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總要寫「本故事純屬虛構」?

最好讓觀眾全程投入,難分真假;但為何幾乎所有影視作品都會加上「故事人物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The story, all names, characters, and incidents portrayed in this production are fictitious.)的掃興字眼,把人硬生生從電影世界拖回現實?

為什麼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總要寫「本故事純屬虛構」?

這要從1906年,尼古拉二世時的著名魔僧Grigori Rasputin被迎入皇宮說起。Rasputin生為農家,生性放蕩無賴,以巫醫為業,曾因正確預言旱災,及治好尼古拉二世叔父的狗,而聲名大噪,及後更被引薦給沙皇,治療他患有血友病的兒子。沙皇及皇后對Rasputin寵信有加,委以大權,足以左右用人決定;更有貴族婦女將他奉為「聖人」,他亦自稱身系國運,預言自己一旦死去,整個羅曼諾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也命不久矣。Rasputin放浪形骸,淫逸好色,受不少人痛恨,希望除之以後快。1916年,親王Felix Yusupov借邀約Rasputin,與多位志士以摻有氰化鉀的蛋糕和葡萄酒將其毒殺,據講身中劇毒的Rasputin良久未死去,要Yusupov補槍。事件被沙皇夫婦知悉後雖然大怒,仍輕判Yusupov及其妻子Irina,流放巴黎。

為什麼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總要寫「本故事純屬虛構」?

16年後,電影公司MGM將事件拍成電影《Rasputin and the Empress》,由著名的美國演員家族Barrymore三兄妹擔綱出演,當時Yusupov夫婦都仍在生,電影中手刃Rasputin的人被安排為虛構角色「 Paul Chegodieff」。戲中絕大部分似乎都沒有爭議Rasputin是裝神騙鬼的神棍,Paul Chegodieff(親王Yusupov的「替身」)則是剷除國賊的英雄。唯一不妥的,是Chegodieff的妻子Natasha在戲中受Rasputin汙辱(而且Natasha因為被Rasputin催眠,全程看似你情我願),然而在現實中二人根本素未謀面。

電影出街前MGM已有資料蒐集人員反映與事實不符,並警告公司Yusupov可隨時提告;不過公司似乎非常滿意拍攝硬加的強暴場景,二話不說解僱了該名實事求是的員工。

為什麼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總要寫「本故事純屬虛構」?

Yusupov夫婦當時居於巴黎,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儘管電影中殺死Rasputin的人由虛構角色代替,Yusupov仍表示擔憂電影會引導觀眾認為他是殺人兇手,事實上當年紐約時報就有類似報道:「Chegodieff其實暗指Yusupov。」不過當時已有他親撰名為《Lost Splendor: The Amazing Memoir Of The Man Who Killed Rasputin》的自傳在前,既然他曾出書吹噓刺殺皇室公敵的光輝事蹟,對於電影避實就虛的敘事也應無話可說。

相比之下,電影中Chegodieff的妻子Natasha自願被Rasputin染指的虛構劇情就顯得罪無可恕。Yusupov指控電影誹謗,有損妻子名譽。MGM本來大可辯解電影中從未出現直接代表Yusupov夫婦的人物角色,不過電影前言卻出賣了它:「This concerns the destruction of an empire...A few of the characters are still alive—the rest met death by violence.」僅從這一句,觀眾已可憑邏輯推斷,Yusupovs作為少數仍在世的相關人物,就是戲中的虛構人物Chegodieff。於是,Yusupov妻子贏得官司,並得到12.5萬美金(時值2.5萬英鎊)賠償。電影公司亦需要永久刪除違法畫面。

為什麼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總要寫「本故事純屬虛構」?

這次官司讓所有電影公司學會了戴頭盔,此後的電影大多加上「人物及故事純屬虛構」等字眼避責。後來這種免責聲明的作用更延伸至有侵權風險及涉鼓吹菸酒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