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生命中的三个关键词

屠呦呦生命中的三个关键词

致书友:

即日起,我们将开启“听书”栏目,通过一段有声阅读,与大家分享一本图书的精髓。从今天开始,一起听书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屠呦呦传》,这是一本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生平的书。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华人女性。她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成就的?几十年的科研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会用20多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

2015年,举国上下都为一个从瑞典传来的消息激动万分,中国有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她就是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诺贝尔奖委员会为了鼓励青蒿素对抗击疟疾作出的突出贡献,把奖项颁发给了这位年过八旬的中国女医学家。人们热切地讨论为什么是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一时间“屠呦呦”三个字一下子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词。

今天解读的这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是第一部全面完整记录屠呦呦人生经历的传记。书中既有屠呦呦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也收录了屠呦呦不同人生阶段的130多张珍贵照片,它们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杰出女科学家学习、工作和成长的独特经历,也给我们展示了屠呦呦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时代精神。

这本《屠呦呦传》2015年12月10日在中国出版后,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相继输出了英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的版权,是近年来中国输出版权最多的人物传记。

我们选取了屠呦呦生命中的三个关键词:坚持理想、中医药,还有献身精神,来为各位书友讲述这位女科学家的传奇经历。

首先是屠呦呦生命中的第一个关键词:坚持理想

屠呦呦16岁的时候得了肺结核,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家人寻医问药,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把她治好。这段生病的经历让年少的屠呦呦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决定了未来的她把投身医药,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理想。

在屠呦呦的人生中,有三次重大的选择,她都坚持了理想。也正是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让她从中医药中获得了灵感,发现了青蒿素,还让青蒿素造福了全人类。

下面就为你分享屠呦呦的三个坚持理想的故事。

1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屠呦呦的求学阶段。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宁波,上面有三个哥哥,她是父母期盼的“千金”,父亲欣喜的从《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得到灵感,给她取名“呦呦”,也许无意中这个名字让屠呦呦与“蒿草青青,报之春晖”的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从小在外公家长大。她最敬仰的人是她的舅舅——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姚庆三,也是第一位在中国研究和传播“凯恩斯理论”的学者,后来成为中银香港集团的元老。姚家也被当地人称为“姚家大院”,在宁波有很高的声望。姚家重视教育,所以女孩子屠呦呦能够在旧社会像家里的男孩子一样,去当地很好的小学和中学读书。全家人都对屠呦呦的求学给予支持和鼓励,她的哥哥就曾经给她写下“求学路上,永不满足,永不灰心”的寄语。

屠呦呦年少时生病的经历让她对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她还认识到,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所以打小就坚定了主意,将来一定要学药。有了这个念头后,她开始对生物课格外重视,生物成绩也十分突出。1951年的夏天,屠呦呦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她自作主张,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很少,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在国内数一数二。当家人得知她报考药学系的时候都很意外,因为屠呦呦家几代人都没有学医的,但屠呦呦一向都很有主见,喜欢自己拿主意,她没有理会家人的质疑,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京大学药学系。

大四的时候,院系要按方向分专业。药物化学专业的收入更高,是大多数人的向往。生药专业注重科研,是个冷门专业。可屠呦呦却偏偏选择了生药专业,再一次出乎众人的意料。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国家急需大量医药人才。在医学院中,药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都会去全国各大药厂工作,这个专业自然也是当时的大热门。而生药专业就相对比较冷门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去做研究,被人认为是坐冷板凳。分科的时候,屠呦呦的同班同学有40多人选了热门的药物化学专业,人数最多;选择生药专业的只有12个人,人数最少,其中就有今天的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

在别人看来,屠呦呦的选择吃力不讨好,但就业形势的好坏在屠呦呦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年以后,有人问她后不后悔当年选择了又苦又累的生药专业,屠呦呦说她不仅不后悔,而且一直庆幸当年没有随大流,她觉得自己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她说这个专业选择是她最明智的选择,几十年过去,不改初衷。

正是在生药学课程上,屠呦呦学习了各类原产中药材的分类,通过显微镜切片等观察它们的内部组织。这些生药学、植物化学课的教育都成了屠呦呦以后工作中的重要储备。

2

第二个关于坚持理想的故事发生在屠呦呦的科研经历中。1959年,屠呦呦在参加工作四年后,成为了卫生部组织的培训班学员,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知识。对于当时的中国医学界,“西医学习中医”是一个新鲜事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医药界,流行的是中医学习西医。那时的中医面临着很多问题,一些大医院不吸收中医人才,公费医疗不给吃中药的人报销,高等院校不开设中医药课程,还有人公开发表文章,说中医是“封建医”,应该被消灭!

