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號錢幣開端——大唐開元通寶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都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足跡,錢幣也正是這歷史銀河中組成的重要部分。其特定的歷史發行背景也使它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錢幣文化不僅代表著中國的貨幣發展文化,也反映時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變革,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錢幣藏品之所以受寵,是因為其珍貴的收藏附加值和稀有收藏性,包括文化和物質文化、歷史和藝術價值兩個方面。材料本身的珍貴和稀缺,在藝術品市場上也顯示出其無與倫比的價值。唐宋的貨幣具有文化和藝術雙重屬性,已成為實力收藏家的收藏投資目標。

中國年號錢幣開端——大唐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畫像

唐高祖名李淵,字叔德,祖籍隴西成 紀(今甘肅秦安西北),唐代開國皇帝。他 原本是隋朝的太原留守,617年,他在晉陽 舉兵反隋,同年11月攻佔長安,立代王楊 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以號召天 下。次年3月,隋煬帝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所 殺,李淵於同年5月廢楊侑,自立為帝,建 國號為唐,建年號為“武德”,定都長安。在 此後的10年期間,李淵父子消滅了各地的 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626年8月,次子 李世民即位,李淵被尊為太上皇。635年10 月,李淵病死,廟號高祖。

唐宋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化大朝,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等文人墨客,可以說這個時期下到老百姓,上到皇帝,文化氛圍都是極好的。

中國年號錢幣開端——大唐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正面

在唐朝始鑄開元通寶之前,始於漢代的五銖錢在全國已流通700餘年之久。期間歷經王朝盛衰,大小輕重已無統一標準。即使是版式最簡單的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規格。再加上前代的北周,北齊和南朝錢幣的流通,通貨之狀極其混亂,又由於隋末戰亂,貨幣大幅貶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所以當唐朝局勢穩定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頒詔廢五銖錢,由唐高祖李淵親自主導,給事中歐陽詢監製,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四字"由著名書法家歐陽詢題寫。

開元通寶錢,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唐代以前的錢幣,多以形制或重量為名稱,如刀幣、五銖錢等,而自開元錢後,改稱"寶"、"通寶"、"元寶"等。開元通寶作為中國年號錢的開端,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中國年號錢幣開端——大唐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背面

此枚開元通寶直徑2.3cm,重3g,品相完好,著名書法家歐陽詢題寫的四字“開元通寶”清晰可見,字體清幽俊朗,圖文筆畫之間毫無粘連,大師風範體現的淋漓盡致,包漿老道,流通痕跡自然,即使距今1300餘年品相還能如此完好,珍惜程度不言而喻,極具收藏價值。

細觀此幣字樣雋秀端莊,圓潤脫俗,運筆自然流暢,毫無生澀之感;而筆意內斂,筋骨暗藏,反而凸顯厚積薄發之態,點畫之間神韻自在,越是細微處越見精妙。如此逸品,雖有精於書法者亦不可臨而得之。

中國年號錢幣開端——大唐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曆史成交價參考

此枚錢幣將於2018年12月底在香港秋季拍賣中公開拍賣。珍稀錢幣一直是錢幣收藏投資市場的領頭羊,開元通寶作為中國年號錢的開端,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一經亮相,必將受到實力藏家的追捧。

中國年號錢幣開端——大唐開元通寶

新加坡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