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经常有朋友问我,古董好学吗?我总是不知如何作答。如果像专家一样回答,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总会让人觉得太不接地气。刚刚三十出头,装什么看尽千帆,云淡风轻。如果学着老先生的回答,古董鉴定就是一招“望气”,气韵不好,其他白搭。这样也会让朋友鄙视。古玩对很多人来说,本就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如果再加上一种玄而又玄的鉴定方法,这不是生生把门外汉往更远的门外推吗?

所以我总是思考,能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古玩,认知古玩,并形成一个判断古玩真伪的正确思维方式。

古玩不像金银珠宝玉石类的东西,有科学鉴定的仪器,能够准确分析出其成分,判断出其品质。一般珠宝玉石领域里的争议会相对较小。鉴定证书一出,总会平息一些争议。

而在古玩领域内,却没有一个可以通过纯科学仪器就能鉴定出真伪,给出终极判决的方法。在瓷器领域,虽然有“热释光检测”等相对科学的方法鉴定瓷器年代,但这需要破坏瓷器取样,而且仍有非常大的几率出现“误判”“无法正确检测”的问题出现。科学鉴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更多时候,古玩还是需要依靠眼力判断。所以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的物理检测机构。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有老先生曾经告诉我,要想玩古玩,只有两条路。要么自己有水平,买东西绝对相信自己。要么信一个有水平的人,依靠他来替自己买东西。但是仔细想想,怎么才能判断依靠的人是个有水平的人,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自己有些水平。所以“自强自立”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古玩行里有很多潜规则,比如有些老板特别爱打枪别人买的东西,只要不是从自己手里买的古玩就说这些古玩是假的。明明是件真品,而老板却不说实话。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意和价格体系,某些古玩老板很少承认藏友手中的古玩是真品。这是人性使然,也有难言之隐。

所以有了这些干扰因素,藏友们就会被搞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以。古玩这趟浑水也就越搅越浑了。老板之间互掐,老板和客人之间互掐,甚至一波老板的客人和另一波老板的客人互掐。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在这纷繁的迷局中,我觉得一定有条相对科学合理的路径,可以甄别出古玩的真假。这便是一套方法论。虽不敢保证自己可以认出每一件古玩真品,辨别出每一件古玩假货,但总能够做到,常在河边走,尽量不湿鞋。

我相对擅长瓷器和玉器的鉴别与欣赏,那么就从瓷器说说看。如果大家对于瓷器感兴趣,可以从三方面去提高自己的眼力。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一是逛博物馆,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都比十几年前现代化,展览内容丰富,展览环境也比之前有很大提高,会定期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其中瓷器方面的展览便有不少。逛博物馆看实物,既可以增加我们对于瓷器的视觉认知,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虽然不能亲手触摸,但是总归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视觉上的记忆。当我们再看到同类瓷器的时候,自己就会过滤掉太离谱的器型、绘画、釉光,会把低仿瓷器辨别出来。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二则是购买相关专业书籍。在这里我比较推荐北京故宫出版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瓷器丛书。这些书籍首先刊登的瓷器都是没有争议的故宫藏品,并且印刷精美,每张瓷器图片足够大,可以通过图片就能够欣赏很多瓷器的细节。专业类的可以读一读耿宝昌老师的《明清瓷器鉴定》以及叶喆民老师的《中国陶瓷史》,普及类的可以读一读马未都老师的《瓷之纹》《瓷之色》系列。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陶瓷有一个概念上以及视觉上的初步认知。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三则是购买和接触瓷器标本。我一直觉得不能忽视瓷片标本的力量。中国古代瓷器种类很多,各个窑口也繁多。如果每一件瓷器都购买,一是我们的财力有限,二是也无法全面接触到各个品类。而标本价格相对便宜,真品相对更多,存世量也更大,我们可以从标本入手,全面接触瓷器。实物的力量是胜过千言万语的,书籍和参观博物馆终究也是辅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实物。在古玩这个领域,从来没有纸上谈兵就能够轻松取胜的事情。多看实物,多接触实物,多拥有对的实物,剩下便交给时间,熟能生巧,玩转瓷器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前面的三项功课都顺利完成的时候,我们便可以谈一谈鉴定的事情。我觉得眼力鉴定也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实际上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宽容度”的问题。我承认民间有国宝,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各类瓷器的烧造窑址相继被发现,海外回流也日渐兴盛,我们总会有机会看到一些与博物馆收藏品一致,甚至好于博物馆藏品的古玩。但我也承认国宝的数量有限,即使是在民间,也绝非成千上万件的出现。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如果我们把“宽容度”放得太死,那么我们一定会错过一些好东西。譬如一件瓷器釉面光感,绘画方法,胎体颜色都符合某个时代的特征,仅仅是上面绘画的内容,是我们所不熟悉,或者国家级博物馆的藏品中所没有的,那很可能是件真东西。古代瓷器的绘画,由于是手工绘制,每一件与每一件之间都有细微的差别。并且由于在窑里烧造的环境与摆放位置不同,每一窑的火温有高有低,都能够影响一件瓷器细微的差别。即使是同时代的同一批东西,都有“可以在容忍范围内”的差别。

