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孩子“任性”、”无理取闹“……你懂他们的“秩序感”吗?

别再说孩子“任性”、”无理取闹“……你懂他们的“秩序感”吗?


作者|糖糖



01


有位读者给我留言:


最近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下班回到家自然地换上拖鞋,儿子发现我脱鞋就很紧张地看着我。
如果我没有把换下来的鞋子放在地板砖的某一条分割线那里、对齐了,他就哭,非常执着,非要我按照他的意思放好,把鞋子头正好放在那条线后面,摆工整了。
无奈我以前下班回家,都是直接换了拖鞋,外出的鞋子只要是放在换鞋区就行了,何其自在!
请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孩子不会是有“强迫症”吧?


这让我想起有一段时期,糖糖的所作所为就是这样的“没事找事”。


比如:


◈ 不准我们把书包带子单条挂在肩膀上、必须要双肩背包;

◈ 吃饭的时候,水杯一定要放在左边(糖糖是左利手,我怕他一抬手的时候把水杯碰倒,所以会习惯帮他把水杯放在右手边);

◈ 撕酸奶的锡纸一定要自己撕开,如果我们帮他把锡纸剥掉了,他会拒绝喝那一瓶,要求再来一颗......


总之,每件事情都必须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


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哭闹、变得歇斯底里、不依不饶,直到按照他的心意来就平息了。


是这样的吗?


这是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别再说孩子“任性”、”无理取闹“……你懂他们的“秩序感”吗?


02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的内在基本需求


其实,每个孩子在出生时,内在就有一种对秩序感的基本需求。


因为从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来到一个相对子宫来说极为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到处都有极其丰富的事物。由于孩子自身对这个环境没有任何的先知,所以,他会产生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而这种欲望就是对秩序感的需求。


而孩子秩序感的敏感期是显现在2-4岁。


在此期间,孩子对事物的顺序、物品摆放的位置、人物的呈现,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


03

孩子并没有与大人相同的秩序感


扪心自问,我们常常会觉得孩子的秩序感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成年人会有这样的判断呢?


就我自己的理解是:因为我们的秩序感是来自于经验,而孩子的秩序感是正在他个人的摸索中


孩子的秩序感也是完全靠着感知外界、体验成长而形成的,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然后他们渐渐成长起来,搭建了一个相对之前更合理的秩序系统,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秩序思维。


而我们这些成年人早已忘了自己也是从这样的体验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回忆不起来了,所以也不太了解孩子了。


孩子从一无所知到懂得生活的道理,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本能的,单纯的,即怎么想的就怎么做。


别再说孩子“任性”、”无理取闹“……你懂他们的“秩序感”吗?


04

孩子秩序感被破坏了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


有些孩子无法将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无法持续完成一项“任务”。


他们每到一处,只要看到好玩的,不多想也不多观察,只知道冲过去、抓起来,毫无理由地丢掉,再去抓下一个。


这样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坏掉了,是内心紊乱的表现。


没有秩序感就像是在森林里迷路了一样,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


他对于“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重要的”这个问题是没有概念的,没法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


这么看来,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毫无秩序的、混乱无章的环境中,他的情绪、人格发展,甚至是专注力都会受到影响


05

如何尽量满足孩子对秩序感的要求


1.保证孩子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成长

从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出发,孩子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有的家庭,因为经济或者精力的等等原因,采取了将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这其实是非常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


特别是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早教中心、幼儿园大门口,我们常常会看到第一次到这些地方的孩子会有躲在父母身后、到处游走、又哭又闹的种种情景。


别再说孩子“任性”、”无理取闹“……你懂他们的“秩序感”吗?


2.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

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当我们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时,孩子的情绪就会比较平稳;而当我们将生活秩序弄乱时,孩子就容易变得烦躁不安。这其实就是孩子对秩序敏感的反应。


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适,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注意及时归位。


尤其是孩子的东西,更要注意摆放有序,不要随便变换它们的位置。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局面,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2.家长要理解孩子对秩序的要求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产生的需求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妈妈应该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感知与认识,在他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些固定的“秩序”,只要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心意,都会估值地要求“重来”。


比如:


上楼梯时不可以妈妈先生去,否则必须退回来,重新来一次;

听到铃声必须由他来开门,如果大人开了,宝宝就会哭着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

睡前一定要先脱袜子,再脱裤子,最后脱上衣,一旦顺序出了便不肯睡,而且还要穿戴好,重新脱一遍......


作为父母,当孩子感到自己做事情的顺序被打乱了而哭闹着要求“重来”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多去了解一下孩子背后的真正原因,只要你满足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每个孩子都会顺利地度过秩序敏感期。


别再说孩子“任性”、”无理取闹“……你懂他们的“秩序感”吗?


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孩子可能并不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


而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妈妈就需要灵活变通,可以通过拥抱、讲孩子能听懂的道理或者通过转移注意力、寻找代替目标等来平息孩子的负面情绪。


家长的理解和耐心,往往会让孩子多一份面对的勇气,甚至就可以启动条理的思维,行为也变得“合理”起来。


3.增强孩子对环境适应的灵活性

我提倡的是,在孩子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教养环境的基础上,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的环境、人、物、事,帮助孩子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不同。


渐渐地,孩子能把自己的“秩序”与别人的“秩序”区别开。


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直到有一天,他感觉自己能把握得了他认定的秩序,明白了在一定范围内的改变和变化,是不会影响他要的局面的。他就开始了顺利度过了这个秩序敏感期阶段,开始了他对自身、环境认识的进一步成长。



最后提一点,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强烈的秩序感,培养他做事的条理性。


比如,吃饭之前,要先洗手,睡觉之前,要刷牙,9点半之前,要上床睡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旦孩子习惯了这种顺序,就能在这个秩序的敏感期内养成好习惯。


孩子有了秩序感,将来生活才会井然有序,学习和工作才会有效率、有效果。



—END—

亲子第一课堂签约作者,文章首发于亲子第一课堂。虽说“母爱天成”,但是育儿可能比你想象的复杂和具体。育儿师糖糖,专注家庭教育12年,资深儿童心理咨询师,关注我们每天和您分享实用育儿知识,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做家长育儿路上的好帮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