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鄆城文獻考略》出版

千年古縣鄆城,歷史悠久,文化豐厚。一代代鄆城人,生於斯,長於斯,為國家建功立業,為家鄉增光添彩。有多少鄉人載入史冊,有多少往事耐人回味!前人的身影,鐫刻在碑碣史書裡;如歌的歲月,凝結於古壇舊瓦中。那些產生於鄆城地界,充滿著鄆城氣息,蘊含著鄆城風情,體現著鄆城歷史的文獻資料,便是鄆城最可寶貴的文化財富。

鄆城縣政協一直致力於本地文史資料的徵集、挖掘、研究和編輯出版工作,並熱情支持社會人士對鄆城歷史文化資料的研究和整理,編纂出版了一系列的《鄆城文史資料》。恰逢其時,盧明同志有志將鄆城歷史上形成的各種碑文、文稿、史志資料等內容編著成書,這正與縣政協的工作思路相吻合。

盧明同志系鄆城縣政法委幹部,縣作協主席,知名文化學者。他對家鄉鄆城有著深厚的情感,對鄆城歷史文化研究情有獨鍾,在鄆城文化界有著較高的聲望。由他編著這部反映鄆城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文獻考略,我們感覺適逢其人。因此,縣政協大力支持盧明同志的工作,並決定由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劉瑞川同志與其對接,共同審閱資料、編排內容、設計版式。經過他們的辛勤勞動,一部集考古、收藏、研究等價值於一體的《鄆城文獻考略》付梓出版了。

這部書,體量大、圖文並茂,資料相當豐富。就體裁講,既有石碑原文,又有史志資料;既有官方文書,也有個人著述;既有文字記錄,也有名單列表;既有記敘文章,也有詩詞歌賦。就內容講,既有古建修造記事,也有河流橋樑變遷信息;既有古賢人物事蹟,也有歷史事件記載;既有園林丘墓古影,也有地方景物描述。就書稿的表達樣式看,既有對歷史遺物的原文校識,又有文詞內容的註釋翻譯,體現了編著者對歷史資料的深入研究考證,有利於讀者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書中所收,儘管只是作者掌握的一些內容,但已經涉及到鄆城歷史的許多方面,體現了鄆城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我們存留了寶貴的文化資料,對於專家學者、鄆城地域文化愛好者查考歷史資料,具有重要價值。可以說,一書在手,便可知鄆城歷史的大略。清光緒年間,徐繼孺編纂《曹南文獻錄》,成為人們查考魯西南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我們即將出版的《鄆城文獻考略》,雖然涉及地域僅限於鄆城,但對鄆城,乃至對魯西南的歷史文化,都是一種貢獻。

編著這部書,需要很大的精力。這其中,凝結著盧明同志及縣政協文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我們在讚賞他們的同時,希望更多的同志喜歡鄆城的歷史文化,為鄆城歷史文化的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做出應有的貢獻。

縣政協能組織力量促成這部《鄆城文獻考略》的編成出版,我感到由衷地高興。

是為序。

王秀忠

2018年8月


後 記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種歷史文化,是由各個地域的歷史文化共同組成的。鄆城的歷史文化便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歷史需要記憶,文化需要傳承。生活在特定時空的人們,需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個地域,需要知道自己的歷史特質和文化特性,知道哪些是自己獨有的、區別於其他任何地方的東西。瞭解這些東西,需要到歷史文獻中去挖掘、考證、研究。

鄆城地處黃河流域、魯西南平原,本屬孔孟之鄉,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鄆城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文化遺存。這些遺存,見證了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把這些文化遺存保護好、整理好、研究好、開發利用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個時期以來,由於自然的、歷史的種種原因,不少歷史文化遺物消失了。尤其是經過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場運動以後,歷史文化遺物能保存下來的已經不多。所以,現在去發現、研究、保護並彙編這類文獻資料,其難度是相當大的。

這裡有“五個辦不了”和“五個我能夠”:

一、文化水平低的辦不了。接觸古文獻,要有紮實的文化功底。不但要精通白話文,而且要熟悉文言文,能夠將文言文識讀為白話文,會斷句,能明義。有些碑文和圖文兼用行草書,還常常需要識草識篆的能力。因此,文化低的人,辦不了。我呢,雖然語言學、文字學水平有限,但畢竟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又有多年從事寫作和學習古文的經驗,便能夠在歷史文獻的蒐集整理方面做些工作。我從事水滸文化研究十幾年,取得了一定成就,還在菏澤電視臺百姓講壇主講“水滸文化”,出版過《正話水滸》、《水滸印象》等著作,主編過《鄆城文學作品選》、《鄆城文韻》,是《水滸別傳》的執行主編,發表過《菏澤賦》、《鄆城賦》、《宋江武校賦》等文學作品,積累了一定的文化功底和編書經驗。

二、缺乏責任感、事業心的辦不了。天下之大,不乏才高之人。但有的忙於經商發財,有的忙於其他事務,有的人浮於事,根本不愛好文化,無心在弘揚文化的道路上默默前行。應當說,我是有責任心和事業心的。我想通過自己的蒐集整理,為後人查考鄆城歷史文化提供便利條件。我感覺,人的價值就在於做事,為國家民族,為家鄉父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便不枉來這個世界一遭。在自己能做的領域裡建點功業,也是報答家鄉鄆城對自己的養育、栽培之恩。正因如此,這部書受到了縣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聽說我要編著這本書,曾擔任過縣政協主席的張友彬先生,一直給予熱情鼓勵,併力薦於縣政協。縣政協王秀忠主席深知這些資料的歷史價值之高,經研究,確定將此書納入縣政協2018年文史資料出版計劃。縣政協分管領導呂端方,積極支持本書編著,並提出很好的指導意見。全國政協委員、宋江武校校長樊慶斌和他的搭檔劉國慶,為我的古文獻考證提供了不少便利。縣檔案局對我高看一步,邀我協助整理、鑑定、歸納一部分檔案資料,使我得以瞭解那些資料的珍貴,並進而收入到本書中。我和縣誌辦、縣文管所有良好的配合關係,這對本書的編纂,都是便利條件。

三、缺少文化影響力和社會聲望的辦不了。文獻涉及的那些石碑、聖旨、史志、古籍資料,不是誰那裡都有。有一些還屬於文物,一般情況下難以見到。即便是存於村坊鄉野的石碑,沒有熟悉的人提供線索,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更無從考查。有一定文化影響力的人,就方便多了。比如,一些歷史遺物,你一時不便親覽,如有朋友手機一拍,網上轉發,便可藉以整理。還有一些古代敕文、墓誌銘之類的資料,知情人信得過你,知道你有能力加以整理,便會主動推薦給你,從而拓寬你搜集研究的視野。比如,早就知道清代山東巡撫丁葆楨寫的《侯家林大王廟碑記》重要,碑文還收入了清光緒十九年《鄆城縣誌》,但,一直不知此碑還有沒有,立在哪裡。幾經打聽,最後還是縣文管所的郭懷川告訴線索,我才得以親見此碑。再比如,元丞相史惟良的墓碑,我常去躍進河南岸墓碑所在地觀看,但看不清碑上的文字,是文化青年劉祥傑給我提供墓碑現存部分的拓片,才使我能夠開始記錄和標點碑文。拓片及碑文作者的《黃溍文集》所載仍缺少許多文字,是鄆州街道文化站長張修濤帶著史惟良後裔史作亮、史衛國送來《史氏族譜》,我才能依族譜將史惟良神道碑的碑文補全。在文獻資料蒐集整理過程中,還得到一些地域文化、家族文化知情者和研究者的幫助。比如縣審計局侯振宇提供了侯正鵠的一些資料,南城社區樊迎振提供了一些樊敬、樊繼祖的資料,潘渡鎮李樓村李遵橋提供了一些李堯民的資料,水滸社區陳進響提供了一些陳守謙的資料,魏忠友提供了一些魏希徽、佀鐘的資料,機關幹部王傳乾、代永剛提供了王坦墓誌的資料,陳坡鄉石堂村石景賢專程送來《徂萊石氏宗譜》和《重修玄武廟碑》的圖片。菏澤學院鄆城校區的程英良先生從事縣誌整理和鄆城歷史文化研究多年,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我在與他的交流中,堅定了一些觀點。此類事情很多,難以一一列舉。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這部書還會遇到更大的困難。這也使我領悟到,什麼事一經專門機關和群眾路線相結合,便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雖非專業人士,乾的卻是類似專業的活計。民間有不少歷史文化和譜牒文化的愛好者,他們有相當的水平,對本地、本村、本族的歷史比我們掌握得還細。有了這些可敬、可愛的人士配合,我們做起事來便如虎添翼。很榮幸,我通過開展這些工作,結識了一批這方面的民間朋友,我在這裡向他們致意!

