都是承用明城,这条中轴线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


那么这个故宫为何会偏离2度?

难道是因为古代的测量技术太落后?其实并不是,中国古代测量技术一直都是领先世界,元大都建立的时候是刘秉忠和郭守敬,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家,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后来研究表明,夔中羽先生发现,这条中轴线很可能是特意指向某一个方向。

夔中羽一下拿出九张大比例地图进行分析,多次测算,发现北京中轴线向北延伸,这个箭头直接指向古平开,古平开就是元朝忽必烈的老窝,元上都!所以这一切都解惑了,当时的元大都在建立的时候,中轴线就是采取了开平(元上都)——元大都连成的直线,所以北京城也就和现在一样,因为整体偏差,所以才认为修建故宫的时候也有所偏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所谓的修故宫的人发现故宫修歪了,也只是对故宫以及北京城的建筑史比较了解,这才有了这个说法。

参考:《故宫那点事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移》


羽评郡主


不光是故宫,中国所有的建筑物,没有与水平线平行的,要么抢阳面,要么抢阴面。民间小区和民宅大多都是偏阴面的,故宫是抢阳的。包括门楼左右长短也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现代的建筑师也要遵守这一规律。在说大一点,就是地球以偏倾斜的状态在宇宙中存在。


十涧溪


谁家的屋子不是往东南一点,这叫朝阳,是建筑师都懂的基础知识,朝正南恐怕封不住,说白了就是有初二结婚的没有初一结婚的,第一个是上神的,方位也是一样,懂风水的没有一家屋子朝正南的。


地球新说


北京故宫之朝向乃皇城之天衢,(今曰中轴线一词实原于梁思成,)她是皇都的风水之朝向,她不是地理子午线之正也不是磁子午线之正,确实偏离子午线,要想搞清这个事情必须是深通风水理论之人,现代的科学家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永远也解不开的,并切越解越错,距古人原意相差甚远。由于机缘所限在这里不便深论此事。


易友30


紫禁城是按元朝皇宫的方位建的。紫禁城中轴线,包括太和殿的宝座都向东偏一度,正对着蒙古人的老家元上都,也就是现在的锡林格勒盟正蓝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