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有一个外国的老电影,情节是一个老师在给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上课。对话是这样的: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学生:寒冷存在吗?

老师: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寒冷当然存在,难道你未曾冻过吗?

学生:事实上寒冷并不存在。根据物理定律。我们所谓的寒冷,实质上是缺少热量。老师,黑暗存在吗?

老师:当然存在了。

学生:这也不正确。黑暗也是不存在的。黑暗实质上是缺少光。人应该研究光,而非黑暗。邪恶并不存在,它就好像是黑暗与寒冷。

这个小孩,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人是可以从小看到老的。

他日后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过思想实践,也就是想像,例如想象用光速去追逐一束光。

他不屑于机械记忆,认为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的科学态度是建立在怀疑主义精神之上,能表现的无比卓越,也在于他是个孤独者,反叛和不循规蹈矩的思想性。对于任何可能束缚其自由的事情,他都要有意避之。

教育不但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打小就敢挑战权威,不迷信不盲从。

同时还有一点不容忽略,信仰即是学识。别以为孩子还小,其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已充满着好奇,对善恶是非已有自我的基本思考和判断。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对他们信仰的培育和人性的开发,比起所谓的知识学习,重要的多。

任何一点的不良说教和压制,都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特别对那些能量相对弱一些的孩子,误导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让人焦虑的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使独立思考变得极端困难。无意识的附和与随从,像工厂流水线,生产出一大批相似的平庸,这是极其要命的事故。从中小学到大学,甚至博士后,整个过程都充斥着对成功的推崇。最后长出来的,会有一定比例是视线狭窄、驱功近利的人。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在幼小的心灵早早就开始施教去崇尚成功,是危险的。这么做必会诱导孩子对追求物质及精神报偿,产生不当的价值观,不自觉地去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极力满足享乐的欲望。

这样会遏止创造的冲动,也阻碍了想象力,同时还会滋生恐惧和焦虑心理。久了就形成惯性,也就谈不上对自己、对社会、对生命有着明智的见解和判断,不知不觉中,心灵便逐渐地开始冷漠迟钝。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教育的基本目的,主要是使受教者完成自身改造和进步,成为一个完整有用的人。教育是启动孩子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兴趣,为日后多样可能性埋下暗线。既不能缺五少六,也不可跑偏长歪。尤其是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对美学的训练,更是重中之重。

不让孩子固化在单一的行为轨道上,任何人都不得对他们的自由想象力有所制约。哪怕是鼓励不够,都可以视为是一种罪过。

孩子本身就是过去和现在两者之间的产物。昨天是这个样子,明天指不定会蜕变成什么模样来。

别总拿大人的行为标准和言行去要求孩子,对他们的了解和发现,主要是在游戏时的种种表现,以此去观察他们的性格品性,以及集体荣誉感和与他人的合作态度。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我们要有警觉,不当的教育很容易为孩子预埋下种种的藩篱与障碍。特别是那些希望以自我的虚荣和满足的方式去塑造孩子的父母,绝不能有过分的占有欲和支配欲。

当我们发现自己获得了种种慰藉与满足的同时,要反观我们的孩子,是否过早地付出了太多不必要的生命成本。

我始终呼吁,中国式的教育,首先解决的是家长,让他们主动地对自己施予再教育,学习怜悯、同情和知足,从里到外尽量真实。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若是教育不当,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心灵迟滞。

教育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集合事实,将之分门别类。这种能力,百度就可以包办代替了。简单的知识堆砌以及各种技能的获取,是低级别的教育目的。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一个依赖书本获得了解,不明了自己的人。自我认知做得不到位,那他就无法探知自我的心理脉络,做事容易找不到北。通常我们所说的书呆子,就是这个样子。

教育是让孩子尽大程度地懂得生命的价值,也要深度地了解生活的意义。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一个有智慧、有完整人生态度的人,还要有自我唤醒或唤醒他人的能力。

回到文章开头。信仰即是学识,是有道理的。孩子应该早一些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有种不假思索的信仰。别太在意是否对错,要相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能力去调整或修正原有信仰的能力。

这事对大人与孩子都管用。有了信仰,才可能比平常人更经得起人生苦难的考验和磨砺。哪怕暂时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好的,总有一天会知道,我们所有不愿马上死的理由,都是人生的意义。

信仰即学识?当你真正学会质疑时,就是超越人生的开始……

孩子比我们更接近生命。当一个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里,那是做父母的,去重新学习生命的时机。

如孝法师说

孩子有天性的智慧

在生命教育当中,大家都是同岁,不存在着我们是大人,而他是小孩。从生命的流转来说,我们今天都站在同一个时间的起跑线上,因为本有的智慧是没有生灭的。

孩子有天性的智慧,在佛教来讲,无分别就叫天性。他们不会记仇,再痛苦的事情放在他们身上,他们都不会去苦自己,这就是一种无关年龄的智慧。孩子没有那么多杂染,如果他们能去体验生命本体的智慧,成就应该会比大人还轻松。

我们这一生杂染很多,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可能就变得很机械、麻木了。能有生命的灵性体验,是一个人的福报。如果小孩很早就能够体验生命的真实,对他在人格的塑造、生命正能量的接入上都是比较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