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君是这么对待小偷小摸以及官员贪污的,结果你想象不到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而建立大隋,后君臣融洽,励精图治,终于平定南陈,一统天下,中国分裂数百年的南北历史终究迎来了又一次璀璨的盛世,开皇之治将大隋的国力推向了鼎盛,杨坚也因此不免志得意满,可是隋文帝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帝王,他一直想要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以及吏治清明,从他对自己例行节俭的严格规范就可见其志。

一代贤君是这么对待小偷小摸以及官员贪污的,结果你想象不到

隋文帝出身贵族,后又兼得天下,他的一生都是处于上层社会,讲究的是军事、政治、天下太平一类的高层次话题,自然对老百姓难有根本性的认识,他主观的将道德的标准制定的过高,导致他就对天下的升斗小民纳闷了,为何不管大隋的基础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如何的成绩彪炳,总是不能根绝民间小偷小摸的事件呢,这对一位追求完美的帝王是难以忍受,如芒在背的。于是隋文帝对症下药,发布诏命“盗一钱以上,皆弃市”,即偷盗一文钱,就要被杀,这种诏命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却一时间形成了恐怖的统治氛围。

一天,三个年轻人走路口渴了,于是在路边的瓜棚偷了一个瓜,可能是出门没看黄历,被瓜农抓住举报到了官府,结果三个年轻人被一起杀了,死的是三个人,可是其中牵扯到的事态却是足以导致人人自危,社会动荡。

一代贤君是这么对待小偷小摸以及官员贪污的,结果你想象不到

社会是金字塔形的,人分三六九等,注定有人幸福人生,有人被压迫奴役,即使再伟大的盛世光芒也定然有照耀不到的黑暗角落,就如同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一般,歌舞升平,内外太平,却仍然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嘲讽。言归正传,底层那些不法分子就想了,偷一文钱是死,杀人劫掠也是死,同样风险下为何不选择利益更大的违法事情做呢,如此,小偷小摸事件少了,可是大案要案多了,社会形成了一种小心谨慎和无法无天的两极分化,事情到此,隋文帝想当然的主观诏令导致了社会的极具动荡,人们对法律法规的不人性而倍受质疑,失去了原有的敬畏,真可谓是好心做了坏事,不久当有人提出此中的不妥之后,隋文帝也就将此废黜了。

晚年的隋文帝,当真是主观臆断比较强,想一出是一出,此诏令不行那就再来一条呗,这次是针对官员的“只要你贪污,不管是公款还是军粮,哪怕是极小的数额那也要判处死刑,家人和知情人也要受到惩处”,这又是一条看似出于好心,想要清明吏治,却不切实际的诏令。大家发现没有,这和之前偷盗一文钱的诏令竟有异曲同工,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一代贤君是这么对待小偷小摸以及官员贪污的,结果你想象不到

隋文帝是一代大帝,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其一样也是贤明非常,因此才有了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不过到了晚年的唐太宗貌似也有些犯糊涂了,不再像登基时那么贤明和励精图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一度自我放纵,风光无限的背后是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黜,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先逝,这对晚年生活的唐太宗而言是倍感孤寂的,因此才会有了对自我约束的和从谏如流的反感,否则也不会怒砸魏征墓碑以发泄怨恨。

一代贤君是这么对待小偷小摸以及官员贪污的,结果你想象不到

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隋文帝和唐太宗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都被誉为千古一帝,都是登基前自我约束,贤明纳谏,君臣融洽,才有了盛世的开创,晚年的隋文帝猜忌大臣,打压高熲,杨雄、苏威,还冤杀了虞庆则,这可是隋初四贵,曾帮助隋文帝开疆拓土,稳固天下的顶梁柱石,不得不令人感叹伴君如伴虎。我们都知道隋文帝晚年废黜了太子杨勇,而随着独孤皇后的逝去,使其倍感孤寂,没有制约,他放纵了,骄奢淫逸了,更加的主观上为所欲为了。

一代贤君是这么对待小偷小摸以及官员贪污的,结果你想象不到

而之前我们所说的隋文帝想一出是一出的随意发布诏令,就是其晚年的杰作,他一度将皇权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主观臆断的随心所欲,因此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老百姓以及官员的惶惶无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开皇盛世的衰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