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包拯:包拯的墓在哪里?

话说包拯:包拯的墓在哪里?

包拯去世后,他的墓地在哪里呢?这是近一千年来一直在争议的问题。

包拯曾在许多地方做过官,如河南、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地。官职大小虽有不同,但由于其一直都是耿直清廉、不畏权势、为民做主,所以关于包拯的故事当时就在这些地方广为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拯的故事流传越多、越广,对包拯家世的考察工作就增加了越多的困难。由于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包公墓没有开挖以前,可依据的文献资料极为有限,使得好多种传说、野史夹杂在一起,让人真假难辨。

关于包公墓,一说在安徽合肥,一说在河南巩义市,两者史书均有记载。关于合肥的包公墓,《大明一统志》里便有了记载:“包公墓在(庐州)府城东十八里,地名双阙。”

明代《庐州府志》写得更具体:

“参政包孝肃公墓,在(合肥)县东十五里,自子笺以下皆附葬。”

包氏家谱中还绘有包公墓图。

巩义市的包公墓,也有多处文字记载。

清康熙年间的《河南府志》载:

“龙图学士包公墓,在(巩)县西南孝保(今名寇家湾)。”

乾隆年间的《巩县志》载:

“巩西南后泉沟,有孝肃墓,亦陪葬真宗陵也。”

从上面史书上的记载,人们已经不太容易搞清楚是非了。

1993年1月30日某报发了一个很不严肃的消息。其大意是:

1985年3月2日,中共中央正式颁令保护国家历史文物。合肥市政府派出一支考古队伍,重新挖掘包公墓,才出现上次失踪人员的下落。

根据1981年续修的包氏家谱上包公墓图显示,包公墓内共下葬了包拯、夫人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共六人。

同年5月13日挖出了这具木,在包拯棺木旁还挖出25具千尸。经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批千尸多是1000年至1200年前的古人,即失踪的考古人员,而包拯的微骨却不翼而飞,只剩泥沙。

这是一则假新闻,典型的客里空。这段文字后面还有一些胡编乱造,那就不必再提了。当代的考古人员怎成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谎话说得也太离奇了。

而实际上,关于包公墓的挖掘工作,早已于1973年就开始并顺利完成了。好事者总爱给传奇人物添加神秘的色彩,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能成为别人的笑柄。在历史上,包公墓曾遭受过多次劫难。这些劫难,连同包拯的身世、生平,都在1973年这一年变得明朗起来……

合肥百姓对包公墓有着这样的传说:包拯出殡时,合肥8个城门大开,同时有8口大棺材抬出城,都说是包拯的灵柩,但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又埋葬在何处呢?传得较多的是墓群中最大的一座。“文革”中曾有歹徒在此盗墓,费力不小,但什么也没有挖到。

1973年,合肥包公墓地附近的钢铁厂扩建,欲征用包拯的墓地。省、市文物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对包公墓及其夫人、亲属的墓群进行科学的开挖、清理。当时,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大都下放劳动,但留在机关的少数同志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激情。安徽省政府批准了文物部门的报告,拨出专款,组织清理挖掘领导小组,由考古人员、包拯后裔、工厂农村的代表、地方公安人员参加组成。合肥市军分区还派来两名战士,加以保护。由省博物馆吴兴汉、方笃生两同志主持。

4月11日,挖掘工作正式开始。为了防止文物损坏,首先选了墓群边沿的一座小墓开挖。说来也巧,首战告捷,挖到了包拯的墓碑盖、墓志和遗骨、遗物。棺木大部分腐烂,里面填满泥土,人骨架埋在泥土里。四肢骨、头骨比较坚硬、完好,其他多数已变成了粉末。在棺材的大头顶端,放着有大青石刻的两盒墓志铭。剔去墓志盖和墓志上的泥土,方形的墓志盖上刻着十分醒目的16个篆字:“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墓志文字,共3000多字,详细记载了包拯的一生。铭文为包拯的好友吴奎所写。在当地农民的指引下,考古人员还挖掘出一个规模庞大的地宫,其中有一件木俑,它是“二十二时神”之一。只有包拯这样的地位,才有此物随葬的殊荣。

至此,争论千年的不解之谜,彻底澄清。包公墓,在合肥。

因年长日久,出土的墓志字迹漫滤不清,可辨认整理的约有2700余字。但这已比宋人所撰写的《国史本传》和元人所写的《宋史本传》对包拯的记载要详细得多。这对研究包拯生平与政绩提供了最权威的考证资料,同时也充分印证了《续修庐州府志》《合肥县志》和《包氏支谱》

