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只要通电,父母就能收获一个“乖孩子”

01

前不久,一段来自于网瘾矫正中心的视频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最终,视频指向为某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杨永信又一次成为热搜。视频中,孩子叫声凄惨,撩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孩子因为有网瘾,却要经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到底是对,还是错?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一部电影。库布里克拍摄过一部惊世骇俗、极富争议性的电影《发条橙》。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和杨永信的网瘾矫治同样可怕。

听说,只要通电,父母就能收获一个“乖孩子”


剧中少年犯亚历克斯以杀人罪被判入狱14年,为了早日逃离监狱折磨,报名参加了名为“发条橙”的实验。

这种实验又称“厌恶疗法”,让试验者观看大量色情、暴力影片,以达到对这些内容的条件反射,从而远离色情与暴力。

亚历克斯被这样治愈之后,深觉生活无聊,企图跳楼自杀未果,昏迷一周后,一度变成社会喜闻乐见的“正常人”。

抛开电影主题和情节,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黑色幽默的视角:

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给孩子“纠偏”,让他们变得乖顺听话,但实际上,却是通过强制的办法,来进行所谓的改造。


听说,只要通电,父母就能收获一个“乖孩子”



因为当孩子们出现了问题,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叛逆、暴躁、很差的成绩、恶劣的习惯、缺乏自信、性格懦弱……

我们总是急不可耐地想着“怎么办”,讨厌孩子现在的样子,却从不去思考一个问题:孩子们究竟是因为什么,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02

这样的事情,身边真的太多了。

朋友阿辉本来是个非常热情的人,也很乐观,每次看到他都是喜气洋洋的,可自从儿子上初中之后,却经常愁眉苦脸的。

上个周末,阿辉又因为儿子玩手机的事,和儿子在车上大吵一架,儿子脱口而出的脏话让他非常愤怒,爷俩互骂半个多小时,最后以阿辉的失败而告终。


听说,只要通电,父母就能收获一个“乖孩子”



一个大男人,边开车边失声痛哭,而后座上的孩子却很冷漠,无动于衷。

阿辉说,那一刻真是心如死灰。

他和我们诉苦,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怎么一下就不见了,是不是儿子大了真的就管不了了?

当和儿子吵架失败的那一刻,他对孩子和自己都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他第一次觉得,人生有些事自己真的会无能为力。

但其实他也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因为平时工作忙、应酬多,所以阿辉一回到家就特别想放松,平时在孩子面前,除了刷手机就是打手游,孩子看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场景了。

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James Baldwin)曾经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家长的行为,每天都是对孩子的示范。

想想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要求孩子好好写作业,自己却沉浸在游戏当中;要求孩子文明有礼貌,自己和朋友讲起话来骂骂咧咧;要求友善对待彼此,自己却窃窃私语别人的长短。

孩子们之所以出问题,大部分原因还是出在家长自己身上。而最可笑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当孩子有了问题,又想做甩手掌柜,怨天尤人。


听说,只要通电,父母就能收获一个“乖孩子”



阿辉求助于一位医生朋友帮忙给孩子治疗,那位医生却对他说了一句扎心的话,有些孩子之所以冷漠,是因为他们的心没被家长捂热过。

一个作家也曾说:不要总是逼着孩子学弹琴,要多抱抱孩子,因为一个没有感受过温暖的孩子,弹不出有感情的曲子。

孩子的教育无法假手于人,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只有家长自己。

03

教育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头等大事,-曾经的父母,可以陪孩子读书,可以教他们写字,而现在,我们只习惯假手于人,求助于外力。

孩子成绩跟不上,花钱报班辅导;孩子习惯不好,花钱矫正。花钱,貌似成了教育孩子的第一选择。

我有一位老兄堪称“楷模”,他的孩子才上五年级,就已经全年无休,除了春节休息过几天,其他所有时间都在上辅导班。甚至在六一儿童节那天,孩子也在上辅导班,一年费用十几万。

当然,这样做的效果确实也不错,孩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才艺拿得出手。


听说,只要通电,父母就能收获一个“乖孩子”



有次聚会时,面对我们羡慕的眼光,老兄一脸苦笑,说孩子不但不愿意学,还声称要离家出走。他说,“我们哪里是教育孩子,这完全是每年砸十几万制造与孩子的紧张关系。”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焦虑。社会上的各类机构巧妙的将这些焦虑进行了转移,仿佛只要交上钱,把孩子送过去,就能让孩子马上变成家长理想中的样子。

实际上,这些机构满足的不是孩子的学习需要,而是家长的需求。当孩子也变成了辅导机构中的“顾客”,父母也就变成了孩子的“雇主”。

但比成绩更重要的,其实是孩子们的成长,是对自我的完善,是尊重,是陪伴。


听说,只要通电,父母就能收获一个“乖孩子”



可是,我们付出了大部分收入,让别人替代自己教育的孩子,这种 “教育”是不是缺少了最根本的东西?

04

知乎上有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最喜欢这样一个回答:“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我们理解了如何去思考,让我们如何去看待、改变自我和世界。”

人的一生,受家庭的影响最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他们一生有最重要的影响。家长给了他们什么样教育,就会造就孩子什么样的人生。

这两天,一个5岁上海男孩的简历刷爆朋友圈,网友狂呼 “我985毕业,简历还比不上一个5岁小孩。”

男孩的父母,都是高管精英,但对孩子的培养却半点也没落下,从性格,到知识,到运动、才艺,几乎全面秒杀普通家庭孩子。


听说,只要通电,父母就能收获一个“乖孩子”



我不是羡慕这个孩子的优秀,而是深深佩服家长付出的每一份努力。

从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细节,每一点细微的时光,父母都没有缺席。

“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样”,当今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富人们都在穷养孩子的时候,普通家庭却付出高昂的成本培训孩子,只是为了提高成绩。

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我,成绩只是在纸面上,而成长却贯穿在时间里。

我们不能空想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变得更好一些,花时间陪他们成长。

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陪伴他们成长,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习惯,引导他们过更好的人生,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者简介:北崖,砍柴学院老A,自由撰稿人,手机摄影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