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變化莫測的商場,李嘉誠是怎麼做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湯的《盤銘》上就有“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的話,其意就在於自我激勵,要不斷革新,勇往直前。《易經》的“易”有三個意思:簡易、變易和不易。

正因為世界是不斷變易的,就要研究變易之理,並將變易引向對人類、對己方有利的方向。因此,說《易經》貫徹著創新精神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從《易經》六十四卦模型的三個層次看,每個層次都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比如第十一卦“泰”。泰的卦辭是“小往大來,吉亨。”

面對變化莫測的商場,李嘉誠是怎麼做的?


我國著名企業家褚時健的經歷就很好地闡釋了第十一卦泰和第十二卦否的變易之理。


褚時健1979年被任命為雲南玉溪捲菸廠廠長,經過十多年努力,褚時健將一個地方小廠建設成紅塔山集團。1994年,褚時健當選為全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在事業巔峰之時,褚時健的人生之路偏離了方向。1999年,71歲的褚時健因經濟問題被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後減刑為有期徒刑17年,最終減為12年。

2002年保外就醫後,74歲的褚時健與妻子在哀牢山承包2400畝荒山引種冰糖橙,開始了第二次創業。之所以二次創業,一是褚時健出身農家,勤勞為本,不做事情心裡憋屈;二是希望能為自己和家人留下一些財富;三是要證明自己當年能將企業做好不僅僅是依靠政府政策支持,而是有著別人不具備的企業家素質。

十年後的2012年,84歲的褚時健種植的“褚橙”因品質優良成為高端水果品牌,供不應求。褚時健終於從人生谷底再創輝煌。

美國巴頓將軍有一句話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看這個人站在頂峰的時候,而是看這個人從頂峰跌落谷底之後的反彈力。褚時健就是這種從頂峰跌落谷底之後還有強大反彈力的人。

2015年,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褚時健說:“我40來歲的時候,幾乎所有希望都不存在了。當你抱著很大希望的時候,失望很多;當看不到希望之後,希望又好像慢慢看得著一點。”

經歷了世事滄桑後,褚時健進入了天高雲淡的人生化境,已經接近於《易經》的智慧境界。因為世間萬物不斷變易,因此我們要居安思危,保持憂患意識。

“華人首富”李嘉誠對工商環境的變幻莫測有很深刻的理解,李嘉誠曾經說過:“先父生前曾與我談久盛必衰之理,我常常以此檢驗世間之事,多有應驗。”

面對變化莫測的商場,李嘉誠是怎麼做的?


正因為如此,李嘉誠在進行重大項目投資時,會把這個項目可能發生的最壞的情況系統梳理一遍,用李嘉誠的話來說就是“往往花90%的時間來考慮失敗”。在資產負債率方面,李嘉誠一貫堅持穩健原則,一般都不超過30%,不做高槓杆業務。因此,李嘉誠的公司從1950年開始,幾乎沒有碰到資金緊張的問題。

1958年,李嘉誠進入香港房地產業。當時香港的房地產商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獲取更高利潤,採取的是銷售樓花和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賣樓花也就是期房預售,就是在新樓盤還只有設計圖紙時,買家先交納一定數額的定金預購樓房,餘額分期支付。

這一商業模式由霍英東在1954年創立,被戲稱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對華人房地產產業發展模式影響巨大。實事求是地說,銷售樓花和分期付款方式確實促進了房地產產業的發展,對提高房地產商的資金使用效率具有積極作用。但這一商業模式創新需要輔之以良好的風險防範意識和風險防控手段才能較好運行。

李嘉誠進入該行業時,香港房地產產業已經風生水起,建造和銷售都十分興旺。李嘉誠冷靜分析了樓花銷售和分期付款模式之後認為,房地產是一個風險較高的產業,樓花銷售和分期付款模式固然能夠降低房地產商一時的資金壓力,但也因此導致房地產商過多依賴銀行,風險太高。

同時,樓花銷售本質上是用很少的自有資金去獲得高額利潤,投機性很強,這種商業模式會刺激房地產市場的炒作之風,導致房價飆升,而一旦價格泡沫破滅,後果不堪設想。

考慮清楚後,李嘉誠決定,不採用樓花銷售方式快速回籠資金,儘量不在銀行抵押貸款,物業只出租不銷售。從這裡可以看到,李嘉誠採取的是穩健策略,杜絕冒進。事實證明,李嘉誠的穩健策略使他躲過了後來賣樓花房企導致的房地產金融危機。

李嘉誠曾經說過,一個企業家的戰略性投資,“就像軍隊的統帥必須考慮退路。例如一個小國的統帥,本身擁有兩萬精兵,當計劃攻佔敵方城市時,他要多準備兩倍即六萬的精兵。因為戰爭一旦爆發,會出現很多意料不到的變化;一旦戰敗退守,國家也有超過正常時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禦外敵。” 這段話不經過數十年商場血戰是絕對說不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