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现在过年年味淡了,再也找不到小时候过年的感觉了?

茶色华年



我是90后,小时候过了腊月二十三,都会忙碌起来,放寒假了,开始祭灶、扫尘、贴年画、贴春联、贴窗花,不一而足,当然,现在这些,怕是很少了。

但每一代人,自有每一代人的传统。保留是很好,但保不下来,也就算了——毕竟,我们所知的传统,未必真是传统。

但是中国的年怎么变,

都藏着中国人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

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

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比如说我们90后,

正直青年,我们刚开始独立打拼为一家人生活所付出,

我们当然很难体会老一辈背井离乡拼搏努力,

年关才能回家与家人团圆的那股子幸福感;

所以,

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年味儿,

之于孩子,就是鞭炮糖果压岁钱;

之于老人,就是子孙满堂团圆饭。


孟医生说


觉得年味淡了的,或者是找不到小时候过年感觉的,肯定是因为现在与过去在“春节”这一节点的行为或体验差距比较大。

看了很多回答,无一例外是因为小时候有小伙伴玩儿,可以放鞭炮、能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收红包之类的。

现在面临的,则是过年的焦虑感,因为有人催婚/催生,有人问成绩问工作问工资,烦人的亲戚、皮笑肉不笑的问候、满满都是尴尬。

所以,因为不快乐了,才觉得年味淡了,春节没意思了。

前几天写了篇文章,大意是说为什么现在许多人都不爱过年的,其实本身“春节”这个节日并没错,错的是很多人赋予春节这个节日太多的意义。

必须要遵循习俗,必须要团圆,必须要说吉祥话,必须要做一些现代人看来比较莫名其妙的东西(磕头、拜年)。

(其实我很讨厌一到春节就铺天盖地的宣传要回家,要团圆。团圆并没错,错的是让人无可选择,似乎选择出去旅游,或者给自己留些空间就是错。)

原本它就只是个节假日,与国庆节,中秋节,没什么不同。简简单单的回归平淡,当做工作之余的休息真的很不错。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以为所有人过春节都一样简单,三十看春晚,初一跟同学或者跟家人看贺岁档,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家躺着看电视,打游戏。

事实上,同事们过年回来都得累成狗,走亲戚,拜年,每个都直言过年还不如不过。你说这些抱怨都是乐在其中吗?不尽然,可能他们真觉得很累。

同事们的这种过年方式颠覆了我的三观,最后我找到了原因,因为同事们基本不是市里的,换言之都有老家。而我与同学,家都是本地的,包括父辈跟爷爷辈,而且大多数孩子很少,不需要走亲戚。

所以过年对我们来说,简单,随意,还有钱拿。

现在我跟同学们聊天,都觉得过年没意思,因为结婚了,对象家事儿比较多,自己无法随心所欲,更没办法简简单单,重要的是原本手里就没几个钱,还得花钱。

一过年,就出血。

所以,并不是年味淡了,年还是那个年,习俗还是那个习俗,只是我们不再是过年的主角。新年带给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远大于收获。


只待君来


缺乏了“活力”和“参与感”的年又怎么会有年味

又到了一年春节,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现在,一到过年,讨论最多的问题还是“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

年味越来越淡,以至于许多人到了年关很踌躇,仿佛过年已经成为了鸡肋,回家也可,不回家又好像没有什么地方好去。

许多年轻人不愁吃,不愁穿,大城市呆惯了,回到老家反而觉得土气,提不起过年的兴致,更多时候是抱着手机。

年轻人为什么都喜欢抱着手机?因为他们除了玩手机,什么都不会,他不玩手机,干啥,没啥好干的。你不让他玩手机,难道叫他去杀鸡?杀鸡是门技术活,真要他们去杀鸡,估计拿着刀,小心脏都要跳出来,鸡没杀着,自己倒先吓了个半死。

过年要吃团圆饭,放鞭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这只是结果,年味从哪里来,过程是很重要的。以前临近过年,人们都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例如裁剪衣服,为团圆饭准备各种食材。

在我的家乡,过年要吃的东西还是很讲究的,有烧白,有粑粑肉,有酒米饭,以及腊肉、板鸡、板鸭等等。这些手艺年轻人都不会了,好像也没心思去学,不知道这些东西会不会最终从我们年夜饭的饭桌上消失。