中所记载的“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15里,自子镜下皆附葬”的历史事实。

参照墓志,我们可以知道,包拯于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病逝于开封。五月十三日,包拯上朝处理政务,突然发病,抬回家中,至二十四日与世长辞。宋仁宗亲自赶到包拯家中吊唁。“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仁宗念其孝心,益“孝肃”。次年,由其女婿保信军节度推官文效,奉朝廷命护丧归故里,安葬在庐州府合肥县城东公城乡公城里(即现在的合肥东郊大兴集)黄泥坎东北处。

包氏墓群共发现了包拯及其夫人等6人的墓志,计7000多字,记录了包氏家族8代近200年的发展史。包拯的曾祖父包袭并无官职,曾祖母追封为荥阳郡太夫人。包拯的祖父包仕通,也无官职,追赠太子太傅。祖母宣氏,追赠冯翊郡太夫人。根据《庐州府志》的记载,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官至尚书省虞部员外郎,曾经当过北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的行政长官,武职官阶是上武军,是一个中下级官衔。

包拯于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于庐州包村,即今合肥市东边40公里的地方。三国时期,这片方圆数十里的小山区正是孙吴和曹魏的分界线。

包拯,名拯,字希仁。包拯说自己“生于草茅,蛋从宦学”。所谓“草茅”,即在野的意思,就是说他出身于普通地主家庭,并非世家贵族,相对来说,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的。所谓“蚤从宦学”,是说自己早年曾经跟随父亲在外游学。宋史上的这些记载,都与墓志相吻合。

后来有人研究,说包拯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楚国的申包胥。申包胥是楚国的大夫,与伍子胥是好朋友。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都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化装潜逃,一路乞讨投奔吴国,帮助吴王训练军队,随后讨伐楚国,进入郢都,报了父兄之仇。当时申包胥为挽救楚国,只得同好友对立,前往秦国借兵以驱逐吴军。秦国并不肯轻易出兵,申包胥依墙而哭,一共哭了7天,终于打动了秦哀公,派兵帮助他平定国难。后来,楚昭王返国,论功行赏,申包胥逃而不受。这一段惊天动地的故事,在史书上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自从春秋时代楚国有了申包胥,他们子孙才开始以包为姓。包拯就是申包胥的35世孙。

在漫长的千年岁月里,包公墓历经多次劫难和修茸。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始,宋、金几次交战,包公墓遭到严重破坏。包拯及其夫人董氏的墓志被砸为数块,墓室被毁,随葬品几乎被洗劫一空。兵革之后,包拯后裔将原棺与墓志迁于墓葬西南侧30多米处。公元1199年,即南宋庆元五年,农历三月,正是祠祭之时。教授丁端祖、合肥县令潘友文,见墓园封口荒颓,唯有祠庙尚存,遂相与鸠工敛材,次第修治。经重修后的包孝肃公墓,祭享有堂,墓道有门,植艺松桧,缭以周墙,方150米,已初具规模。当时,虔诚拜谒的人甚多,成为庐州一大名胜。

清朝时期,包公墓园因长期失修风雨剥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墓前碑表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道光时,包氏后裔为保留包拯之遗风,再立碑表。当时,朝廷许多官员都拜谒过包公墓,表达敬慕之情。到了近代,李鸿章自己拿出2800两白银修缮包公祠,其哥哥李翰章还亲笔题写了“色正芒寒”的匾额,一直到现在还挂在包公祠的享堂正中。此后,神州大地内乱外患,兵火连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包公墓园,石刻断残,少人问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包公墓十分重视。

1956年,包公墓园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加强了对墓园的重建工作。“文革”期间,包公墓屡遭破坏。

1985年,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决定迁葬包拯遗骨,重建包公墓,并由此而组建了“包公墓园筹建委员会”,1985年10月6日举行了奠基仪式。1987年10月1日,重建的包公墓举行落成典礼。包拯29代嫡孙——香港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及其亲属20余人,专程赶来合肥参加典礼,拜祭老祖宗包拯。

新建的包公墓在合肥市东南的包河岸边。整个墓园是由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潘谷西先生领衔,与安徽省、合肥市文博工作者一起,在查阅了大量的古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研讨、考证、设计的。墓园由主墓区、附葬区和管理区三部分组成。当人们拾级而上进入包公墓室时,立即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所感染。墓道两侧设置几座仿古灯具,幽幽的灯光导引人们来到墓门。石门前正中端放着包公墓铭,通过石门即可见到安放包拯遗骨的金丝楠木棺具,在四座仿古灯具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