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兰亭序》,除形似外,更要把握的是内容精髓

临习《兰亭序》,除形似外,更要把握的是内容精髓

王羲之的书法潇洒典雅,既有君子风范,又有魏晋名士遗留的那么一种浪漫和收敛,体现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文人的集体人格。

后来的很多文人、书法家几乎每天都要背写一遍《兰亭序》,但主要是临摹笔触和布局,有的人却没有真正品味到《兰亭序》文本的内容精髓。其实《兰亭序》的形态和内容是互相辉映的,我们可以由此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精神风貌。因此,要临习好《兰亭序》就必须要读懂《兰亭序》的文本内容的精髓。

《兰亭序》中王羲之先讲他们聚会的时间、地点、气候、气氛,然后就讲到了人生观。他说人活在世上有两种追求,对内可以寄情抱负,对外可以寄情山水。不管是寄情山水还是寄情抱负,只要情绪安定而不躁动,都可以。

怎样才能使人安定下来呢?那就要求这个人必须要有理念。当时在魏晋名士中最常读的理念就是要贯通生死。而王羲之说:我在意的不仅仅是贯通生死,而是要贯通古今。如果是贯通古今的话,我们今天的聚会就非常有意思了,大家留下那么多诗,我还写了这个序,时间就像眼下的流水一样流去,以后总有一天会有很多人看到的。这是一篇表现君子情怀的优秀短篇散文。王羲之的笔墨是这种情怀的杰出外化方式,加在一起成了那个时代文化人格的精彩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