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吾乡淮安的杨三眼传奇

淮安人在晚清时代官做得最大的,莫过于直隶总督杨士骧了,此人祖父曾做过漕运总督,父辈也曾有人当过知府,算是出身官宦世家。杨士镶曾是袁世凯的左右手,其弟杨士琦更是老袁的心腹谋士。老袁失宠后,杨士骧总担心祸及自己,因此无论公私场合都竭力强调已与老袁划清界限,以至于每每失态,最后死于忧患中,只有五十岁。

杨士骧对家乡不错,在外做官期间每遇到淮安籍人士都能以礼相待,有求必应。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也比较热心,经常出钱出力。因此,老家人对杨士骧口碑不坏。

盗亦有道——吾乡淮安的杨三眼传奇

杨士骧(1860-1909)

却说杨士骧有一堂叔,排行第三,因为眉心之间有半个铜钱大小的黑痣,人称“杨三眼”。杨三眼自幼不爱读书,惯于游手好闲,舞弄刀枪。长大后成为地方有名无赖,经常诈取别人钱财---主要敲诈对象都是富人,穷人也没钱嘛。得来的钱财偶尔也会施舍点给穷人,得钱的穷人则交口称赞他为大侠,富人则又怒又怕,去衙门告官也都不了了之,不仅没有证据,而且地方官也不愿得罪杨家。

官府拿杨三眼没办法,不代表杨三眼就能一直高枕无忧。我们知道旧时代的宗族家规是很严格的,尤其是杨氏这样方兴未艾的大家族,决不能允许浪荡子弟玷污家族声誉,因此杨三眼没少受家法侍候。

大约到了中年,杨三眼眼见自己身无余财,家人又不待见自己,决定北上保定投奔侄儿---时任直隶总督的杨士骧。

见到杨士骧时,杨三眼涕泪齐下,悔恨过往,发誓要重新做人,保证不给家族抹黑。

杨士骧从家人以往来信中知道这位堂叔行为不检,但怜其已有悔改之心,便接纳下来,安排在总督府账房做个临时工,每月略微给点零花钱。

盗亦有道——吾乡淮安的杨三眼传奇

此后杨三眼痛改前非,对待勤勤恳恳,小心谨慎,对人谦恭有礼,从没有得罪过一个人,合府上下无不称赞他。杨士骧见堂叔果真悔改,心里也非常高兴,不但给他转为正式工,还加了薪资。

杨三眼平时很少外出,偶尔出去都会买一些旧皮箱回来,几年下来买了一百多个。见同事们很奇怪,他便解释说:“皮箱在南方比较少见,而且价格很贵,我把这些旧皮箱带回南方卖掉,除去成本及运费还可以略微赚点钱。”众人听后皆佩服他有生意头脑。

忽然有一天,杨三眼找到杨士骧说:“老侄,我已经离家三年了,非常想念家人,准备回去一趟,暂请几个月假可以吧?”

杨士骧眼见堂叔已改邪归正,如今回乡省亲,当然赞成,不仅额外送了一大笔盘缠,还让他带回一些衣物土产馈与家人。

于是杨三眼雇了七八辆大车,将行李及数百个旧皮箱全部搬上车中,让人略微意外的是,皮箱全部上锁,众人私下猜测可能是杨总督馈赠礼物。

车行一日,傍晚时候已离开保定一百多里,距离下一驿站还有四十余里,此时官道两旁未见旅店人家,唯有一座极为壮观的寺庙,庙名“通天寺”。

当时通天寺极其有名,香火旺盛,达官贵人经常前来布施,庙里和尚又善于经营。因此寺产丰富,光良田就有上万顷,更兼下辖数十处寺庙。

盗亦有道——吾乡淮安的杨三眼传奇

杨三眼上前敲开庙门,说自己是直隶总督家人,奉命护送总督府私人物品回乡,因距离驿站太远,要求在寺庙借住一晚。

庙里和尚与达官贵人交道打的多了,知道侍候得当自有无尽好处,当然没有不允之礼。

于是杨三眼将行李皮箱全部搬到自己客房中,又请小和尚为买了几十张牛皮纸,一罐浆糊,一把剃刀。

等到诸物齐全后,请和尚将浴盆抬到自己房中,然后用牛皮纸粘上浆糊将所有窗子全部贴上。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和尚心里奇怪,戳破窗纸偷看客人在搞什么鬼。

只见杨三眼坐在裸身坐在浴盆里,拿着剃刀边剃腿毛,边自言自语说:“都怪你不好,害得我在直隶无法安身。”

和尚听了摸不着头脑,于是跑去跟方丈说。方丈一听,大吃一惊,连忙让腿快的和尚前去报官。

原来前些日子有位名叫“飞毛腿”的大盗在京城作案,偷盗了某位王爷家大量财物,王爷大怒,要九门提督府定期交人,因此京城周围都贴有悬赏告示,方丈一向消息灵通,自然知道此事。

盗亦有道——吾乡淮安的杨三眼传奇

当天后半夜时分,地方县令亲自带兵包围了通天寺,将杨三眼一行带回衙门审讯。

杨三眼并不慌张,只说自己是总督亲戚,携带总督私人物品回乡,如果不信可以派人快马前往保定一问便知。

县令半信半疑,将杨三眼下狱,又悄悄派人连夜前往直隶总督府问个究竟。

县令派出打探消息的人直到第二天傍晚才回来,回说已和总督府管家确认清楚,此人不仅是总督的长辈亲戚,而且为人忠厚老实,绝非大盗飞毛腿,所带行李都是总督私人馈赠。

县令急忙将杨三眼请出监狱,又在县衙大摆宴席赔罪,请求杨三眼不要将此事告知总督。席间,杨三眼大发牢骚,说:“这帮和尚听风就是雨,见财起意。我不在这两天,不知道我的行李有没有被他们掉包。我这边有物品清单,请大老爷将我的行李拿来核对,不但可以为我洗清嫌疑,还我清白,还可以保证我私人财物没有丢失。”

县令一听正中下怀,于是派衙役将行李运到县衙,连方丈一起带来。

皮箱一一打开,众人一起傻眼了,哪有什么财物,皮箱里都是破旧袈裟木鱼等物。杨三眼看完怒气冲天,说:“果然将我的行李掉包了,哪有人千里迢迢的运这些破东西,再说总督衙门里怎会有这些东西?”

盗亦有道——吾乡淮安的杨三眼传奇

通天寺方丈也极其惊讶,再三辩解自己寺内不可能有人做出掉包行径。但杨三眼不依不饶,扬言将回总督衙门告状。

最后县令打了圆场,罚通天寺一万两白银与杨三眼。好在一万两白银对于通天寺只是小菜一碟,方丈不愿招惹总督府,只好自叹倒霉。

于是杨三眼心满意足的带着银子回到老家当了富家翁,再不回总督府。

杨士骧听闻此事后,感慨万千的说:“没想到我这堂叔的心思竟如此深不可测,我以后再也不敢轻信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