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報告」中國創新藥變局如何破?

  • 中國製藥行業市場正展現出的趨勢和需求是,對於創新的內外部驅動力正在逐漸加大,成熟產品則將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

五年前,Insights和麥肯錫的報告首次就中國醫藥市場提出了“創新之橋”(Bridge to Innovation)的概念,把“橋”分為“寬橋”、“窄橋”和“破橋”三種來代指不同的市場環境。簡單地說,就是成熟藥物雖然在市場上能夠保持優勢,但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而與之對應,創新藥在中國市場的回報微不足道,且與適應症密切相關。

今年的報告分四個部分來闡述中國的醫藥市場情況和趨勢,分析了中國生物製藥和生命科學行業的市場趨勢和商業需求。

1

又一年 “中國速度”

隨著年初大部制改革方案的出臺,組建了新的醫療健康相關的部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醫療保障局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旨在強化“大健康”理念,加強預算管理和藥品監管。

國家藥監局(NMPA)過去幾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了新藥審評審批的速度。以優先審評為例,2017年至今,已有超過700個品規獲得了優先審評。不過長期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從2017年開始,國家採取了多項旨在改善藥品可及性的措施。2017年,相隔8年之後,我國發布了新一版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納入了128個新的新藥品種。此外,還確定了通過國家醫保談判的方式對醫保藥品目錄進行動態調整的新方法。當年,44個新藥參加了醫保談判,36個成功納入醫保目錄。今年9月,又有17個抗癌藥物通過醫保談判成為醫保報銷品種。

「年度报告」中国创新药变局如何破?

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對《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進行了更新,將藥品總數從520個增加至685個。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品種中包括了高價藥和未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易瑞沙、丙通沙、捷諾維、美羅華和赫賽汀。這些品種進入基藥目錄,極大地改善了基層用藥的可及性。

今年的一部熱門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了全國範圍內對藥物可及性的討論,而中央政府也高度關注藥物,尤其是重大疾病用藥的用藥問題。今年,總理訪問羅氏製藥,對提高抗癌藥可及性做出了指示。5月,我國對所有進口抗癌藥給予免徵進口稅的優惠政策。

長期以來,跨國藥企在中國的收入絕大多數依靠專利過期的原研品種。報告對9家跨國藥企在中國的銷售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3季度,獲批超過10年的成熟品牌藥佔全部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3%、91%和86%。雖然有所下降,但整體上仍佔據絕對優勢。

然而,這些成熟產品正面臨著空前的來自仿製藥的市場壓力。主要驅動因素包括: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新型採購招標模式(“4+7”帶量代購),以及醫院層面的預算壓力和藥佔比控制政策。因此,2019年情況可能不容樂觀。

儘管存在一些挑戰,但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在2018年取得了不小的進展。雖然“289目錄”的產品中僅有18個獲得了仿製藥一致性證書,但在一些熱門品種,競爭異常激烈。如氨氯地平和二甲雙胍,針對這兩個品種開展生物等效性(BE)研究的企業均超過了50家。此外,齊魯製藥、正大天晴和揚子江藥業三家國內藥企的領先者均開展了40個以上的BE研究。

在此背景下,跨國藥企對中國市場日益重視。2017年,武田製藥將其亞洲研發中心的總部從新加坡遷至上海。賽諾菲也將在2019年成立“中國和新型市場”新業務單元。

跨國公司的重要人才也開始向本土藥企流動。多名原跨國藥企高管進入國內的創新藥企擔任重要崗位。事實上,在中層管理人員中也可以看到這種從跨國藥企到本土公司的流動,尤其是研發、醫學和准入職位。

香港股票市場在2018年迎來了25年以來最大的改革,上市制度放寬門檻,IPO新規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赴港上市。新政正式實施後,生物醫藥公司掀起赴港上市熱。

2018年12月24日,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IPO,募集資金約3.7億美元。此外,還有更多的生物技術公司宣佈已提交申請,計劃在香港上市,包括:盟科醫藥、基石藥業、方達醫藥、亞盛醫藥、邁博藥業、維亞生物和康希諾生物,甚至還有兩家在中國沒有業務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Stealth BioTherapeutics和AOBiome也已經申請了再香港IPO。

