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周易否卦是殷纣王后代宋国的写照,从身处逆境到春秋称霸

89.周易否卦是殷纣王后代宋国的写照,从身处逆境到春秋称霸

作者 杨本枢

否卦(䷋)天地否

《周易》64卦第12卦“否卦”核心思想是乱世如何治国理政。本公共号从81讲到88讲详细解读了否卦的卦辞、卦象,爻辞、爻象的含义,想了解否卦的读者可以查阅这几讲的内容。

否卦是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上下不交不可建邦,好比鲁滨逊漂流的那个孤岛那样。周王朝分封了若干个诸侯国,哪一个诸侯国堪比否卦呢?大概非宋国莫属啦!

宋国的祖先是殷商王朝的后代。周文王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道德,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殷墟旧址上,但是又不放心,就派自己的两个儿子管叔度、蔡叔鲜兄弟俩驻扎在殷墟监视武庚。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武庚没有反叛之心,文王的两个儿子在武王死后成王幼小的情况下竟然挟持武庚叛乱,后被周公旦镇压下去,杀了管叔度和武庚,流放了蔡叔鲜。

到了这个时候,宋国没有诸侯王了,怎么办呢?周公旦就把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微子开封为诸侯。殷商后代就算有了能够继祀的地方,但是,殷商余朝想像其他诸侯国那样发展、壮大几乎是不可能了,从宋国建国的原因看,宋国处于否卦的环境中。

宋国建国以后,前几代君主一直是规规矩矩、小心翼翼地生活,不敢扩大自己的领土,对周王朝称臣纳贡也是永不间断,国内倒也是稳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这段时间可以用否卦的下三爻比拟。

初六爻的“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说明宋国建国之初谨遵周礼和周制,为后代打下了基础。六二爻的“包承。 小人吉,大人否,亨”说明宋国国君对周天子礼敬有加,放低身段,也确保国内平安。六三爻“包羞”是宋国的转折点。第十代左右的宋定公临死前没有把侯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临死前也没有把侯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哥哥宋定公的儿子宋殇公。自此,宋国大乱,出现了权臣自相残杀,重臣杀死诸侯的乱象。这说明此时的宋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没有谨遵应有的秩序,才出现了这样的“羞辱”。

89.周易否卦是殷纣王后代宋国的写照,从身处逆境到春秋称霸

宋襄公画像

宋国的鼎盛期出现在宋襄公时代。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最大的特征是满满的仁义道德,他做的有些事情现在看来近乎迂腐。

宋襄公时代可以用否卦的上三爻解读。九四爻“有命,无咎,畴离祉”映照了宋襄公即位得到了国人的拥护。“有命”因为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太子,本来就应该继承侯位,“畴离祉”指宋襄公让位之事。宋襄公爹临死的时候,宋襄公建议让自己的大哥继承侯位,宋桓公认为宋襄公仁义,具有厚德载物的品格,就没有同意宋襄公的请求。宋襄公继位以后,就任用自己的大哥为相国,辅佐宋襄公治国理政。“畴离祉”的含义是有福同享,宋襄公不忘兄弟,赋予其相国之位,难道不是“畴离祉”的写照吗?

九五爻“休否,大人吉”说宋襄公扭转了殷商后代只是继祀的局面,励精图治,发展国家。宋襄公如何做到“休否”的呢?宋襄公依靠齐桓公,齐桓公当时已经称霸诸侯了,宋襄公仅仅跟随齐桓公,听从齐桓公安排,遵守诸侯盟约,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齐桓公在盟会上当着众诸侯的面宣布让宋襄公照顾齐国太子,这是何等的荣誉!后来,齐桓公死的时候,儿子们都想争夺侯位,一路打杀,赶跑了太子。宋襄公不负使命,号令盟约中的诸侯都来保护太子继位,虽然不是所有盟约诸侯都听令,但是,仍有一部分诸侯联手保护齐国太子顺利继位,宋襄公由此声名大振。这就是宋襄公运用否卦中的“休否”策略,奠定了自己在诸侯中的地位。

上九爻“倾否,先否后喜”本是否极而泰的理想结果,老年的宋襄公却糊涂到用反了,成为“倾否”的反面典型。

宋襄公护送齐国太子继位以后,在诸侯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就想称霸诸侯,他的大哥也就是相国劝他:“以小图大不现实”。宋襄公不听,因为称霸的念头时时在他心中勾引他。客观地分析,宋襄公运用“休否”谋略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这个时候继续发展就是“倾否”,对于宋襄公而言,“倾否”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呢?是韬光养晦而不是急于求成,宋襄公如果用韬光养晦的政策休养生息,不出三代就应该国富民强,称霸中原不成问题。

可惜的是宋襄公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郑国是楚国的盟国,楚国就出兵帮助郑国攻打宋国,宋襄公亲自出战,吃了败仗,还受了伤,回国以后不久就死去了。

否卦告诉人们,在身处不利环境下如何能够转危为安的办法,这是极有智慧的处世哲学,也是帮助逆境中的人的一个法宝。人生总是在起起伏伏中度过,时时都要面对困难、挫折,如何智慧的解决这些问题几千年来考验着世人。宋国以及宋襄公的例子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89.周易否卦是殷纣王后代宋国的写照,从身处逆境到春秋称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