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号召医学人才发挥中医和西医的长处,创造一个既高于中医,又高于西医的新医学。出于对医药学的夙愿,屠呦呦积极响应,主动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开始学习中医理论。在两年半的脱产学习中,屠呦呦不但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参与了临床学习,她经常跑到药材公司,向有经验的老药师学习中药的鉴别和炮制,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参与编写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西医学习中医”的这段宝贵经历让屠呦呦有机会深入学习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语言的历史和理念。在后来的工作中,屠呦呦熟练地把传统医学的经验和现代生物医学融合在一起,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屠呦呦谈起这段经历时仍然觉得非常宝贵。她认为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当抗疟项目给了她机遇的时候,西医学习中医的经历成为了她从事青蒿素研究的最好的准备。

3

第三个关于坚持理想的故事发生在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以后。1975年,青蒿素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一些疗效。在进一步部署青蒿研究“大会战”的成都会议上,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的团队却遭到批评。因为领导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搞实验室研究,而是应该全力投入临床应用。当时,青蒿素刚刚被发现,很多单位和科研人员迫不及待地把青蒿素投入临床试验,但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她坚持要在实验室里搞清楚青蒿素的结构,在明确结构以后再确定是不是要大面积投入临床应用。在她看来,这才是符合医学基本规律,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后来屠呦呦团队破译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发现了修改青蒿素化学结构提高药效的方法,为抗击疟疾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后来,当大家都为青蒿素鼓掌叫好的时候,屠呦呦却开始冷静的关注青蒿素被滥用的新情况,大规模使用青蒿素预防疟疾,可能导致产生抗药性。她态度鲜明的表示希望国际社会规范疟疾治疗方法,停止对青蒿素的药物滥用。这一发现及时的提醒了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因此规定,在治疗疟疾中不允许使用单一青蒿素,这一决定大大延长了青蒿素的使用周期,又多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对理想的执着让屠呦呦时刻站在抗疟的第一线,也最终让她得到了诺贝尔奖的垂青。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关键词:坚持理想。

可以说,屠呦呦是一个对理想有坚定信念的人。这种对理想的执着体现在面对学业和科研工作上,屠呦呦每次做的选择都出于本心,她不被外界的纷扰影响,不受制于一时的利害得失,最终实现了卓越的成就。

说完这个,为你分享第二个关键词:中医药

在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屠呦呦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一份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屠呦呦和无数科研人员利用现代技术对中医药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这一切,都源自一个人类医学史上的浩大工程:“523”任务。

20世纪60年代,越南疟疾肆虐横行,众多越南人民患疟疾死亡,越共领导人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毛泽东提出支援请求。当时,包括中国在内,地球上的数十亿人口都受到疟疾的威胁。毛泽东立即布置了研发抗疟药物的任务。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讨论确定调集全国数量众多的科研机构投入三年研究规划。为了保密,就用5月23日开会日期当做代号,称作“523”任务。无论是难度还是规模,这项由中国发起,全人类受益的任务,堪称是中国的“阿波罗计划”。

“523”任务启动后,先后有7个省市全面开展了抗疟药物的调研筛查和筛选研究,筛选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有一万多种,但却没能取得让人满意的成果。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523”任务后,屠呦呦凭借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和公认的科研能力成为中药所“523”任务的课题组组长。从此,屠呦呦正式走上了抗疟的道路。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是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而是严格地遵循科研流程的结果。

一开始,青蒿素并不是课题组的首选。1971年,屠呦呦带领3个课题组团队成员,筛选了100多种中药的200多个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做实验。结果却让人失望了。先后被寄予厚望的药物,比如常山碱、胡椒提取物,还有辣椒的提取物等等,这些药物却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失败了。

屠呦呦没有服输,她决心带领团队成员重新研究古代医学书籍,在她的坚持下,课题组开始重新翻看《神农本草经》《圣济总录》《温病条辨》等医书。反复研读文献后,《肘后备急方》中对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发。里面有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她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于是课题组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后来,屠呦呦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反复思考,重新设计了数十种研究方案。