為了全面瞭解各大跨國藥企對於中國市場的未來展望,麥肯錫對阿斯利康、百特、拜耳、勃林格殷格翰、百時美施貴寶、葛蘭素史克、禮來、靈北、德國默克、默沙東、諾華、諾和諾德、輝瑞、羅氏、賽諾菲、施維雅和優時比這17家跨國藥企的中國負責人進行了調查,得出以下5點預測:

中國市場仍然很重要,驅動力是創新產品,但會受到成熟產品的壓力;

一致性評價和醫保制度改革為專利過期產品帶來降價的壓力,為創新藥提供更多的資金,整體上中國市場向發達國家市場模式轉變;

生物製藥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正在轉向,建立以創新藥驅動的產品線。然而,激進的醫保談判可能會侵蝕創新產品的價值;

隨著中國生物製藥市場的不斷擴張和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各家公司正在展開人才爭奪戰;

數字化還未從根本上改變整個行業。然而,數字化切入點已經成為客戶參與的重要支柱。

2

創新的驅動力

麥肯錫公司於2015年首次推出了中國藥物創新指數(CDII),用於衡量中國生物製藥創新生態系統。這個指數包括政策環境、資金、能力/基礎設施,本地創新產出和國際化5個維度,以美國的水平作為校準(美國為8分,總分10分)。2016年發佈了第2版,這次是第三版的CDII指數。

為了推出2018版的CDII指數,麥肯錫在百華協會和其他一些行業協會的幫助下,對109名行業專家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首先,政策環境。

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比如:加速審評和批准政策,並且繼續推動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的創新。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共有33批194個創新藥物被授予優先審評。從獲得批准的藥物來看,2018年頭10個月,獲批的新藥中56%是優先審評品種,而2016年僅為17%。2018年11月,CDE發文稱,對優先審評的申請將採取即收即審的方法,以進一步加速審評審批流程。

2017年12月,原CFDA辦公廳發佈《臨床急需藥品有條件批准上市的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對在中國以外地區獲批的孤兒藥,或者早期階段臨床試驗獲得積極數據或達到指示性替代終點的新藥給予有條件批准。

今年,恩萊瑞(伊沙佐米)、佳達修9(九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丙通沙(索磷布韋維帕他韋)和泰畢安(依達賽珠單抗)獲得了有條件批准。

2018年8月,NMPA發佈了《關於徵求境外已上市臨床急需新藥名單意見的通知》,將48個藥品納入境外已上市臨床急需新藥名單。這些已經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獲批的藥物可以通過特殊的CDE審判途徑完成技術審評。列表中的48個藥品,其中24個是孤兒藥,12個腫瘤藥。

2018年11月,CDE的官方網站出現了“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公示”一欄,標誌著這項呼籲已久的CTA審批制度改革正式落地。即申請藥品臨床試驗的申辦方若提交申請後60天內未收到藥審中心否定或質疑意見的,就可以按照提交的方案開展臨床試驗,大大縮短了等待時間。

創新藥物的醫保報銷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有明顯的差距。繼上一輪更新8年後,2017年國家發佈了新一版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其中增加了國家談判的部分,大約50個創新藥被邀請參加了兩次國家組織的談判,最終大部分成功進入醫保目錄。

2018年5月,新機構國家醫療保險管理局正式成立。此外,諸如平安保險、泰康保險和一些外資保險公司進入醫保支付行列。不過,受訪者普遍對醫保覆蓋,省級實施落地等仍抱有疑慮。

其次,對初創企業的資金支持。

自2015年以來醫藥領域的投資有了顯著的增長,不過2018年有所放緩。過去3年來,出現了一波中國生物技術公司IPO熱潮。而香港交易所新政使得其成為新的融資渠道和投資方的退出選擇,不過還需要時間使之成熟。

在能力方面,我國生物製藥公司的研發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此外,本土創新在研產品正在快速發展,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差異化增加帶來機會。與3年前相比,本土企業所開發的創新藥物數量正在迅速增加。

但與此同時,國內藥企的創新也面臨著來自跨國藥企的挑戰。

與過去相比,跨國藥企的原研藥在國際上首次上市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差大幅縮短。根據統計,很多藥品的時間差在3年之內,甚至短於兩年。如泰瑞莎(奧希替尼)和擇必達(艾爾巴韋格拉瑞韋)均只有1.4年。

