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滿清在經過近四十年的洋務運動之後,在國家器物建設方面的確取得了一系列的近代化成果。

但甲午之戰隨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打破了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對於滿清高層政治話語權的壟斷,洋務運動宣告失敗,從此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這批在全國各地開廠置辦實業軍工的洋務大臣也紛紛下野,重新當起了地方總督。


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但是當八國聯軍從天津一路打到北京城內,京師貴族百姓四處奔亡,山東河北天津的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打得水深火熱,以至於慈禧下詔書天下兵馬進京勤王的存亡關頭,這些曾經以一腔愛國熱情主宰洋務運動,現今駐守南方半壁江山手握幾十萬地方重兵的大員們卻和中央搞起了“無線電靜默”,從而在滿清帝國的疆土上按照地域直接管轄權的劃分出現了有趣的一幕:

由清王朝中央直屬管理的華北省份成為了一片刀山火海,而由地方大員管理的東南五省太平安靜,百姓生活安之若素。

當今對於這一歷史怪像有一個專有名詞——東南互保,那麼以李鴻章為首的這些當年奮命為清帝國蕩除太平天國之亂以及各地反清勢力的大臣們,為何坐視不管?


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19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之亂給滿清的統治以重擊,南方地方的實力依託軍事勢力的重組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

單從政治和軍事當面的影響和實力來說,到19世紀末的時候,這些南方的封疆大吏已經有了叫板中央的底氣。1900年,北方愈演愈烈的義和團運動引起了英國人的不安,他們計劃派遣軍艦進入長江,但是遭到了南方實力派的拒絕。

1900年的6月21日,借百萬義和團拳民的勢力,清政府以光緒帝的名義,向英美法德俄日等十一國同時宣戰。清廷在向各國宣戰的同時,還懸賞捕殺洋人,積極贊同義和團及清軍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


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中國北方政局陷入大亂,但是南方的反應南轅北轍。

張之洞給英國領事發電報雲“我湖北已添重兵,貼出告示,嚴飭各州縣,禁謠拿匪,敢有生事者,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有我力任保護!”

這就非常明確的表達了保護洋人洋商的態度,不參與慈禧太后發動的戰爭,毫無疑問這是在抗旨。

為了分擔北方戰事的壓力,慈禧繼續下旨要求召集南方義民,想在南方開闢新戰場。


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但是這封聖旨被電報局的創辦人盛宣懷給扣留了,他給李鴻章發了個電報,其中提到:

“今為疆臣計,各省集義團禦侮,必同歸於盡。欲全東南以保宗社,諸大帥須以權宜應之,以定各國之心,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撫聯絡一氣,以保疆土。乞裁示,速定辦法。”

李鴻章迅速轉發給了兩江總督(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劉坤一,湖廣總督(管湖南湖北)張之洞,加上李鴻章自己就是兩廣總督(管廣東廣西),帝國的半壁江山已經不聽號令了。

作為南方勢力的政治領袖,李鴻章回復中央: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李鴻章的手段是相當高明的,亂命一詞不但可以指“悖謬的命令”,也是人臨死前神志昏迷時留下的遺言,他用雙關的意思假稱這個聖旨有問題,因此自己抗命不遵也就有一定的合法性,同時也暗示中央,他不奉詔,是不能讓遺言真的變成“遺言”。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於是6月底南方與各國正式簽訂《東南互保章程》。具體內容如下: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 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劉坤一)、兩湖總督張(張之洞),允認真切實保護,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藉端啟釁 ,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六、吳淞及長江各炮臺,各國兵輪不可近臺停泊,及緊對炮臺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臺附 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遊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 。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這九條總體上維護了南方與洋人的利益,為帝國保存了實力,而這實力最後落到誰手,他們是通過和洋人下的這盤東南互保的棋局而達到了。

那就是通過洋人的軍事打擊和政治牽制,達到地方割據自治,從而達到權力利益的最大化。


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那麼他們又為何不通過軍事手段來達到呢?

如果從依託八旗軍政體制建國的角度來看,清帝國自太平天國運動時便已名存實亡。

拋開讀書人的儒家思想不談,單單從軍事上來說,不管是對於洋人,即使就是對於統帥僅存的南洋水師的李鴻章,想從軍事上打下北京城很簡單。

但是一旦豎起反旗,則出頭鳥必然被天下群起而攻之,而當時誰也沒有號令天下的實力,清廷一倒唯一的結果就是軍閥混戰。

而洋人的與北方義和團的大戰,卻給他們提供了除政治、軍事外的第三條道路——他們可以通過不流血的辦法獲得想要的權力與利益。

從這幾個總督歲數來看,李鴻章1901年去世,劉坤一1902年去世,活的最長的張之洞也就活到1909,還有閩浙總督許應騤1906年去世,雖然執掌兵權,但為了權力與利益的確在精力上走武裝道路並不可取。

因此他們會選一個更穩妥的辦法不斷削弱清廷,又能防止在和同僚們割據勢力的抗衡中損失自己的勢力。


為何晚清重臣與洋人搞起東南互保?不過是晚清最後一次勢力的劃分


一個人去做什麼肯定是有某方面的利益考量,一個人不去做什麼則是為了規避某方面的風險。

從他們死後軍閥開始混戰的歷史發展進程表明,他們的戰術無疑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