如今的年夜饭一般还是在由长辈们准备,他们虽仍是尽心尽力,但抵不过岁月,由他们所主导的“过年”已经越来越缺乏活力。

年轻人似乎又还没有捧过接力棒的准备,没有年轻人的参与,要光靠长辈们营造过年的氛围,显然是不够的,他们已经累了,疲了。

年轻人不能继续沉浸在小时候,一到过年就等着穿上新衣服,拿着玩具枪,好奇而又崇拜的看着长辈们杀鸡宰鱼,忙得热火朝天,过年的氛围也就在各种忙碌中产生了。如今的他们已经老了,世界要由青年人主导了,要学会主动参与到“过年”这项中华民族最大的大事中来,这既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传承。

只有年轻人的的主动参与,才能为过年这项伟大的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体会到成就感,才能找回“年味”,找回对家,对家人的爱,这种爱有时候就是付出与奉献以及家人对你的认可与依赖。


胜利的向往


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今天已是腊月中旬,离过年也不过十几天的时间,但是丝毫没有感受到一点年味。十几年前那种感觉好像一去不复返,再也感受不到了。为什么一年比一年的年味更淡呢?

第一,物质生活的富足。以前物质匮乏,平时人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好吃的,穿到新衣服。所以,那种对物质渴求的原始欲望,对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可是现在,平时该有的都有了,过得并不比过年差。没了那种欲望,也就没了期许,过年的满足感也就没有了。其实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年的味道。既然是味觉,肯定是和食物有关的。你想,我们平时吃的就很好,嘴都很叼了,过年的食物再也很难让你有更多的味觉体验。所以,你会觉得食物很平淡,从而使得年味的感觉也很平淡。

第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多数人都是生活中农村,农业的生产方式节奏相对慢。一般到了冬天,就没什么农活了。所以,有充分的时间来筹备春节。当然,过年也是一种祭祀来年丰收的仪式。人们从心理上就非常重视,仪式感也特别强,从而给人的感觉也特别隆重。而现在是工业化时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大家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往往只有临近过年的时候才可以放假。何况假期只有七天,刨除来回路上的时间,其实留给过年的时间非常少。大家急匆匆赶回家,又急匆匆的回去上班。所以,年味就被匆忙给冲淡了,只有慢慢品味过年才能品尝到浓厚的年味。

第三,精神观念的不同。以前的老一辈人对过年也是一种信仰,是对祖先的敬拜,是对神灵的敬畏。祈求祖先的保护,神灵的庇佑。而对于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接受了现代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无神论者。对老一辈人的信仰说成封建糟粕,封建迷信。而新一代人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信仰,成了没有信仰的一代人。无信仰就无敬畏,无敬畏就无仪式。等老一代人渐渐老去,新一代人成了主流,年也就成了一个普通的节日。没有了虔诚的仪式,没有了敬畏的信仰,年也就没了存在的根基。新一代人就这样迷失在浮躁的功利之心中,一切只考虑利益。就这样,过年就成了自我炫耀的场合,请客送礼的机会,强化利益关系的媒介。这样的年,怎么可能有年味呢。恐怕只剩下铜臭味了。

有时候在想,我们这一代人挺可笑的。我们经常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而我们这一代人却是始作俑者。就如同在吃着动物的肉,却在为动物的死亡感叹流泪。


书路先生


以前回家为了团圆,为了在百忙之中寻求片刻宁静,可以和家人多沟通一起包饺子做年夜饭的过程也是一家人相互沟通的过程。十二点整的烟花,有趣的春晚,年夜饭时饺子里的硬币,都是当时过年最期待的。

可是现在却不是那样了,好像小辈回家就是为了领压岁钱,朋友圈里一味的分享,随着空气的污染而逐渐禁放的烟花,随着潮流逐渐变得没有意义的春晚,这个世界的变化太快,我们还没来得及跟上脚步,就已被抛弃。

又或许我们已经老了,就像奶奶看不惯我们的破洞裤一样,我们的部分思想还停留在过去,跟不上现在所谓的潮流。所喜欢的还是赵丽蓉老师、冯巩老师那几位曾经出现在数届春晚舞台小品艺术家。而不是现在层出不穷的为了表现的形势好而假唱的舞台。