另一方面,國內藥企在開發創新藥上還存在扎堆現象,如熱門適應症腫瘤競爭極為激烈。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預計未來差異化會增加,me-too和me-better成為開發的一個重要方向。

跨境的交易呈現加速趨勢,尤其是授權許可交易。這些授權許可交易為中國的生物製藥公司快速擴展產品線提供了一個關鍵的途徑。

中國公司通過跨境交易,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產品線,也能夠獲得額外的資金支持。2018年前10個月跨境授權許可交易比2017年增長了47%。雖然數量無法與購買資產相比,中國公司已經開始向海外公司出售創新藥資產。

此外,中國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增加。

2018年中國生物技術融資總金額和每輪融資規模再次創新高。自2016年以來,中國生物技術公司通過IPO募集資金超過23億美元,而更多的公司正在排隊等待IPO。

「年度报告」中国创新药变局如何破?

同時,中國的投資也湧向美國的生物技術領域。中國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如“中國製造2025”以及監管環境的改善會增強這一趨勢,不過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可能會使風向逆轉。

「年度报告」中国创新药变局如何破?

中國本土公司的創新藥在研產品線繼續擴大中,其中大部分是腫瘤藥。2018年本土企業提交了大約20個新藥申請。

中國公司正在開展的針對創新在研藥物的170項II/III期研究中,82項同時在中國及海外開展。其中,百濟神州、亞盛藥業、君實生物、康寧傑瑞、百奧泰、華領醫藥和復宏漢霖均有在研產品在多個國家開展臨床試驗。

另一方面,中國醫藥市場存在兩大未被滿足的需求。慢性病以及威脅生命的嚴重疾病負擔重且持續增長。

儘管醫保覆蓋上最近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可及性上仍有不少問題。以高價靶向癌症藥為例,患者每年自負藥品支出從之前的15萬元~20萬元減少至目前的約4萬元~6萬元(已涵蓋患者援助計劃),可負擔治療的家庭比例從不到10%增加到30~40%。

3

市場準入加速

專利過期的成熟品牌藥仍然是許多跨國製藥公司業績的關鍵驅動因素。儘管面臨了不少壓力,但銷量仍在增長。

與此同時,一些新上市的產品似乎更快地獲得市場認可。字2014年以來,4款有迫切需求的自費藥物(如腫瘤藥和疫苗)上市後3年內達到了1億美元的銷售額,顯示出中國市場的潛力。但是,初級保健藥品的使用仍受到嚴重的限制。

自2016年以來,市場準入正在加快。但是,除了那些已經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品種,是否中國市場足以支持100多種創新藥物上市?

自2016年至今,已經有大約100個新藥獲得批准,而2018年跨國公司和本地藥企的新藥上市浪潮正在持續火熱。

「年度报告」中国创新药变局如何破?

2017年和2018年國家醫保談判使得一些創新藥物,尤其是腫瘤藥物以較低的價格進入醫保目錄。以2018年抗癌藥物醫保談判為例,大多數進口藥物的定價明顯低於周邊國家,平均降幅36%。

然而,儘管價格大幅降低,仍舊可以看到強勁的銷售量的增加,因此,總體銷售額有很大增長。分析後發現,談判成功藥品的銷量增長主要來自於非一線城市。與去年同期相比,2018年第一季度談判成功藥品相對於去年同期,銷量增加了20%,而直接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品種和談判失敗的產品則分別增加了2%和減少了4%。

按城市類別分,一至四線城市的銷量增長分別為19%、21%、25%和35%;按藥品類別,專科藥上漲44%,而慢性病藥物和初級保健藥物只上漲了17%。由此可見,與一線城市相比,其他城市的患者對藥品就價格的敏感度更高。另外,國家醫保目錄對創新腫瘤藥物的可及性和可負擔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

2018年,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進行了自2012年以來的首次更新,基藥目錄的藥品總數從之前的520個增加至685個,其中西藥從317個增加至417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靶向藥和非國家醫保藥物被加入到基藥目錄。新的基藥目錄包括有12個腫瘤藥物,11個非醫保目錄藥品,且心血管和代謝藥物佔所有新增藥品的25%,表明政府開始考慮臨床價值。

儘管當前罕見病藥物還很少,但是最近密集發佈了一系列加速罕見病藥品批准的政策。

2019年是否會成為專利過期原研藥的“清算年”?可以預見的是,專利過期的原研藥品將面對來自4方面的壓力。

第一,仿製藥一致性評價。

截止2018年10月底,共有18個“289目錄”品種通過了一致性評價,68個品種提交了申請。各家藥企積極申請市場份額大,銷售額高的品種。

「年度报告」中国创新药变局如何破?

