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多少名人斷魂在它門前 這家北京老字號藥店留下離奇傳說

幾百年來多少名人斷魂在它門前 這家北京老字號藥店留下離奇傳說

文章開始之前,先測試一下各位的北京話水平,北京有這麼一句歇後語“到鶴年堂討刀傷藥”,您知道後半句是什麼嗎?這麼一句俗語,背後可是北京特有的一個文化現象,千萬別以為鶴年堂只是一家普通的藥店。歇後語的答案我們最後再公佈,先來講講鶴年堂的故事。

鶴年堂不是一家普通的藥店

幾百年來多少名人斷魂在它門前 這家北京老字號藥店留下離奇傳說

北京深冬的一天,我跟著中國近現代史專家楊早老師在宣南一帶尋訪120年前的戊戌變法之路,走過公車上書的楊椒山祠,走過譚嗣同出生的瀏陽會館,走過康梁進行維新活動的南海會館,最後一站就來到了菜市口路口西南角的鶴年堂藥店。可是戊戌變法和一家藥店有什麼關係?

楊早老師說,這中間關係大了,因為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就死在這家藥店門口,當然死在他家門前的不只這幾位,有清一代,不知有多少名人斷魂於此。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的所在地是一個北京很出名的地方——菜市口。

北京還有句俗話:“先有鶴年堂,後有菜市口”。據考證,鶴年堂始創於1405年—1408年。鶴年堂店名取自《淮南子》中“鶴壽千年,以極其遊”句。鶴年堂比同仁堂要早二百多年,可以說,鶴年堂是真正的“老北京”,比故宮、天壇的年齡都老。

幾百年來多少名人斷魂在它門前 這家北京老字號藥店留下離奇傳說

丁鶴年


它的創始人是養生大家丁鶴年,其祖父以“善藥食(藥膳)、長樂飲(保健藥湯)”而聞名於大都。丁鶴年承家風,深得回漢醫藥之精髓,養生之真諦,創建養生鶴年堂,90歲高齡才駕鶴西遊。鶴年堂養生法傳承600年而不衰,成為養生老字號,中華第一家。在民間素有“丸散膏丹同仁堂,湯劑飲片鶴年堂”的美譽,

鶴年堂還有個出名的地方,就是現存的匾額都是來歷不凡:相傳懸掛於正堂的“鶴年堂”匾額,據說是權傾明朝的首輔(宰相)後來成為奸臣的嚴嵩親筆手書;在此匾兩側懸掛的“調元氣”“養太和”這兩句鶴年堂養生理念精髓的牌匾,是出自抗倭英雄戚繼光親筆手書。

官府“出紅差”鶴年堂有任務

鶴年堂之所以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藥店,皆因為它所處的位置正好是菜市口,這是宣南文化的中心地帶。明清兩朝曾在北京活動的文人、政治名流,與菜市口不沾邊的恐怕沒幾個。嚴嵩、楊椒山宅邸都在附近;僅原菜市口衚衕,就曾住過曾國藩、左宗棠、劉光第、蔡元培等;秋瑾曾在衚衕內的女學堂任教習,李大釗曾在衚衕內創辦過《晨鐘報》。譚嗣同故居、魯迅故居、康有為故居都在附近,都與鶴年堂近在咫尺。

大家都知道,到了清順治皇帝“定鼎燕京”,君臨天下以後的數百年間,菜市口又成為其“刑人於市,與眾棄之”的法場了,當時的菜市口兩旁鋪面已不少,每逢“出紅差(行刑)”,街市兩旁都熱鬧非凡。在這個過程中,鶴年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

幾百年來多少名人斷魂在它門前 這家北京老字號藥店留下離奇傳說

據史料記載,“出紅差”前先張貼布告,臨到“出紅差”時臨街的鋪店都要在門口放一張條案,上面擺著三碗白酒,有的還放著酒壺,壺嘴朝外,示意送行。大講究的鋪店還要擺上幾碗蒸菜。犯人可以不停不看,可以不吃不喝,但送人上黃泉路上不能沒有酒沒有菜。在誰家門口喝了酒吃了菜,誰家就積德有報。鋪店前要掛紅綢子貼紅對子,像辦喜事一樣。那年月,菜市口名氣旺,“出紅差”比老北京吉祥戲院唱戲還紅火。

