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輝映在巍巍南嶺!

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輝映在巍巍南嶺!

原始森林風景區位於南嶺國家自然保護區,距廣州市區220公里,面積約138平方公里。風景區內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為廣東最高峰,堪稱廣東的“喜馬拉雅”,崔嵬雄渾、峻峭秀麗,四周群峰高聳,分佈錯落有致,天然巧成。朝暮之間,登上極頂,雲海日出,瞬息萬變,壯麗多姿,時有云海蜃樓奇景,隱現於彩虹之中,無時不帶給遊人種種遐想。景區內深壑幽谷,清溪長流,飛瀑連綴,一瀑一景,絢麗壯觀,水質清澈,空氣清新,猶如長長的風景畫廊,動人心絃。春天花山似海,夏天飛瀑流泉,秋天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

這裡以自然生態為依託,突出亞熱帶生物基因庫特色,有超過二千多種的植物,有廣東最大的原始森林,莽莽-,一望無際,古木參天,松柏蒼翠,高山杜鵑,南嶺單竹,奇花異草,珍禽鳥獸,令人賞心悅目。清新撲鼻的負離子氣息是遊客對第一峰的鐘愛,天泉瀑布的平均空氣負離子含量在4萬個/cm3以上,最高達10.57萬個/cm3,屬全省之最,人稱“負離子聖地”。

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輝映在巍巍南嶺!

陽山北山古寺坐落在賢令山麓,坐北向南,因山構築,佔地十多畝,飛簷翹角,體態堂皇。周圍群山相抱,樹木蔥籠;寺前禹門疊浪,馨瀉而下;寺內花木叢生,環境幽美,為本縣寺廟之冠。北山古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之後歷代屢經增修。寺原為四楹大院,首楹右為鄭仙翁祠,左為韓大仙祠,中為大門,橫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雙石獅雄居山門左右。門內設放生池,清撤的九曲水,從寺後“古洞韻泉”處徐徐而注;池上築金水橋,過橋即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為三元祠,左為七賢祠,祠內牆嵌有宋書法家米蒂草書:“且看山齋”等唐宋明清的八件碑刻,筆意精勁,世所罕見。三楹右為文昌祠,中為觀音閣,左為讀書松桂林,牆壁上嵌有清陽山令蕭炳埅韓愈真跡:“鳶飛魚躍”等碑刻,並存放著宋文天祥手書:“忠孝廉節”。清陽山令符翕手書《謁韓文公祠》和清簡朝亮《登賢令山詩》等碑刻,這些碑刻,書法精妙,件件珠璣,令人歎為觀止。四楹為大雄寶殿,內列三寶佛象及十八羅漢,雕工細膩,各具其姿,神態逼真,可惜後人折寶殿建禮堂,佛象羅漢被埋。

登臨寺門,放眼遠眺,山巒披綠錦,湟川穿銀帶;城郊田塊整然,城區樓房矗立,勃勃生機,一覽無遺。

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輝映在巍巍南嶺!

廣東小桂林——魚水旅遊風景區位於陽山縣城南約10公里處,因其與桂林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故此素有“廣東小桂林”之稱。風景區四面環山,沿河兩旁奇峰林立,綠樹掩映,翠竹婆娑,乘竹排漂游於江上,碧水藍天,意境盎然,有如人間仙境。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成群結隊的白鷺在江面上來回飛翔,成為景區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這裡曾是第四屆全國金雞獎最佳故事片《鄉音》的外景拍攝基地。風景區不僅風光秀麗,景色怡人,而且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更為它蒙上神奇的色彩。魚水風景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清連高速公路從旁經過,是珠三角洲旅遊團隊以及外賓、港澳臺同胞前往三連一陽旅遊的門戶。新增添的高架橋高達100多米,及原來建造的高架橋在景區側畔橫空而過,有如雙龍出海,氣勢非凡,與秀美的景區互為映襯,相得益彰。

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輝映在巍巍南嶺!