但如果我们把“宽容度”放得太松,什么样状态,什么样风格的瓷器,我们都认为是老的,那么我们一定会收到假货。而衡量宽容度的标准就至关重要。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我认为判断一件古玩的新老,分为三步。寻找致命问题,发现绝真特点,建立数据标准库。

第一步就是去寻找“致命问题”。“致命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票否决,即只要出现某种状态,某件古玩就必假无疑。

以瓷器为例,我认为判断瓷器,应该从绘画,颜料发色,釉面状态,胎体,器型,修足等六个方面综合分析。“致命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釉面呈现明显贼光,胎体有明显现代球磨机搅拌的粗松状态,微观下气泡呈明显现代气窑烧造特征,绘画内容脱离时代,譬如在元代器型的瓶子上画着巴啦巴啦小魔仙。颜色釉瓷器上出现现代化学合成彩料。这些“致命问题”一旦发现,就不能容忍,具有一票否定的特性。

买到赝品的主要问题就是“手太松”,不把“致命问题”当回事。很多“致命问题”是只有现代气窑烧造瓷器才会产生的特征,古代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只要一经发现,就不要对一件瓷器抱有希望。而很多人买到假货之后,心慈手软,认为这些在瓷器上呈现的问题不是“致命问题”,所以才会以假当真。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第二步则是去寻找“绝真特点”,“绝真特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票肯定。如果我们发现一件古玩上有这种特点,那么其他特征就是辅助看一下,新老便可快速确定。譬如哥窑瓷器在放大镜下观察,有红色噬铁菌的痕迹,宋代瓷器上有死亡气泡出现。这些基本可以归为“绝真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具有现代无法仿制,仿制技术仍未攻克,若非几百年不可能形成的性质。出现这类特点,便可认为是真品。但如今随着仿造技术的提升,古玩上的“绝真特点”被一一突破,越来越少,我们很多时候判断一件器物,就需要更综合的分析。

在一件古玩器物既没有出现“致命问题”,我们不能肯定判断其假。又没有出现“绝真特点”,我们可以肯定判断其真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数据标准库”来进一步综合判断。仅以瓷器中的青花发色一点来说。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譬如明代初期的青花颜料“苏麻离青”,这是一种从西域进口的青花料,具有发色蓝中带黑,烧制后绘画线条晕散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常见的明早期青花发色进行归总结纳,从淡雅到浓烈,从发色偏蓝到发色偏黑,从微微晕散到完全晕散,这些发色都属于明代早期“苏麻离青”发色的正常范畴,应归于标准库之内。

所以在这个“数据标准库”之内,无论是发色偏蓝,还是偏黑,都应该在容忍的范围,认为是对的。但如果发色偏黄,已经超出“数据标准库”中所采集数据,即使我们找不到此件瓷器的必假特征,我们也需要放弃此件瓷器。

进一步讲,如果我们常见的明早期瓷器上的“苏麻离青”发色是偏蓝的,占存世量的60%,发色偏黑的占39%,而其他青花发色仅占1%,我们便可认为它属于“不开门”的范畴,因为绝大多数不跟它一样。

但“不开门”并不等于“不对”,只是相对于大多数人来,某种特征不够典型,大众不太熟悉,只被少数人认可。如果从收藏角度,能够为大多数人认可的角度出发,最好收藏开门的真品,而不要收藏不开门的真品。

去伪存真——古瓷鉴定方法论

在判断规则明确的情况下,这些规则中的内容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哪些是“致命问题”,哪些是“绝真特点”,哪些可以归纳到“数据标准库”,是会不断改变的。

过去不认为是致命问题的问题,后来发现是致命问题。过去认为是“绝真特点”,但后来发现仿造器物也可以出现此类特点,某些“绝真特点”就不再那么绝真。“数据标准库”的数据采集更是随着接触古玩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改变。

高手判断一件器物的真假,有些人只在三秒之内。这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在这三秒之内,发现了“致命问题”,或者找到了“绝真特点”。如果高手需要更多的判断时间,那么他很可能在自己脑中的“数据标准库”中搜索其他特征,得出“高级仿品”,或者“不开门的真品”这样的结论。

有人会问,如果“标准库”里面所有的特征,现代造假都可以做到,那我们怎么玩?那么我恭喜的告诉大家,如果仿造品有一天和真品已经完全一致了,那么仿造品就是真品。我们也不用玩了。很多古玩受原材料已经开采枯竭,以及自然老化的时间条件所限制,现代仿造起来确实非常困难。只要掌握这些特点,从多方面分析,我们一定可以尽量避免买到假货。

好了,古瓷鉴定方法论就讲到这里。其他的事情,只能交付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了。祝愿朋友们找到自己鉴别古玩的正确之路,自强自立,不需他人帮助,就能够总结出自己的判断标准。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识、行情,或者有藏品想鉴定评估、理性转让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头条号私信给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