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業頻繁拋售醫院為哪般?專家支招社會辦醫發展“命脈”

上市企业频繁抛售医院为哪般?专家支招社会办医发展“命脉”

【搜狐健康】兩三年前上市企業重金收購醫院形成的一波收購浪潮,如今正在漸漸回落。從2018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多家上市企業接連發布公告,轉讓醫院股權。

○ 文 / 吳施楠 編 / 袁月

1月10日,曾高調進軍醫療服務行業的益佰製藥發佈公告稱,將所持有控股子公司淮南朝陽醫院管理有限公司53%股權轉讓給淮南和徽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交易對價6.6億元。這意味著,被併購尚不到三年的淮南朝陽醫院又被掛牌出售。

無獨有偶,2018年12月24日,景峰醫藥對外公告稱,擬以1.5億元將子公司成都金沙醫院100%股權轉讓給德陽第五醫院。

除了藥企,一些從事房地產、能源管材的跨界企業,也在尋求出售醫院的機會。

去年11月29日,常寶股份發佈公告稱,通過將現持有的醫療機構股權全部對外轉讓等方式,逐步退出醫療服務行業,並將持有的洋河醫院90%股權出售給關聯方中民嘉業旗下的嘉採醫療,價格不低於3.51億元。然而,半個月之後,常寶股份終止了洋河醫院的出售。

時間倒回2018年中旬,綠景控股公司計劃將全資子公司廣州明安醫療持有的北京明安100%股權、明安康和100%股權出售予明智未來;廣州明安持有的南寧明安70%股權出售予廣州譽華。

難道這些被企業收購的醫院,最終都難逃被賣掉的命運?

自國家公開表態鼓勵社會辦醫後,資本聞風而動,掀起了一股收購醫院的熱潮。無論是藥企還是其他領域的跨界企業,都在大手筆收購醫院。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先後有康美藥業、復星醫藥、北大醫藥、信邦製藥、三諾生物等醫藥企業宣佈併購醫療機構,部分併購對象還是當地公立醫院。而一些主營業務為房地產、茶葉、瓷磚、煤炭、珍珠養殖等的上市公司也因為自身業績表現不理想、行業發展空間有限等,轉投醫院。

對於這些投資醫療行業的上市公司,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將它們分成了三類。

一是短期炒作者,為炒作本公司股票而注入新概念,這些企業通常短進短出;二是財務投資者,類似炒房者,低買高賣,比如有些健康城項目,易手好幾次且每次易手都能賺錢;再有就是戰略投資者。

莊一強表示,只有這類企業是準備做長遠戰略轉型的。比如臺灣的長庚、大陸的復星醫藥、華潤醫療、北大醫療等。但這類戰略轉型的企業,也有可能轉型不成功,最終退出市場。

因此,在當時的醫院收購潮中,不排除有部分上市公司將收購醫院作為炒作股價或公司組合的噱頭。

但是,一些上市企業大大低估了醫療行業的複雜性。回報週期長,逐利的資本與醫院管理者之間出現分歧,短週期投資與長週期回報之間往往出現錯配等問題,讓不少收購醫院的企業遭到了“反噬”。在近期拋售醫院的上市企業中,不乏有因經營不善、虧損而放棄的。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拋售的是利潤尚且可觀的醫院,如景峰醫藥拋售金沙醫院。對此,景峰醫藥解釋,是為了今後的戰略佈局考慮,公司或將陸續轉讓旗下其他醫院資產,深度聚焦國際化高端特色仿製藥戰略。

無論企業因何拋售醫院,都可以看出,隨著資本投資熱度的減退,既不能“賺快錢”,也沒有“暴利”的醫療領域,已經成為一些上市企業的“燙手山芋”。企業如果純粹從財務投資的角度進入,收購標的與自身主營業務無法形成協同互利關係,一旦有風吹草動,退出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一段時間的併購熱或拋售潮並不能代表醫療領域的大趨勢。莊一強強調,醫療行業投資雖然具有特殊性,卻也不容易受到經濟週期的影響。在跨界投資前應該理性判斷民營醫院的未來發展,不要因為前幾年大量企業進入就跟風砸錢,也不要因為一兩家上市公司拋售醫院就看扁市場。

上市企业频繁抛售医院为哪般?专家支招社会办医发展“命脉”

仍有大企業入局,差異化競爭是關鍵

如同資本有進有出,醫療行業也有來有去。在企業不斷拋售醫院的情況下,仍有巨頭企業大踏步的邁進醫療健康領域。1月12日,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高調宣佈,正式全面進軍大健康產業。在一線城市建立大健康國際醫院已經提上日程,萬達也將投入上千億來實現目標。

從萬達集團的產業規劃佈局可以看出,大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其重點突破的戰略產業。那麼在如今多家企業放棄運營醫院的形勢下,巨頭企業投入大量資本是否能建立醫療領域的新生態?

對此,莊一強認為,企業進入醫療領域不應該完全看時機、看資本的流動趨勢,而應該看企業自身的特色和戰略佈局。現階段,萬達處於一個調整期,如果能儘早轉型,也不失為一個好機會。至於能否轉型成功,那就有待觀察了。

針對萬達這樣有“萬達廣場”作為基礎的CBD,莊一強想象了一個未來醫療場景:週末或工作日晚上,一家人在廣場或商場休閒、玩樂、看電影、購物之餘,便可以隨時到開設在廣場的診所進行健康體檢或就診,接受慢病管理、康復治療等服務。而這些分佈在全國各地“萬達廣場”的小型診所,就成為企業建設高端醫院的“後方陣地”。若能將疾病防控和治療相結合,萬達也許能在資本的助推下,形成一個系統的健康產業鏈條。

當然,在實際落地時,社會資本辦醫的阻礙也顯而易見。沒人才、缺乏公平機會、被“標籤化”以及政策沒有操作細則等,是企業辦醫院最怕的四方面問題。

再加上近年來不斷收緊的醫保控費政策以及降低藥佔比、兩票制、帶量採購等舉措的落地,企業辦醫院在一定程度上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

現階段,國內非公醫療已經形成“四大”格局,分別是華潤醫療、中信醫療、北大醫療以及復星醫藥。在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發佈的《2017中國非公醫院集團80強榜單》中,在基礎指標、競爭力排名、品牌誠信、服務能力等評價維度下,華潤醫療、中信醫療、北大醫療以及復星醫藥分別位列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位,醫院集團化發展具有明顯優勢。

實際上,從它們身上可以看出,這些企業或多或少的帶有一些“公立”或“國企”的影子,有些還有知名醫學院校的背書。

相較這些大型企業,一些以藥品為主營業務,甚至主營業務與醫療不相關的企業在經營醫院時,面臨的挑戰尤其艱鉅。

在這種情況下,被企業收購的醫院,如何能夠與公立醫院形成競爭的態勢,是能否成功經營的關鍵。

“一定要形成差異化發展”,莊一強指出,企業在收購醫院前,要先調研當地的醫療資源情況,如果公立醫院已經在當地擁有強勢地位,那麼企業就要認真考慮是否還在該地區建醫院或收購醫院。

此外,社會辦醫應該更有自身特色,特別要重點關注公立醫院的弱勢項目上,如康復、養老、健康管理等。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成功的普遍模式,但企業投資醫院一定要根據當地的競爭現狀和它所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和專科特色,因地制宜。”莊一強說。

上市企业频繁抛售医院为哪般?专家支招社会办医发展“命脉”

喜歡就點擊右上角朋友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