位於陽山縣城東北面50多公里,323國道從景區旁經過。這裡林廕庇日,溪瀑遍佈,飛禽走獸眾多,保留著原始森林景觀。區內有“水吊洞”、“百丈瀑布”、“石龍飲水”、“群童戲佛”等景點。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稱架古道,這條古老的山道貫穿於高山之中,長達幾十公里,在古道上徒步行走一段,是非常有味道的。

杜步大橋座落在縣城以南20多公里的新107國道杜步鄉路段,它橫跨兩座山峰,長832米,由52根圓柱撐託而起,每根柱墩地面高70多米,打入地下還有3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墩柱式公路高架橋,也是亞洲最高公路旱橋。杜步大橋與周圍柔美的田園山色相映襯,更顯蒼勁雄壯,是值得遊客停車駐足一看的人造彩虹。座落在縣城以南20多公里的新107國道杜步鄉路段,它橫跨兩座山峰,長832米,由52根圓柱撐託而起,每根柱墩地面高70多米,打入地下還有3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墩柱式公路高架橋,也是亞洲最高公路旱橋。杜步大橋與周圍柔美的田園山色相映襯,更顯蒼勁雄壯,是值得遊客停車駐足一看的人造彩虹。

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輝映在巍巍南嶺!

陽山縣東北部盤亙著大東山山脈和天井山山脈,其山峰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的石坑崆(又名猛坑石)高達1902米,為廣東第一高峰,故這一列山脈有“廣東屋脊”之稱。

秤架古道就蜿蜒穿行於其中。它南起陽山青蓮鎮深塘村,沿桃江溯流而上,中經犁頭鎮馬落橋,嶺背鎮蒲蘆洲,秤架鄉杜菜村、大陂村至爐田村三元坳,並繼續向湖南宜章縣境延伸。其在陽山境內路段長約100公里。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羊腸小道,最寬處95釐米,最窄處才50釐米。但路況甚好,多用青石鋪就。

這條古道開於何時,史書上無記載。據專家考證推斷,始築的年代早到秦末,最遲不會晚於西漢中期。

古道上存有維修路段的題刻兩處:一在秤架鄉杜菜村石碑巖,記載著北宋天禧四年(1202)整修白芒路段的情況:“天禧四年庚申歲四月八日,眾緣抽請道人修開白芒石路,道濟往來......”

另一處在古道的佛子逕路段,是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的摩崖題記——“接洋路記”。在三元坳石巖上還存有一條軍事記事題刻:“李都督協李司馬統帶各勇,大破草仔營賊巢,凱旋之成,由此經過,改名分水坳。”落款的日期是清咸豐六年九月。這條題刻,給寧靜的秤架古道儲存了一點歷史的火藥味。

古道漸漸揭開神秘面紗

由於清遠市地處北江中上游,是古代珠三角地區與內地交往的要衝之地,秤架河是小北江的支流,貨船上可抵湖南桂陽,下可達廣東南海,故在陽山諸鄉鎮中,青蓮圩處於南與廣州,北與湖南交往的最佳位置。學者傾向於認為,陽山古道始為軍道,繼為官道,最後轉為民間商道,這便是悠悠秤架路的漫長演進史。

秤架河峽谷地帶還出土了不少珍稀文物,表明古時期古道曾是商貿繁榮之地:陽山縣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件新石器晚期的石鉞出自這裡,唯一的一件戰國時期的青銅矛也出自這裡,所清理的唯一一座漢墓,也是在這裡。既路途近又沿途有人煙,秦軍出騎田嶺山隘後,陸路入粵的選擇自然看中秤架山隘了。

隨著廣東第一峰的旅遊開發,隱藏在歷史長河中的陽山關古道漸漸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向世人講述那段幾被遺忘的先民開拓文明。


恢宏、雄健、豪邁,清秀、柔美、舒展,廣東清遠原始森林風景區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映輝在巍巍南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