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2018年睡眠障礙相關重要進展(下)

陆林:2018年睡眠障碍相关重要进展(下)

陆林:2018年睡眠障碍相关重要进展(下)

陸林

撰寫 | 李卉 師樂 陸林(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目前,關於失眠等常見睡眠障礙已經有了較多研究,其他的睡眠障礙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有關這些疾病的流行病學、診斷及治療策略的研究意義也逐漸凸顯。

不寧腿綜合徵是一種患病率較高但易被臨床醫生忽略的一種睡眠障礙,尤其在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中患病率較高且更容易導致不良結局,但目前尚無全球範圍內孕期不寧腿綜合徵患病率的報告。陸林教授課題組通過薈萃分析的方法發現,全球範圍內孕期不寧腿綜合徵的患病率為21%,在不同地區孕期不寧腿綜合徵的患病率不一致,歐洲地區為23%、西太平洋地區為11%、東地中海地區為30%、美洲地區為23%。此外,孕期不寧腿綜合徵的患病率隨孕期增加而增加,孕早期為7%、孕中期為15%、孕晚期為23%,該研究為我們瞭解全球不同地區、不同妊娠階段孕期不寧腿綜合徵的患病率提供了全面且直觀的數據,有助於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疾病防治。

發作性睡病也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礙,臨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發作為特點。斯坦福大學、丹麥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團隊合作開展了利用神經網絡分析方法提高發作性睡病診斷效率的研究。此研究通過深度學習的方法對約3000例多導睡眠監測數據進行了睡眠分期的自動化識別,結果顯示,此算法具有良好的分期正確率,且優於人工識別。此外,深度學習模型對1型發作性睡病的診斷達到了96%的特異性和91%的敏感性,並且在多個獨立的數據集中得到了驗證。此前,睡眠障礙的診斷主要依賴專業技師對多導睡眠監測記錄的人工識別,存在時間成本高、主觀性強、一致性低的問題。此種機器學習的分析模式不僅提升了發作性睡病的診斷效率,也為其他睡眠障礙的診斷方法開拓了思路。

特殊人群的睡眠問題也是目前睡眠障礙領域的研究熱點。近期,有一項研究探討了孤獨症兒童青少年失眠的藥物治療,研究納入了125例存在睡眠問題的孤獨症患兒,隨機分為褪黑素緩釋劑(2~5 mg)與安慰劑治療組,經過13周後睡眠評估表明, 服用褪黑素緩釋劑的患兒夜間睡眠時間增長、睡眠潛伏期縮短、睡眠問題減少,結果反映出褪黑素緩釋劑對於孤獨症兒童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睡眠障礙與其他疾病的相關性研究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教授團隊的一項薈萃分析系統探索了睡眠障礙與痴呆之間的關係,指出睡眠障礙是痴呆發生的危險因素,且不同類型的睡眠障礙在不同類型的痴呆發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失眠是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但對血管性痴呆的發生無顯著影響,而睡眠呼吸障礙可同時增加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發生,提示正常的睡眠有利於腦保護,可降低老年性痴呆的發生風險。近期的一項研究為睡眠不良誘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提供了生物學的證據支持。隨著我國的老齡化不斷加劇,相關腦疾病的發病率日益增長,睡眠領域研究為相關政策制定及臨床干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認知功能障礙的預防與治療指明瞭新方向。

除了認知功能障礙外,睡眠障礙與其他疾病的關係也逐漸明確。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OSA)是最常見的睡眠呼吸疾病,臨床表現有夜間睡眠打鼾伴呼吸暫停和白天嗜睡,多項研究表明,OSA與多種軀體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繫。哈佛醫學院團隊通過3個隊列研究數據庫分析了OSA與2型糖尿病的關係,研究表明,OSA與糖尿病存在著雙向關聯,在臨床中應該注意兩者的聯繫,選取更好的預防策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唐向東教授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了睡眠障礙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潛在關係,明確了睡眠障礙伴客觀短睡導致的不良影響,提示將來的患者需要整體治療,應聯合不同科室,共同促進身心健康。

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問題也與其他疾病具有密切關係。美國的一項縱向研究指出,青少年中,失眠在焦慮與伴隨抑鬱的關係中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而睡眠時間在這中間無顯著作用,此結果提示,焦慮可能通過失眠來升高後期伴隨的抑鬱的風險。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則揭示出在青少年中,不充足的睡眠與冒險行為風險升高相關,包括飲酒、吸菸、暴力行為、交通工具冒險、性相關冒險等,此研究強調了睡眠在青少年中的重要作用,也為青少年行為問題的預防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策略。

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睡眠障礙與軀體疾病、認知功能、情緒問題甚至社交功能都有著密切的聯繫。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與生物進化、物種繁衍和個體生存發展等息息相關,其中睡眠-覺醒狀態的平衡對於腦的高效信息處理、認知功能和情緒調節、腦疾病的預防具有重要的意義,睡眠生理及睡眠障礙等問題的研究對於未來的醫學發展至關重要。我們還在探索的路上,臨床工作者及相關研究者正在睡眠障礙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中繼續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隨著睡眠醫學的發展,期待未來出現更加精準的診斷工具、更加快速有效的藥物以及更加多元化的治療方式。

陆林:2018年睡眠障碍相关重要进展(下)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9年第0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