四、身體狀況不好的辦不了。編著一本文獻資料,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雖屬腦力勞動,也需要健康的身體支撐。有些老同志空存建樹之思而難成文化之功,就是因為年邁的身體難以支持這麼大的勞動量。我年過五旬,雖不是人生最強壯的時期,但仍具為社會做些事情的條件。我便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去搜集、整理、考證、著述我能發現的歷史資料。去李河口村考查清代武進士馮殿揚功德碑時,麥子接近成熟,我便撥開密密的麥顆,來到碑前,藉著夕陽的餘暉,一氣將碑文內容辨識下來。去郭屯鎮七陵碑村考查一塊古碑時,碑上搭著偏癱病人尿溼的被子,我不避髒騷,將被子移走,把碑的內容拍下來。回來後發現身上發庠,方知那是跳蚤咬的原因。在劉官屯村北現場辨識記錄陳擢卿功德碑時,天氣正熱,我冒著酷暑抄了半晌。去城北某村抄寫碑文時,天氣陰沉,大雨將至,為了在我能利用的時間裡把這事做好,我依然頂風前行。在室內整理資料也不容易,常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十幾個小時,累得腰痠肩疼,肢體發麻。但是,為了把歷史文化整理好,也必須堅持。以上種種,都說明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是很難承擔這項任務的。

五、缺少時間和精力的辦不了。人生在世,有許多事要做,想集中精力做成一件大事很難。蒐集整理歷史資料,又強調拿到第一手資料,沒有時間和精力是不行的。現在生活中,有的人辛勞於單位的工作,抽不出時間。有的人忙於照顧家裡的老人或孩子,拿不出精力。我還好,幸生於盛世,蒙領導關懷,衣食無憂。母雖年邁,喜身體康健。兒子長成,我不用操心。相關方面理解,時間能自由支配。如此,我便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從事文化考證。編著文獻考略,較之撰寫一般著作的難度在於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辯識實物。碑碣散見各處,親臨辯識,需要時間、車輛和好的天氣。不少石碑,因風雨剝蝕難以辨識,識別起來很費勁。這裡頭,還有一個由繁體字到簡化字,由無標點到加標點的過程。二是註釋翻譯。要想做好,就必須狠下功夫,能讀原文,並結合相關資料,弄明相關的詞語和古文化知識,考證的過程比較慢。三是整理編排。文獻資料內容多,類別雜,系統起來比較費勁,稍有不慎便會出錯。所以,在編著這些資料時,我是誠惶誠恐,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了編好這部《鄆城文獻考略》,我真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犧牲了許多休息時間,一根弦繃得緊緊的,家人們都擔心這種非常狀態會影響健康。為了出好這部書,我顧不了這些。聽說哪裡有碑,我拉起車子就走。與知情人討論問題,不知不覺就誤了其他事情。我一直想,只要這部書能編出來,能為鄆城保留下一本資料,能讓想查考相關資料的人能隨時查找到資料,再苦再累,我也值了。雖然我現在必須到現場整理,但是讀這本書的人,便可以在書齋中方便地查閱了。說到此,便想到了那句名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來也是,這句話,豈只適用於青年惜陰,應當適用於許多方面,比如我們做事:能夠做的時候抓緊做,不要等到不能做的時候空留遺憾。這件於鄆城文化有利的事,在領導的關懷支持下能出版面世,我便滿足了。