小的时候想得少,只知道玩只知道乐,以为咬到饺子里的硬币就真的可以顺利一年,以为看了春晚哈哈一笑来年就可以笑口常开,以为夜晚的烟花就是这一年最美的灿烂烟火。其实不是的,长大后会发现,那些不过是成人世界的一丝心理安慰。年过去了,所有事还是照旧,还是会有数不完的方案要改,还是会有数不完的委屈要受,还是会有数不完的错误要犯。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夜晚一人时默默的自我安慰自我开导。当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又要顶着笑脸,面对新的一天。

小时候面对七大姑八大姨顶多问问成绩,还能顺便领个红包。现在我们长大了他们的我们的问题也增加了,谢谢他们的关心,可是真的婚姻是我想结就能结的吗?我连对象都没有呢。升职加薪真的是我想就能得到的吗?还不是要认真工作,努力干活。所有事情不过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从一张白纸被逐渐画上了颜色,随着颜色的增多我们变得复杂。

不是年味淡了,只是我们长大了。

愿历尽千帆,归来认识少年。

愿各位新的一年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男神是一条懵逼的肥龙宝宝


在过去,科技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手机,没电脑,彩色电视都很少。大人之间端个碗就能聊一个上午,小孩子更是成天的的在外面疯。到了过年,几个小伙伴相约去捡炮竹,谁家炮竹响就去谁家;去河边耍,一棵歪倒的树能玩出可多花样;去集市上游玩,吃喝玩乐更是一刻都闲不住。

而现在,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无论逢年过节还是亲朋聚会,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很多时候都抱着个手机或者平板玩。人与人之间用手机竖起了一道道的墙,要交流没交流,要合作没合作。即使过年放炮竹,响过之后就归于平静,上网的上网,看电视的看电视,没有一点儿过年的气氛。


火头工


现在年味确实越来越淡,找不出小时候的感觉了。

我觉得有几方面,过去家庭人口都多,过年人多就热闹,再来个亲戚什么的,就更热闹了。另外,过去孩子盼过年那,过年能做新衣服,能吃到大鱼大肉,糖果,花生,毛嗑等零食。这些东西,普通家庭,困难家庭,平时根本吃不到。还有鞭炮,早早孩子就催大人买。所以,孩子们都盼过年。心情那个急呀!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小孩还急啥?没有什么可急可盼的啦!大鱼大肉,海鲜,平时都能吃,糖果花生这类零食不算啥了。想穿好衣服,家长都能给买。鞭炮很多家庭不放了。小孩对过年的欲望大大降低了。有的家庭,春节出去旅游。在家过年的年味就淡了。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出现,人们交流交往方式也在变化。年味想不淡都不好使。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并不奇怪。


云飞扬31190


「以前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以前食品种类数量都少,过年吃顿饺子——肉馅儿的——是过年最大的吸引力。

以前钱少,过年能买新衣服,光想想就激动地浑身颤抖。

以前电视频道少,节前、节中、节后都只有央视一个台可看。节后的重播更是收视蹭蹭滴。

以前没有WiFi,过年聚在一块儿,大家就是聊,吃,喝,笑。


朗读者晟焕


以前电话都是座机,况且一个村也没几部座机,更别提手机和电脑了,在外打工的想家了就到公共电话亭去排队打个电话,和家人朋友一年见不上几次面,过年回家以后肯定是三五成群的聚到一起好好玩玩,反观现在,即使是夫妻每天回家以后都是各自拿着自己的手机玩,饭局,学校,公交车上,高铁上都是低头族。再一个以前过年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现在都崇尚西方的节日,很多古老的习俗越来越淡化了,过年的时候都窝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以前想朋友了必须串门才能见着面,现在直接开视频就可以见面聊天了,终究来说就是人们越来越懒了,懒得出门会朋友,懒的捣鼓古老的习俗……………………


贵妃饰界


我们无比怀念童年的春节,那是因为有一个较长的假期,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撒欢而忘记回家吃饭。可以有新衣服,有很多平时不舍得吃的饭菜,有很多男孩子喜欢的鞭炮,诸多平时得不到的东西。

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责任和担子也更重了。加之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使得小时候只有在春节时得到的东西在平时生活中随时可以得到,也就显得没有那么珍贵了。

其实“年味”更多的就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留恋,是一种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