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進化論”新方法 成長股估值體系重塑

A股“進化論”新方法 成長股估值體系重塑

根據指數調整的歷史經驗來看,被動型資金為了儘可能的減少對於指數的追蹤誤差,通常會選在生效日附近(8月31日、9月3日)進行調倉操作;但相比之下,主動型資金則並不存在這一約束,可以擇機選擇配置時點。一定程度上,過去一段時間滬深港通渠道北上資金持續強勁流入可能也與A股納入MSCI時點臨近有關。因此,在指數調整結果宣佈到正式實施這段時間內,新納入和移出標的、以及流入流出資金所需交易時間(相比日均成交)較長標的可能受到較大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國金證券(600109,股吧):強美元 新興市場面臨的資金壓力

基本結論

一、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及利率

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暫不具備全面轉寬鬆的條件。7月中下旬以來,銀行體系流動性較為充裕,央行已連續18日暫停公開市場操作,本期無回籠也無投放。近期資金面較前期有一定收斂壓力,主要由於政府債券發行繳款、企業繳稅、MLF到期等因素。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考慮到美國仍處於加息週期,中美間息差收窄的壓力漸顯,匯率貶值壓力較大,由此國內貨幣暫不具備全面轉向的條件。

近期市場資金價格有所上行。本期(0808-0814,下同)隔夜SHIBOR較上期末上行71.50個BP,1周SHIBOR上行20.30個BP;R007、DR007分別上行25.31、33.84個BP;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上行6.43個BP,當前為3.5519%。

二、匯率

美元強勢背景下,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截至8月14日報6.8695。本期(0808-0814)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264個基點,人民幣貶值0.38%,8月14日報6.8695;本期美元指數升值0.97%,歐元兌美元貶值1.25%。

三、股市流動性跟蹤

資金供給方面:

①股基發行規模上升。本期新發基金26支;其中股票型8支,總規模47.22億。

②本期中小板ETF淨贖回,滬深300ETF、創業板ETF、創業板50ETF淨申購。本期中小板ETF發生淨贖回0.01億份,滬深300ETF、創業板ETF、創業板50ETF分別淨申購0.62、1.92、1.21億份。

③本期滬深股通淨流入。本期滬股通淨流入39.89億;深股通淨流入17.71億;由此,滬深港通合計淨流入57.60億。

④EPFR顯示資金流入中國。最新一期資金淨流入中國權益市場2.51億美元;香港市場淨流出1.12億美元。

⑤二級市場淨增持5.61億。淨增持幅度前五的個股:海格通信(002465,股吧)、東北製藥(000597,股吧)、九州通(600998,股吧)、中國重工(601989,股吧)、嘉凱城(000918,股吧);淨減持幅度前五的個股:華菱鋼鐵(000932,股吧)、潤達醫療(603108,股吧)、金鴻控股、眾應互聯、海通證券(600837,股吧)。

資金需求方面:

①融資餘額環比繼續回落。其中,融資淨買入規模較大個股為:海康威視(002415,股吧)、科大訊飛(002230,股吧)、中國鐵建、海螺水泥(600585,股吧)、農業銀行(601288,股吧)等,融券淨賣出規模較大個股為:恆瑞醫藥(600276,股吧)、萬華化學(600309,股吧)、用友網絡(600588,股吧)、六國化工(600470,股吧)、萬科A等。

②本期新股發行規模上升。本期上市新股1家,總募資11.33億。

風險提示:政策監管(金融去槓桿等政策力度超預期的風險)、貨幣政策超預期變化、市場劇烈波動、海外黑天鵝事件等。

廣發證券(000776,股吧):A股“進化論”新方法 成長股估值體系重塑

本篇為A股“進化論”系列報告。旨在:從產業鏈角度重新定義成長,界定估值體系中折溢價因子,並結合生命週期和海外經驗對成長股多元估值方法進行系統性研討。

1、產業鏈角度重新定義成長,把握“消費升級+科技革命”的新成長時代

以成長性來源是否來自新的供需關係、是否來自產業層面的廣義內生作為“成長產業鏈”判斷標準。借鑑納斯達克四套上市標準作為成長股再定義參考,建議把握中國經濟轉型中的“消費升級+科技革命”,尋找未來5-10年新的成長爆發點。

2、成長股的溢價因子與折價因子

界定核心成長性來源和折溢價因子是成長股估值的第一步:1)供給創造需求類關注技術和品質升級;2)需求創造供給類關注市場和渠道拓展。溢價因子包括產品稀缺性、市場容量、優勢持續性、宏觀環境等,而確定性是成長股最大的折價因子,受到政策環境、財務、商業模式等多重作用。不同市場Beta環境下,確定性溢價變化也會導致成長股估值中樞發生轉換。

3、結合生命週期看成長股上漲的三階段

沿生命週期才能找準成長股估值時間和空間定位:階段0為主題概念期,易產生泡沫,但對於市場空間確定性較強的產品(如創新藥),資本利得最為豐厚;階段1為導入期,盈利尚不穩定,但市場需求逐步打開,商業模式明朗化,如新能源車、雲計算等產業銷售收入的估值參考意義更強;階段2為成長期,盈利快速上行,是最為經典的相對估值階段;階段3為成長期逐步向成熟期邁進,該階段盈利上行但估值下行,行業競爭基本進入穩態,成長股也逐步向價值股轉換。

4、多種估值指標所適用的情境

1)PE在導入期容易失效;PB在輕資產公司的適用性較弱;2)P/S在導入期有較好借鑑意義,可根據不同公司形態選擇衍生指標,資本結構特殊的公司可用EV/SALES替代;3)因併購產生鉅額無形資本攤銷的公司,現金流成為重要的估值指標;4)個股與可比公司的相對P/E較其歷史P/E參考性更強;5)成熟市場的成長/價值相對估值可作為重要參考標準。

以上所有內容只作為參考不作為買賣依據

【免責聲明:所有內容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操作風險自負,投資有風險,操作須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