课题组从1971年9月起,开始按照屠呦呦设计的方案进行严格的科研筛选流程,在190次的失败后,大家紧紧地盯着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在抗疟实验中的表现:结果显示,191号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发现青蒿素后,屠呦呦在组织大量提取青蒿素、准备上临床的同时,工作的重点转向了青蒿素的化学研究。她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合成双氢青蒿素,临床药效提高了10倍,在制药企业投产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科泰新”。它被大量应用在各种疟疾的治疗中,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全球有20多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从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2.4亿人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150万人由此避免了死亡。在很长时间里,“科泰新”成为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必送的国礼。非洲人民管它叫作“中国神药”。

中医药独有的原创优势成为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在她看来,发现青蒿素是用现代科学把老祖宗的精华给发掘出来。青蒿素的发现让屠呦呦认识到,中医药其实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屠呦呦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呼吁进一步挖掘传统医药。老祖宗替我们保留了很多有益的经验,青蒿素只是其中之一。

不仅如此,中医药学还具有创新的基因,它一直在吸收新认识和新技术。青蒿素的成功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中西医结合”将会产生令人惊喜的原创成果。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主要领域,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方法,既需要从古代经典医学古籍中寻找灵感,也要善于借鉴先进科学技术,让传统经典重新焕发活力。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屠呦呦生命中的第二个关键词:中医药。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经历表明,它既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大宝藏,更是一块充满创造力的试验田。中医药如果能跟现代科技结合,将会产生令人惊喜的原创成果。

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关键词:献身精神

你愿意为你的事业付出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愿意牺牲休息时间,有的人能舍弃高额的收入,而屠呦呦,为了青蒿素几乎献上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人生。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评价屠呦呦说,“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再选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

有一次屠呦呦去海南岛执行“523”任务,丈夫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只能狠狠心,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了托儿所全托班,把小女儿留在宁波老家让长辈照顾。很多年来,屠呦呦的小女儿,每隔三四年才能有一次机会见到爸爸妈妈。女儿因为长时间见不到父母,后来被接回家里的时候都不愿意开口叫爸爸妈妈。孩子无法理解,母亲怎么能为了科研和事业,就舍弃自己的家庭,连自己也不要了呢?像所有父母一样,屠呦呦和丈夫也希望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但是每次遇到工作任务,她和丈夫还是坚持任务第一、家人第二。

家庭和生命是每个人都十分珍视的东西,屠呦呦也不例外。但在面对能拯救更多人性命的医学事业时,屠呦呦没有犹豫,献上了自己的一切。青蒿素发现后,为了进行临床研究,屠呦呦和科研团队需要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那时正好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药厂的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没有药厂配合,屠呦呦只好带领她的课题组用土方法提取:他们找来七个大水缸来做提取容器,课题组的设备很简陋,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实验防护,研究人员工作时只是戴个纱布口罩。乙醚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害,时间长了开始出现头晕眼胀、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的症状,屠呦呦也不幸得了中毒性肝炎。但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仍然每天坚守在实验室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青蒿素的乙醚提取物有了,但在临床前的动物试验时,发现有疑似的毒副作用。反复测试几次后,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屠呦呦特别着急,因为疟疾是一种季节性的传染病,如果因为毒副作用不能用于临床试验,就会错过当年的观察季节。为了能让青蒿素尽快投入临床试验,屠呦呦顾不上考虑提取物的毒副作用,主动提出申请,第一个以身试药。课题组的同事们被她感染,也主动提出和屠呦呦一起用自己的身体来做试验。1972年7月,屠呦呦和两位科研人员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毒的“小白鼠”。为了更好地验证乙醚提取物的安全性,他们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服用了大剂量的药物,幸运的是,毒副作用并没有出现,以身试药效果良好。8月,屠呦呦带着青蒿乙醚提取物来到海南昌江找病人,最终完成了21例临床观察任务,抗疟效果显著。

好了,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屠呦呦生命中的三个关键词。

第一,坚持理想,屠呦呦是一个对理想有坚定信念的人。这种对理想的执着体现在面对学业和科研工作,屠呦呦每次做的选择都出于本心,她不被外界的纷扰影响,不受制于一时的利害得失,最终实现了卓越的成就。

第二,中医药,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经历表明,中医药既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大宝藏,更是一块充满创造力的试验田。中医药如果能跟现代科技结合,将会产生令人惊喜的原创成果。

第三,献身精神,屠呦呦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用自己的身体来试验药物,用献身精神换来了青蒿素的问世。

这就是我们为你解读的《屠呦呦传》,更多关于屠呦呦的人生细节还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原书中。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听完了一本书。

屠呦呦生命中的三个关键词

《屠呦呦传》

《屠呦呦传》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

2015年1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