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这里所说的“果子”,既不是水果、干果,也不是天津传统食品“煎饼果子”。

在鲁西南农村地区,有两大糕点类食品,一种是中秋节的月饼,一种是春节的“果子”。“果子”是“蜜三刀”“羊角蜜”“小京果”“老来青”等之类糕点统称,应该是鲁西南周边地区的叫法。在小时候印象中,月饼和果子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走亲戚的。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鲁西南地区管大年初一叫“年下”,就是通常说的“过年下”,各家各户在这一天要吃一年中最好的饭菜,这也是小时候盼望“过年下”的原因之一。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通常情况下闺女姑爷是在初二走亲戚,也就是回娘家,其余时间就是七大姑八大姨之间来回串门走亲戚,亲戚多的要走到正月十五。

鲁西南地区走亲戚最主要的礼品当然是果子,每到临近春节,就会有很多制作果子的商家,也就是现在说的“季节性小作坊”,开始大量制作果子,拉到集市上去卖。制作果子的具体过程我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是怎样的工艺,原料应该是面粉、白糖和食用油等。果子的种类有很多种,质量也有三六九等,应该与制作工艺和投入的油与糖的比例有关系。我比较喜欢吃油润的蜜三刀、蘸满白糖的大京果和一咬就淌出蜜来的羊角蜜果子。不过那时候这种果子很少,过一个“年下”也吃不上几次,大多数是那种干瘪的羊角蜜、硬硬的小京果和夹生的圆果子(忘记叫什么了),一点也不好吃。感觉大部分蜜三刀口感还好一些,都不是太难吃,应该和制作工艺有关系,油少了制作不成,但也不都是很油润,小时候都叫“三刀子”。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那时候的果子都是散装的,很多人家都是从集市上买上十斤三刀子、十斤小京果、十斤羊角蜜等,再买些果子签、经子绳、废旧报纸糊的果子盒和粉红色的果子纸,回家将这几种果子掺和在一起封装。比较富裕的人家封的果子份量会足一些,困难的人家封的果子份量会少一些,但也会通过合理摆放等办法将果子封的很饱满,让别人从外观看不出来份量不足,避免让亲戚看着寒碜。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从初二开始,一封封果子便开始“粉墨登场”,在亲戚之间来回穿梭游走。那时候走亲戚不在于带的礼物多少,主要是亲戚来回走动一下,交流联络感情。亲戚之间虽然相距三里五里,远的也就十里八里,但因为农忙等原因,一年中也见不了几次面,特别是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戚,就是借过年走亲戚的机会见见面,拉拉家长里短。礼物,主人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多留的,最多就是留上一封果子、两个苹果。往往是在吃过午饭以后,主人会把盛有果子等礼品的提篮子或者提包主动挂到亲戚自行车的前把上,让小辈的为亲戚推着自行车送出家门。走亲戚的也知道主家没有留下什么礼品,就会伸手去篮子或提包里面再掏出一封果子,非让主人留下,主人会慌忙按住亲戚的手或者攥住提包口,说什么也不让把果子掏出来,就这样拉拉扯扯的争执一会。走亲戚的会说:大姨,我也没拿啥东西,您就再留一封果子吧。大姨就会说:小,已经留了,已经留了!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即便是不留客人的礼品,主人家还是好酒好菜的招待,亲戚家之间的感情,不是用一封果子来衡量的,这就是鲁西南人民的淳朴实在。一封封果子,在主人与客人的争执之下,往往会被折磨的“少皮无毛”,等到元宵节之前,所有的亲戚都走完了,家里才会拆开这些“少皮无毛”的果子,全家人进行品尝。这封果子已经不知道是从哪家买的,也不知道经历过了多少人家,但是年下的这封果子,传递的是真挚淳朴的情谊,虽然可能口感不好,但人们仍然吃着感觉香甜。

「鲁西南记忆」果子(餜子,鲁西南糕点类食品的典型代表)


感谢菏泽广播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梁雅友情朗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