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上篇)

一:決定紫砂壺燒製好壞的因素是什麼?

丁蜀鎮上,古有“窯戶”專司燒造,有“柴行”專司燃料。“作坊”的坯手幾乎不參與這一工序。

紫砂壺,是土與火結合的產物。好的紫砂泥料加上恰到好處的燒製技術,才能成就一把好的紫砂壺。

影響燒製效果的因素是溫度和氣氛。燒造溫度主要影響燒結程度,燒造氣氛主要影響呈色效果。

二:什麼是“燒成溫度”?

從製品燒結溫度範圍中,取出一段區間,在此區間內溫度改變,不影響製品品質的任一溫度點都可以叫“燒成溫度”, 俗稱“火候”。國家頒佈的標準規定,日用精細陶瓷的燒成溫度定在吸水率0.5%以下。

除了瓦器和唐三彩陶器尚屬粗陶器火候溫度( 1000C以下)之外,任何陶瓷器要達到緻密不滲水且吸水率在0.5%以下,無論何種窯,其燒成溫度都要達到1000C以上。

紅泥壺的燒成溫度一般 都在1140C;朱泥摻砂壺燒成溫度1080~1130C;純紫砂壺的燒成溫度1170C;配料的紫砂壺燒成溫度1230 ~ 1250"C;黃泥或白泥燒成溫度最少在1240C

因為泥質不同,因而沒有唯的燒成溫度。紫砂壺的燒成沒有不超過1000C的,故有“幹度成陶”之說。

三:什麼是“燒造氣氛”?

紫砂壺在燒造時所處的環境稱為“ 燒造氣氛”。

氧氣、一 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氣體的濃度高低,是燒造氣氛的成因。氧氣靠外來補充,氧化碳氣主要來自於燃料、泥料中某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時的釋放。

燒造氣氛有兩種,一種是氧化,一種是還原。

“氧化氣氛”就是有氧氣不斷補充的燃燒,燃料可完全燃燒,無煙。俗稱“透火”。氧化氣氛焰,焰短但熱衝擊力大,溫度高。

“還原氣氛”就是缺失氧氣的燃燒,燃料不完全燃燒,有煙,俗稱“捂火”。還原氣氛焰,焰長但熱衝擊力小,溫度低。

嚴格來說,氣氛和焰性是有一定區別的。焰,是指燃料燃燒時發光發熱的那個局部氣氛,是指由火焰燃燒而形造的窯內整體氛圍。

紫砂泥內含金屬及其氧化物,它們在不同的燒成氣氛下,會呈色各異。

在氧化氣氛中燒成,氧化鐵在1400C以下不形成共熔物,不產生液相。為了兼顧低熔點礦物的燒結,紫砂壺的實際燒成溫度多在1150 ~ 1180°C,各礦物相的擴散速度不大,氧化鐵也不產生液相,所以製品就多為紅色(低溫)、紫紅色(高溫)。

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氧化鐵在1100C左右即形成共熔物,產生液相,可使製品由紫紅變紫黑,分解的氣體又無法逸出提前燒結的製品表面,易形成鼓泡。

在一定溫度前用氧化氣氛燒到一定溫度後用還原氣氛燒造,燒到需要溫度值時住火。高溫後“捂火”的這一段時間,著色物質會呈現出幹變萬化的“ 窯變”效果。

四:窯燒溫度不同,坯體就顏色不同嗎?

生坯完全乾燥後,才置於匣缽內入窯燒煉。隨著溫度的升高,坯體的顏色會不斷變化,400℃時為暗紅色,600℃時為鮮紅色,800℃時為桃紅色,1000℃時為櫻桃紅色,1200℃時為淺黃色,1400℃時為白色,1600℃時為耀眼白色。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上篇)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上篇)

紫砂壺的窯溫要燒到10000℃到1250℃之間,“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砂土氣”(〈陽羨茗壺系〉)。窯工是靠眼睛觀察,根據坯色的變化而增減燃料和空氣流量,縮短或延長燒煉時間,使產品適溫燒成的。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上篇)

不同溫度燒成的紫泥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上篇)

不同溫度燒成的綠泥

精析紫砂壺的燒成因素與方法(上篇)

不同溫度燒成的紅泥

五:紫砂和黏土燒成後有何區別?

黏土無砂,未燒結如土器,充分燒結如瓷器。

紫砂含砂,砂與土的熔點不同, 在未燒結和完全燒結之間,有較為充分的過渡。

六:同一坯手用同款泥料制壺,為何顏色不同?

理論上某種泥料最完美的燒成溫度點是唯一的,但實踐上的燒成溫度大都是在這個點的上下區域內。

泥色在燒成區域的高點和低點,相差會很大。

七:窯溫為什麼不能過高?

窯溫過高,壺坯會變形成為廢品,也就是業內俗稱的“窯燒白光”。 溫度過高,紫砂泥中所含石英會玻璃化,在自然光照下不會有幾種反射的色光。

反射的色光越豐富,表明泥質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單一的,肯定不是好泥質。

好泥質的另外一種現象是,用開水注入壺中能使壺的泥色變深, 俗稱“顯色性” 。

八:“欠火”和“過火”如何區分?

紫砂燒成溫度比一般陶瓷原料要高。因泥料的不同,燒成溫度一般可從1000C至1250C。

“吃溫”是指某種紫砂泥料能承受的最合適的燒成溫度。朱泥吃溫最低,其次是紅泥,團泥最高。同一種泥料,由於產地分佈、煉製方法、陳腐時間等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吃溫。使用同類而批次不同泥料前,須先燒製試片,摸索該類該批泥料在不同窯溫中燒製的效果以求最佳。

如果與最合適溫度相差10C,就會出現“欠火”和“過火”

“欠火”是指泥料沒有“吃”到應有的溫度,壺表看起來發灰,聲音也有沉悶之感,胎質較為疏鬆,沒有完全燒結。

過火”是指窯溫超過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溫度,壺體變形,表面起泡,還會有大量的鐵質結晶。

九:如何鑑別燒結程度?

燒結度高的壺,顏色潤澤,敲擊聲較脆,吸水率低,較不易泡養。

燒結度低的壺,顏色晦澀,敲擊聲較悶,吸水率高,較容易泡養。

般來說,制壺者注意的是“可塑性要強”,燒製者注意的是“燒成率要高”。燒成率要高,泥料的吃火就要相對低些,因為有的泥料除鐵不夠,溫度一高燒成品大多會出現黑色斑點,溫度過高燒成品大多會出現熔孔。所以,不是高手燒製,一般的壺多會“欠點火”。

繼續關注,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