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一個雷達修理廠在湖北隨縣西郊的擂鼓墩東團坡修建營地。幾分鐘後,施工隊就在東團坡上挖到了一大片堅硬的紅色砂岩,由於推土機無法將砂岩推掉,於是只得用炸藥炸開。圖為:東團坡
“都停下!這裡頭不對勁!”突然,廠長鄭國賢叫了起來。原來紅色砂岩被炸開後,在砂岩之間出現了一片質地鬆軟的褐色土。在褐色土裡,施工隊挖出了幾件小銅器。鄭國賢是個考古愛好者,看到這些小銅器後,鄭國賢意識到此地可能有古墓,於是他下令制止了施工隊。圖為:施工
發現銅器之後,鄭廠長趕緊向縣文化館報告。然而文化館先後派來了三個專家,都說這下面什麼也沒有,讓他繼續開炮施工。鄭廠長覺得不對勁,多方打聽後才知道,來的這幾位專家大多是學音樂的,根本不懂考古。無奈之下,鄭廠長只得把副館長王世振請了過來。圖為:挖掘現場
王館長來看了之後,給出的結論是這下面藏了一個古墓,但如此規模巨大的古墓他從未見過,必須向上面報告後等待指示。3月21日,勘察小組在古墓北側墓室的地方發現了一個直徑為1米的盜洞,盜洞深入墓室內部,不少淤泥與石板掉入其中。圖為:考古現場
發現盜洞之後,專家們開始洩氣了。一些主要負責人覺得沒有必要浪費資源,耽誤修理廠進度,所以審批一拖再拖,進度緩慢。面對困難,鄭廠長和譚維四等人依然沒有放棄向上報告。1978年3月5日,他們的報告終於遞交到了當時的省委書記、革委會副主任韓寧夫的手裡。圖為:古墓盜洞
韓書記畢業於山東大學,諳熟中國歷史,一直對考古工作高度重視。當韓書記看到古墓規模比長沙馬王堆和鳳凰山古墓大好幾倍時,當即生氣地說道:“胡鬧,這麼大的事竟然拖了一年多,趕緊上報國家,各單位迅速配合挖掘工作!”圖為:韓寧夫
韓書記親自批示,考古工作迅速開展起來。5月15日,經過5天的清理,木槨蓋板全部露了出來。在槨四周堆積了大量的木炭,僅從木槨頂板上取下來的木炭就多達31300公斤。隨後,起重機將巨型木槨蓋板一一取出。取出木槨蓋板之後,專家發現墓室已經積水,一些棺木浮在了水上。圖為:譚維四與鄭國賢在現場指揮
隨即,考古隊將積水抽乾,將這些漂浮的棺木打開。前後共有21口棺木被打開,裡面有21具年輕女子的骸骨,這些女子大多在15—25歲,專家考證是殉葬的歌姬。圖為:當年發掘現場
積水抽乾之後,東、中、西、北四個巨型墓室全部暴露出來。東墓室裡放著的是主棺,主棺由金絲楠木所造,棺木之上繪畫著900多個人、獸、鳥的詭異圖案,極其精美珍貴。圖為:曾侯乙內棺
在中墓室裡,放置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編鐘,這些編鐘成套有序地堆放在墓室之中,一層又一層,大、中、小編鐘排布在架子之上,如同一座地下音樂廳。在中墓室的南部,放置著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有升鼎、簋、飼鼎、小鼎等等。圖為:曾侯乙編鐘
西墓室裡放置著人殉棺13具,裡面都是年輕女子的骸骨,這些人是墓主人的舞姬。北墓室是一座大倉庫,裡面堆滿了大量青銅兵器,光箭鏃就有4000多支,車馬兵器的種類應有盡有。圖為:大編鐘
最後,專家打開了主棺,在裡面發現了一具男性骸骨,骸骨上堆滿了500多件精美的金玉寶器。在主棺附近,有一柄刻著“曾侯乙之寢戈”的青銅戈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此人就是戰國早期曾國的一位諸侯,名字叫做“乙”。因此,此墓又被稱之為曾侯乙墓。圖為:曾侯乙銅盤
曾侯乙墓是一座千年古墓,其規模和出土的文物遠超長沙馬王堆。曾侯乙墓出土了圓木500多立方米,木炭31360公斤,出土文物15404件,國寶級青銅器110多件,編鐘124件,兵器4700多件,國寶級珠寶玉器528件,總重量10.5噸。圖為:曾侯乙青銅器
整理銘文12600字,填補了大量歷史空白。尤其是大型編鐘精美絕倫,千年之後還能奏響,堪稱神作。曾侯乙墓的發掘引起了轟動,創造了考古界的諸多奇蹟。圖為:曾候乙金盤
然而,為曾侯乙墓的發掘立下第一功的鄭國賢,在獲得了三等功的獎勵不久後便猝然離世,令人惋惜、心痛。由此,一段國寶古墓的發掘傳奇,終於畫下了句點。資料來源:譚維四《曾侯乙墓發掘紀實》、郭德維《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記》圖為:曾候乙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