利潤和技術壁壘是中國藥企決定是否開展一致性評價的兩個關鍵考慮因素。一般來說,國內藥企選擇的產品,原研藥與國產仿製藥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價格差,但市場價不低(如一些價格非常低的基藥產品不大可能被選擇開展一致性評價)。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第一波專注於技術壁壘較低的產品,以爭取早日進入市場。接下來將逐漸轉向與具有中高技術壁壘的產品,以獲得產品差異化。因此,跨國藥企的傳統重磅產品將在一致性評價品種獲批後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第二,“4+7”帶量採購。

2018年11月,《“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文件》正式出臺。此次帶量採購首先在11個城市試點,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和廣州、深圳、瀋陽、大連、西安、成都、廈門7個城市。

“4+7”帶量採購的中標結果顯示,跨國藥企中僅阿斯利康和百時美施貴寶兩家公司入圍,且中選品種大幅降價。其中恩替卡韋降價90%,恆瑞厄貝沙坦降價60%。京新藥業氨氯地平以0.14元的價格獲得預中選資格。正大天晴恩替卡韋分散片以0.62元的價格獲預中選資格。

此外,還有醫院的預算壓力以及藥佔比控制的影響。

基於當前的環境,報告為跨國藥企的產品准入提出3個戰略性建議。

首先,以價換量。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質量和價格;提高供應鏈的能力;採用多個渠道擴大市場佔有率;

其次,適當收縮。更加註意選擇優先的省份、城市和醫院;調整價格,保持健康的溢價;逐步減少投資;

最後,降低優先級或尋求合作伙伴。在某些情況下,選擇退出市場;對產品的盈利和增長前景進行預測;某些情況下,可以尋找當地的合作方來進行推廣。

4

數字化未來

中國政府已經發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南,支持和規範醫療中的數字化和數據分析。這些舉措說明,中國政府明確了對數字化、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於醫療領域的支持,允許常見病在線開具處方,在線進行隨訪及疾病諮詢,以及在線購買藥物和交付。數字化解決方式將成為生物製藥公司差異化的一個因素。

可以看到,一些eHealth解決方案已經被患者和醫生大量採用。在中國,有大約40%的醫生使用過在線諮詢。

數字化醫療公司正以穩健的估值持續吸引著投資方。各類公司已經通過不同角度進入數字醫療領域,並提供各種服務。國內領先的科技巨頭,如平安、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等,都積極進入這一領域,並開始開拓海外市場。

人工智能應用也是快速發展的領域,湧現出大量的初創企業。一些跨國藥企正在積極地與數字化和大數據公司建立起合作伙伴公司,以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同時,一些國內藥企也開始和數字醫療公司建立起合作伙伴關係。不過與跨國公司相比,活躍度仍然較低,且合作方式分散。如上海醫藥與京東、丁香園和平安,中新藥業與平安,以及廣州醫藥與科大訊飛的合作。

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提供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各家數字化公司之間也進行了整合。2016年阿里健康收購了天貓藥房。騰訊也在2018年合併了旗下的企鵝醫生和杏仁醫生。今年,平安也將平安好醫生和平安萬家兩個平臺加以整合。

對於未來數字化和大數據分析的前景我們認為,領先的數字化醫療公司將走出中國,將創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帶到海外;網絡醫院和在線處方將成為新的診療模式;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使得臨床決策支持成為可能,尤其是在小城市和低等級的醫院;全國範圍會出現10多個智能城市,在醫療系統中建立數據連接和數字化功能;所有生物製藥公司中,首席數字/分析官將成為必須的崗位。

(本文編譯自麥肯錫報告《Building Bridges to Innovation》)

“2019中國醫藥行業新年展望會”已經結束,欲觀看現場視頻,請掃二維碼下載微解藥,已於1月21日上線現場實錄。

「年度报告」中国创新药变局如何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