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喻於利,名利治小人


小人喻於利,名利治小人

小人鼠目寸光,重利輕義,孔子感嘆:“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講物質待遇本無可厚非: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待遇看的很重:有房有車有工資。“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但是,一味經濟刺激就會導致唯利是圖。反過來又會加劇社會人心的汙染。

“小人喻於利”是孔子對人性陰暗面的總結描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律。更不是提倡社會,利用小人的這一人品境界的缺陷來統治和役使人。孔子講這句話的用意在於觀察人、提醒人、改造人。

而社會現實很可怕。小人喻於利成為一社會控制原理。用各種名利刺激小人為五斗米折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名利成為挖掘人們的勇氣和鬥志的最佳誘餌。尹文子《大道》言:“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無名利。”

“小人喻於利”社會法則下,名與利成為人們權術謀略的爭鬥核心。玩弄權術的人弄設名施利,讓小人追逐;整個人類社會變成了搶奪名利的遊戲場所。幾千年來人們從沒有從遊戲中跳出;也沒有統治者出來終止這場無聊的遊戲!彷彿都沉浸與遊戲的好玩熱鬧!

只有少數人翻然醒悟,從遊戲中走出,成了孤單的看客!

政治家和哲學家們最應該思考,離開名利刺激,如何讓社會運轉!

宗教家們給出了給出了更高明的利益刺激方案——告訴人們獲得名利的根源,讓人們從根源下手。人們需要財富,佛告訴人們:財富從財佈施中來;人們需要健康,佛告訴人們健康長壽從無畏佈施中來;人們需要智慧,佛告訴人們智慧從法佈施中來。

讓人們從根源上努力,這就是無私,就是孔子說的“義”。當人們真的無私奉獻時,恍然發現,大家都在分享共同的勞動成果,社會更加沒好,人心更家愉悅。沒有的計較,沒有了貪婪,沒有了患得患失的輾轉不眠。幸福自然從天而降!但這只是理想,恐怕是永遠不能實現的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