而鶴年堂每逢行刑頭一天會接到官府通知,說明天要“出紅差”,讓準備酒食。酒飯有兩種,一種是給監斬官和劊子手,一種是給犯人送上路的斷頭飯。第二天,監斬官從刑部大獄把犯人提出來,囚車遊街,游到菜市口,監斬官通常會到鶴年堂去休息一下,等到午時三刻陽氣最盛的開斬,以衝血氣。這樣,鶴年堂就變成了一個候場、準備室一樣的地方,殺完人之後,鶴年堂還會為沒有家屬的犯人出資收殮,具有慈善的性質。

據說,鶴年堂曾自制“鶴頂血”,實際上是一種麻醉藥,服下此藥,周身麻木,疼痛不覺。行刑前,犯人家屬給獄卒使錢,獄卒將“鶴頂血”交犯人服下。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行刑前,當時的掌櫃對“六君子”十分敬重,從壇中取出“鶴頂血”分發“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陽下肅然而立,並無一人接受。“六君子”儘管政見不盡相同,但在死亡面前都表現出了鎮定和凜然。

幾百年來多少名人斷魂在它門前 這家北京老字號藥店留下離奇傳說

戊戌六君子


當年“戊戌六君子”從容赴死,譚嗣同行刑排在第五個,據記載,當時劊子手的刀已經鈍得捲了邊,難以將頭一刀砍下,結果砍了數刀,令譚嗣同受了很大的罪。後來,譚嗣同停靈在不遠處的北京法源寺,僧人收拾遺體時發現肩胛處留下多處傷痕。

多少名人斷魂於此

有清一代,在鶴年堂門口斷頭的不僅僅是“戊戌六君子”,還有很多名人。例如上層鬥爭的敗者,最有名的就是咸豐帝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名臣肅順,還有禮部尚書啟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等。戊戌變法的血雨腥風之後,庚子年間這裡被殺的有“庚子被禍五大臣”,又稱庚子五忠,是指庚子事變時,因主張不要聽信義和團拳民主張,被朝廷斬殺的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他們在《辛丑條約》中平反,追復原官。

義和團“拳匪”在這裡的遭遇就更加慘烈,1900年7月,半個月中,就以白蓮教謀反的罪名,在菜市口冤殺百姓一百餘人;7月15日這一天砍了78人。《庚子記事》記載:“市口兩旁鋪戶門外,無首之屍堆滿……大半皆鄉間愚民,臨刑時呼兒喚女,覓子尋妻,嚎痛之聲,慘不忍言。”

幾百年來多少名人斷魂在它門前 這家北京老字號藥店留下離奇傳說

因此可以說,鶴年堂在整個菜市口的行刑文化裡面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據說鶴年堂還曾經提供過人血饅頭,人血饅頭最早的時候不是吃的,是家屬不想受刑者失血過多,用饅頭塞腔子裡的血,後來傳說人血饅頭可以治癆症,也就是肺結核。這種說法一度在民間非常興盛,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藥》的中心情節就是關於人血饅頭的,而他創作這篇小說的時候就住在離鶴年堂不到一站地的紹興會館,也許正是受到了鶴年堂這些故事的啟發也不可知。

還有一段軼事,據說康有為謝世的前一年(1926年夏曆8月),他在弟子梁啟超、張篁溪及他的次女康同璧的陪同下尋訪“戊戌變法”故地,走到鶴年堂門前,康有為放聲痛哭,哭畢,道:“找到鶴年堂,就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難地!”想起了譚嗣同,想起了自己的半生顛沛,康有為仰天長嘆:“復生不復生矣,有為豈有為哉。”

關於鶴年堂還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說有人半夜敲鶴年堂的門討刀傷藥,結果第二天發現給的是冥幣,原來是鬼,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後語“到鶴年堂討刀傷藥——死到臨頭”,通常罵人的意思是你就是個死鬼。

如今,菜市口早已是商業繁華、酒樓林立之地,鶴年堂的位置也改變了,從路口的東邊挪到了西邊,很多衚衕和重要的歷史標誌地多數已蹤跡皆無。清朝詩人所描述的“薄暮過西市,踽踽涕淚歸,市人竟言笑,誰知我心悲?此地復何地?頭顱古累累。”那種悽慘景象早已蕩然無存。但是,站在鶴年堂門前,幾百年的煙雲似乎從眼前掠過,北京這個充滿的歷史感的古城,有太多的故事,正湮沒在時光中。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