文獻蒐集、整理、著錄工作是艱難的,這只是一個方面。所幸我們生活在科學倡明、信息發達的時代,這也使我們獲得了一些前輩們所不能具備的優越條件。一是查考資料便利。鄆城本地歷史資料的查考,往往需要參考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資料,這些資料,以前只能在通都大市邑的圖書館檔案館查閱,生活於縣城裡的人便難上加難了。現在不同了,好多內容上網一查,便可信手拈來。儘管網上內容龐雜,需要使用者深入分析鑑定,但有還是比沒有好得多。二是調查訪問便利。以前走訪外地相關知情人,要長途跋涉奔赴外地,現在只用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幾條微信便可做到,方便得很。比如為了理清馮殿揚相關親屬的關係,我通過微信向馮進士的後人--山東農業幹部學院的馮惟榘教授請教,他僅用數分鐘,便把馮氏族譜上的相關資料發了過來。整理清代皇帝封贈嶽中立父母的敕文時,只知道這件敕文現收藏於鄆城縣文管所,而對嶽中立其人其事一無所知。一個暱稱為“精忠世家”的嶽姓朋友,卻很快介紹了嶽中立的相關線索:原來,嶽中立本是嘉祥縣孟姑集鎮嶽樓村人。三是出門交通便利。以前出門,路遠的地方,不要說行走,就是騎自行車也很費勁。現在好了,不只可以自駕驕車,也可以騎著電動車前往,十分方便,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人員溝通便利。社會進步了,思想開放了,多數人知情達理,不再保守封閉,樂於為我們提供幫助。在宋金河東大王廟為丁葆楨《侯家林大王廟記》石碑拍照時,當地社區的楊主任正在別處忙著做事,我本與他素不相識,但他接到電話後,便很快趕來為我開門。在祝河口村清理重修文勝橋石碑文字時,一位大嫂熱情地去家裡端來清水供我使用。

在蒐集、整理這些歷史文獻的過程中,我付出了許多,也得到了很多。研究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為了完成這項工作任務,便去查考相關資料,使自己增長了文化知識、歷史知識和地域知識。在一塊塊石碑前,讀著碑上高雅的文字,回思那些古人古事,不免情動於衷。歲月變遷了,但人間至理不變。古人們那些興嘆,常常也是我們的興嘆。那些載入豐碑的古賢事蹟,依然可以透過歲月,啟發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感動著我們。立碑之意在於垂後世示來人,作為後世來人的我們,只有深研細讀這些碑文,才能與古人隔代溝通。杜甫懷想宋玉,發“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之浩嘆。站在鄆城前人的碑前,我們也有這樣的感覺。

在蒐集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古碑、古物遭到損毀、丟失,甚至被不法之徒盜走,很不是滋味。我這次決意整理這些資料,也是為了給現存歷史遺物搞一個備份,即便是某個時間某件古物丟失,也可以在這裡找到原文。當然,我們還是盼望有關部門和相關地方,把保護歷史遺物的工作做好。

本人雖有建樹之心,但才疏學淺,對歷史文獻的辨識、考證,難免有不準確的地方,敬請方家指正。我縣的歷史文獻很多,本書收入的只是我知道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寶貴的歷史文獻,有待專門機關和文史愛好者整理研究。相信後來人會比我做得更多更好。

本書受到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劉瑞川同志的幫助指導,他親自審閱稿件,提出修改意見,精心設計版式,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精力。他文化水平高,編書經驗豐富,做事周密細緻,所以,經他審過的書稿,我才放心。在此,對劉主任深表謝意!

對於我從事水滸研究及挖掘整理鄆城歷史文獻的工作,前後兩任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芙蓉、魏宏峰,縣文體局局長周國棟,縣旅發委主任黃波等同志,都給予過肯定和鼓勵,我在這裡一併表示感謝!

本書撰稿人:盧明

2018年8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