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的觉醒,从惭愧开始

一个人真正的觉醒,从惭愧开始


一个人真正的觉醒,从惭愧开始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

——《阿含经》


对不起自己叫作惭,

对不起别人叫作愧。

对不起别人时,别人不一定知道,但是心知道;

对不起自己时,自己不一定知道,但是心也知道。

“惭”与“愧”为什么能护世间?

因为一个人真正的觉醒是从惭愧开始的。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有一个人在他的母亲去世后哭得很伤心,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去世之前,曾有人告诉他,他做得还不够好,但他却不以为然,因为在一般人眼里他还是蛮孝顺的。后来当他发现自己做得远远不够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他非常愧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惭”和“愧”都是现量【注解】的,能够让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得和失,而其他的心理活动都不像惭愧这么具体。

【注解】现量:可以直观去感触、知觉。


“惭愧能护世间”这句话主要是对修行人说的,因为修行人是世间的保护,是世间最后一道防线。

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做到自觉,而自觉的表现就在于惭和愧,而不是感恩。自知非常重要,孔夫子也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际上,人类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自知,因为自知需要一个条件,时时刻刻保持觉照。

很多时候,我们现前的一念都是颠倒错位的,也就是不自知的,我们都是在事后才真正觉悟,而修行人在当下就能自知,表现出来的就是惭和愧,而且非常清楚,因为心在惭愧时是非常猛厉的。

一念惭愧心

妙高禅师感得韦陀菩萨护持

—————————

有位妙高禅师,当初修行时非常精进用功,昼夜不息。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难免打瞌睡。妙高禅师看自己生死未了,天天打瞌睡耽误得不能用功,于是跑到妙高台边跏趺而坐,下面是万丈悬崖,如果打瞌睡一头栽下去就没命了,以此警戒自己不要打瞌睡。

但由于他的功夫没有到家,仍免不了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时真的掉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这次没命了。没想到,刚刚到半山腰,就觉得有人把他双手托着,送上台来。

他很惊喜地问:“是谁救我?”

空中答曰:“护法韦陀!”

妙高禅师想:“还不错!居然我在这里修行,还有韦陀菩萨当护法。”

接着又问:“像我这样的修行人,世间上有多少?”

答曰:“过恒河沙数之多!因你有这一念的贡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

闻罢,妙高禅师痛哭流涕,惭愧万分:“原先我在这里修行,好坏不说,还蒙韦陀菩萨来护法。现因一念贡高我慢,此后二十世他不再来护法了。”又左思右想:“哎!反正是那么回事了,不管他护不护法,我还是坐在这里修我的。不成的话,一头栽下去摔死算了。”

就这样,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修行。不久他又打瞌睡,一头栽下去,这次他认为一定没命了。可是当他快要落地时,又有人双手把他接着送上来。

妙高禅师又问:“是谁?”

空中答曰:“护法韦陀!”

“你不是说二十世不护我的法吗?怎么又来了?”

“因你一念惭愧心,已超过二十世了!”

惭愧有别于世间的自卑,因为惭愧是依靠智慧和客观公正来现量地冲击我们的心,而自卑是一种情绪。

世间的道德等等都是概念上的事情,我们所说的惭愧二法是现前之境界,而非概念之分别。现在有的人看似明白惭愧,其实只是概念上的了解。

只有当一件事情真的特别触动我们时,

那才叫作境界,

才叫作惭愧。

它能够最大限度养护我们的善根,让我们在现量中认清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